文献分享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8 17:29邓传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研究生文献

邓传军

(河南大学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文献分享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邓传军

(河南大学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自中国高校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以来,相关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至今,现有教学模式仍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因而有待改进的空间仍很大。文章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理论教学和文献分享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议题,为今后教学模式的改进带来了启示。

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自中国高校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以来,相关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叶志明,2008;张永军,2014)。截至目前,关于该课程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法,由教师在课堂“填鸭式”,注重对理论内容的传授(赵海涛,刘继和,2007)。第二种是研究报告或讲座法,由研究者或报告人介绍分享研究成果或进程,侧重对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培养(黄钟仪,2011;叶志明,2008)。第三种是案例教学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案例,重视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张永军,2014)。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上述三种教学模式都存在先天的不足或缺陷。首先,前两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研究人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其次,上述三种模式都脱离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这些模式要么仅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要么过于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要么侧重实践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必然有所折扣。因而有学者呼吁今后应加大对其他教学模式的探讨(林丽,王杨凯,袁文俊,王伟忠&倪鑫,2014;张永军,2014)。

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文献分享模式能够较好避免上述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林丽等,2014)。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直强调对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理论教学和文献分享相结合的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课程内容划分板块,先由教师讲授理论内容,然后组织学生精读并报告分享权威文献。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注重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林丽等,2014;叶志明,2008)。另外,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势必会对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专业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标准。因此,本研究将笔者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今后其他老师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设计主要以工商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以48课时为基准,每班人数为30人左右,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体系划分板块,然后设计具体教学环节。

第一,内容板块划分和课时分配。教材选择斯蒂芬·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该教材主要包括人格和价值观、冲突和沟通、权力、地位和身份、领导风格和组织文化等内容。依据知识的关联性,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五大板块:人格和价值观、群体沟通和冲突、个体权力和地位、团队领导风格、组织文化和激励。每个板块各分配8个课时,其中理论教学和文献分享各占4个课时,总计40课时,剩余8个课时为其他环节安排。

第二,期刊要求和文献数量。选择《金融时报》Top45或中文一级权威期刊,主要包括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Journalof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HumanResource Management,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管理世界和心理学报等共计十种组织行为学学术领域的顶级期刊,保证了文献质量。所选文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每个板块配备2~3篇文献,五大板块共计要求精读文献10~15篇左右。所选文献80%为近五年代表性实证文章。文献选择要兼顾趣味性、可读性和价值性,长度和难度要适宜。

第三,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将五大板块的基本理论知识内容讲深讲透,为学生开展文献阅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师要对全部文献进行精读,同时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文献中的理论基础、假设推导、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实践意义、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便于课堂指导、补充和总结。

第四,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学生要掌握各板块基本理论知识。其次,要精读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再次是课堂分享文献和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每篇文献分别安排一个小组制作PPT进行报告分享,其余小组参与补充和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在4~6人左右,每个成员都要对所有文献做好读书笔记,每篇文献报告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讨论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各组成员在不违背课程核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自主决定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五,考核方式。《组织行为学》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其中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在文献分享过程中的表现为主,包括文献报告、发言次数和质量、阅读笔记和出勤率等,期末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过程监控

监管对于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在《组织行为学》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对各环节的过程监控,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督导组和学生三方的作用,全方位把控教学质量。

第一,教师进行自我监督和自评。科任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找出问题和不足,以便于下次完善和提高。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确保教学质量。另外,期中和期末两阶段,教师要对自己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在期末要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课程总结。

第二,学院教学督导部门安排专家听课打分。有研究发现,外部给予适当的压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Goncalo,Vincent&Krause,2015)。因此,教学管理部门适度的监督十分重要。一方面能够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工作和学习,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反馈。教学督导专家成员可以不定期抽查听课打分,检查教案和教学内容设计,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将意见建议反馈给科任教师,这些都有利于绩效改进。第三,学生评价。一方面,学生要进行自我监督和自评。期中和期末两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对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评,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在期中和期末两阶段分别对教学方式、内容和效果等进行打分,并以座谈的方式将意见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有研究认为,受众的及时反馈(De Stobbeleir,Ashford& Buyens,2011)能令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有利于绩效提高。

三、效果评价

通过将文献分享引入《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和教师都获益匪浅。学生的收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使得课本经典理论知识和国际前沿研究有机结合,知识内容得到延展,确保了知识的时效性,全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教材往往是由20年以前的经典研究成果编辑而成,其知识体系较为陈旧。而前沿研究成果代表着最新的研究进程,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又能对经典理论知识赋予新的生命力。第二,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通过精读文献、分享、提问和讨论,有助于掌握基本科研范式,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运用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和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的运用和讨论等,为今后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提高了英文阅读能力。第四,鼓励团队协作和知识共享,这是个体创新和成功的必要条件。调研结果也表明,有90%以上的学生都对该教学模式高度肯定,且还特别强调自身在创造性方面的收获。

教师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教师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有利于知识更新。该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大量阅读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消化吸收。三是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兼顾科研能力的提高,使教学和科研相长(周玉清,黄欢,付鸿飞,2016)。

总之,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将理论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可操作性强且极具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是践行素质教育模式的典范,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且能促进教师全面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与中国政府倡导创建“双一流”高校的目标和要求高度契合。

[1]黄钟仪,2011.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以《组织行为学》的五年教学探索与实践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5):151-156.

[2]林丽,王杨凯,袁文俊,王伟忠,&倪鑫,2014.全程基于文献教学法的实践和评估[J].基础医学教育,16(11):935-937.

[3]叶志明,2008.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7):33-36.

[4]张永军,2014.提高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6(6):136-137.

[5]赵海涛,&刘继和,2007.“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34(12):53-57.

[6]周玉清,黄欢,&付鸿飞,2016.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研究生教育研究,(3):1-6.

[7]De Stobbeleir,K.E.,Ashford,S.J.,&Buyens,D,2011.Selfregulation of creativity at work:The role of feedback-seeking behavior in creativ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4(4):811-831.

[8]Goncalo,J.A.,Vincent,L.C.,&Krause,V,2015.The liberating consequences of creative work:How a creative outlet lifts the physical burden of secrec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59):32-39.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Sharing Mode to the Teaching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ng Chuanjun

(Business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4,China)

The studie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been a hot issue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Previous modes have obvious defects and shortcomings.Therefore,it is valuable to do further research.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by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literature-sharing modes,which can offer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mode in the futur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eaching mode;teaching reform;teaching effect

G642

A

1001-7070(2016)05-0113-03

(责任编辑:韦国友)

2016-08-10

邓传军(1976-),男,广西梧州人,河南大学商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组织行为学研究生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