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中的话语资源建构
——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2016-03-18 18:30魏建克胡荣涛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周年纪念人民日报胜利

魏建克,胡荣涛

( 1.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22; 2.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苏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中的话语资源建构

——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魏建克1,2,胡荣涛2

( 1.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22; 2.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在话语资源建构上具有丰富内涵。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资源主要包括话语主题、话语主体、话语媒介等方面。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题包括回忆长征历史、助推改革开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等资源。依托物质、文本、影音、网络等媒介资源,党的领导集体、红军战士、长征中的外籍人士等成为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体。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从话语权的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资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长征;纪念;话语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的挖掘历史资源进行长征胜利周年纪念,其目的和意义不仅在于回忆和追溯长征历史,更在于推进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事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弘扬长征精神、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等。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意识形态将个体作为主体招呼或质询”[1],那么,被放大的个体必然反映主体的政治心态和价值追求,不断阐释主体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当长征胜利周年纪念被党关注且伴随着时代赋予其生命力时,长征胜利纪念中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话语就不是一个苍白无力、或有或无、无价值指向的语言表达,而是具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力、思想塑造力和行为动员力的意识形态话语。处于这种情况,人们更加聚焦当前背景下党在运用长征胜利周年纪念话语向社会释放的意识形态信息。而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学者从“由话语主题(说什么)、话语主体(谁在说、向谁说)和话语载体(怎么说)等三个部分”进行了建构。[2]有鉴于此,依托该分析框架研读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资源,希冀更好唤醒中华民族精神,提升精神元素在民族复兴上的正能量。

一、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题资源

《人民日报》中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历史文本介绍、生产、传播同社会大众的信息接收、接受、表达共同构成这一纪念话语传递的有效机制。话语主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主旨、灵魂与内容,其资源的追溯主要依靠历史文本的支撑。就中国共产党对长征胜利日周年纪念而言,这类文本主要有政界的领导人讲话、社论、回忆文章,学界的历史专著、学术论文,民间群众的随笔、散文等。改革开放以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题资源主要涵盖“肯定长征胜利的精神价值”“推进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长征’”“传播融入长征精神的主流意识形态”等三大方面。

肯定长征生成的精神,再现了长征胜利本身的革命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强化自身合法性的重要资源。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举办的由首都各界和红军老战士六千余人出席的纪念大会上,杨尚昆运用“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等三个“骄傲”的话语高度赞扬红军长征,引出了长征胜利“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反革命计划”“保存了红军基干三万余人和大批干部”“使红军的主力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造就了我们党一批杰出的人物领袖”等系列话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长征胜利在“反蒋”、保存革命精英、“抗日”、培养党的领袖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 /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708.1003.014.html等方面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放军将领刘华清和张震专门撰写了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文章,认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是人类社会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观”“长征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4],以“英雄壮举”“伟大奇观”“基础”等话语分别诠释了长征胜利对于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人类社会革命史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地位。同时,该文以事实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叙述,用政治坚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精神元素诠释了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首版刊发《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社论,认为长征发生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考验的危急时刻”,但“实现了北上抗日战略方针”“成为我们百折不挠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5],进一步提升了长征在民族生死存亡中的历史位阶。总的来说,党的领导人物的讲话、解放军将领的文章、人民日报社论都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式肯定了长征胜利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事业被喻为新长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承继长征精神的有力参照。改革开放事业过程中所需的开拓创新精神与长征中表现出来的优秀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在多个场合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誉为“新长征”。中共中央举办的长征胜利纪念五十周年大会上,青年代表的发言就提出了“新一代的使命就是要投入到振兴中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去”。[6]江泽民在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讲话中特别强调继承长征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不断夺取新的胜利”[7]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党对长征精神的召唤,意图唤起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动力,加强民族凝聚力,促使民众团结一致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奋斗。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农村之光照耀长征路——四川省军区“百万民兵建功长征路”纪事》一文,记述仪陇县武装部“筹集资金80多万元,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义务投入8 526个劳动日,打水井159眼,解决了2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和灌溉难”,眉山军分区开展了“万名民兵万头牛计划”以发展绿色经济,阆中市武装部在方山乡“各乡村建立‘农民网吧’”以扩展农民增收的渠道。[8]这些“159眼”等系列数字性话语、“农民网吧”等大众化语言以醒目明了、通俗易懂、真真切切的文字符号,表明了四川省内长征路线经过的许多个县的实干精神,通过省军区“百万民兵建功长征路”有效性政策活动开展,长征沿线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以新的面貌和发展情况呈现于民众眼前,也说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长征革命老区的关怀。一篇《走好新的长征路》,阐述了用“坚定不移的理念信念”“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怀”[9]的长征精神,投入到改革开放新的“长征”事业中。可见,“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等话语是长征精神的永存灵魂,对于构筑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长征形成的精神元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长征精神成为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正是全国掀起学习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之际,长征精神自然被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之中,[10]相结合的纪念宣传传播了长征精神,找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抓手。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明确指出“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11]在此基础上,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胡锦涛再次强调了长征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在新的长征途中,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2]从“重要动力”到“重要内容”的话语转变,体现着长征精神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融入。

正是对长征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诠释,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了新的气息。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文章《长征意味着什么》,结合历史和现实反思了长征精神,提出“新的长征”不仅意味着“一种激励或是一种套语”,更意味着把“心血”“智慧才华”和“热情”集中到“下个世纪中叶”去实现“中等发达国家”这“一个目标”,并“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看作是我们的征途”。[13]当长征精神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实现”的目标所征召,它实际上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要汲取的重要资源。另一篇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文章《弘扬长征精神,创造新的辉煌》还提出“将长征精神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将长征精神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将长征精神贯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将弘扬长征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14]等目标话语,为长征精神的弘扬指明了方向。此外,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还发表了《长征胜利的历史启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一文,把长征所创造的伟大品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共同的革命理想”“党的团结和统一”“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15]直接拉入现实的政治生活,彰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方向。长征胜利七十八周年之际,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在贵阳市举办了“遵义会议精神研究”课题成果评审会,与会者认为“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求索精神,其内涵主要是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16]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对长征精神的融入与诠释,体现了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二、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体资源

基于对长征的追诉和长征精神的弘扬,长征期间党的领导集体、红军战士以及国外参加长征的主要人物构成了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主体。

追忆长征领导者体现出领导集体的光辉形象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党的领导集体的光辉形象和革命实践是中共意识形态宣传的核心元素。因此,浓彩长征领导者的形象和事迹内在的成为历次纪念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胡耀邦沉重地宣布了党的领导人叶剑英的逝世消息并给予默哀致敬,[17]抒发出纪念仪式上对领导人的政治表达,体现了党对领导集体形象塑造的重视。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江泽民做了长征胜利纪念讲话,运用“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11]等话语,塑造了领导集体的光辉形象,表达了坚定党的领导对于长征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讲,当革命遇挫时“只有我们的党才能够经得住十年的血腥恐怖,百万大军的‘围剿’,二万五千里的长征。”[18]同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组长吴殿尧撰写了纪念文章《朱德与红军长征胜利》,肯定了朱德“坚定地贯彻党的北上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难,铺平了通向会师的道路”[19],彰显了党的领导集体中朱德作为优秀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的政治功能。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要“始终铭记着领导红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2],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追忆,塑造着革命年代党的领导集体光辉形象,表达了要求民众坚定党的领导的政治立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评析时提到“党的领导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中红军政治工作的第一等任务,是保管党对红军的领导”。[20]陈力以“根本保证”“第一等任务”等话语凸显了党的领导对长征胜利的作用,塑造了党的领导集体的重要形象,表达了对于坚定党的领导的政治信心。可以看出,在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活动中,通过领导集体的光辉形象的塑造,党从政治功能、政治立场、政治决心、政治信心等方面诠释了坚定党的领导的历史作用,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民众对党的领导的支持和认同。

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克服了自然环境和应对作战的巨大困难,锤炼出坚定的政治信仰,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诗歌《长征诗忆——雨夜》,以“你拉我,我拉你”“爬上了又坐地往下溜”“天兵天将经过”[21]的情境话语,反映了红军战士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和乐观自信的革命精神。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来自各地的十七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来到清华园”[22],同大学生座谈自身的长征经历,表达了对大学生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寄托,在长征知识传递、长征精神弘扬等方面,红军老战士以亲历者的视角传递了更具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长征话语。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章《少共国际师: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记述了1933 年8月5日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的平均年龄18岁的“少共国际师”[23],传递出少年红军战士的红色情怀。此外,红军女战士作为特殊的话语主体,也成为了党纪念长征胜利的重要宣传对象。“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女战士名单,“长征出发时,有32名女红军随军出征,其中30名最终到达了延安”[24],塑造了红军女战士的巾帼形象。通过红军老战士、红军少年战士、红军女战士等,党塑造了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形象。此外,红军战士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优秀形象的体现。《想起那张欠条》的纪念文章记述了两位红军战士在一个农民家吃饭要求打欠条,并且后来还钱的真实事迹[25],表现了红军战士与群众的良好关系。从人员构成来说,红军战士是长征过程参与者中的人员主体,因此,关于他们各种的纪念文本成为了党对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重要话语表达。

参加长征的国外历史人物记述,彰显出革命的国际友谊。鉴于国外有关历史人物也参加了长征,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上域外资源同样被运用并得到很好的阐释和表达。2006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以国际副刊的形式增设一版,刊发回忆国外人物诸如洪水、李德、薄复礼、毕士娣等对长征及长征精神传播的作用。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章《洪水:矢志不渝到长安》,介绍了越南人洪水在遵义会议期间“带领战士时而街头演说,时而在广场表演”进行政治宣传,在张国焘进行分裂活动时“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并同张国焘面对面地进行激烈争论”。[26]洪水的政治宣传是为了“反蒋”,而反对张国焘分裂党是为了“抗日”。众所周知,李德对于中国红军长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李德也参加了中国红军的长征,对长征的过程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纪念文章《李德:不可忽略的军事顾问》,分析了德国人李德的错误指导对于中共长征的影响,记述了长征初期李德“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且“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红军损失严重,而在反对张国焘分裂党的问题上“李德与李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持重要的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27]可以看出,在“北上抗日”的问题上,李德做出了正确的政治抉择。一篇《毕世悌:万里征程建奇功》,回忆了朝鲜人毕世悌在湘江战役时“掩护中共中央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遵义之战时“一天强行军60公里,夺占娄山关”,巧渡金沙江时“参与指挥干部团化妆成国民党部队,徒步急军140公里,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按时抢占皎平渡”,在同张国焘分裂行为斗争时“毕世悌带领原干部团的干部坚持北上”。[28]可以看出,毕世娣既是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也是政治觉悟较高的国际友人。在“反蒋”“北上抗日”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洪水、李德、毕世悌等外国人领导或参与了同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以及做出了北上抗日的正确行为选择。薄复礼可以被视为中外在长征过程中友好交往的典型。《薄复礼:难忘560天风雨路》一文,记述了瑞士传教士薄复礼在长征中红军占领贵州旧州镇时帮助萧克翻译法文贵州地图,同时回忆了红军为薄复礼“彻夜守卫”“请医问药”“生活取暖”的革命友谊,评价了薄复礼的《抑制的手》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29]从国际的革命友谊来看,对薄复礼的长征纪念文本是党传递中外革命团结精神的重要方式,意图在加强当代中外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些回忆国外参加长征的主要人物的纪念文本构成了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重要域外话语资源,体现了国外历史人物在长征中的客观经历。

三、长征胜利纪念的话语媒介资源

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主要有红色坐标、影音、图片、文本、网络等媒介资源,中国共产党正是依托这些媒介,追忆长征历史,表达长征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话语风格、话语图式和话语场域。

长征沿线的地理坐标和举行的红军长征纪念活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话语风格,唤回了长征的民间记忆。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长征出发地江西省瑞金市举行了“忆长征,讲传统”的纪念报告会,长征中兵家要道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了长征胜利纪念五十周年大会,长征胜利终点甘肃省会宁县举行了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五十周年暨会师纪念塔落成典礼。瑞金市、长沙市和会宁县三个重要长征的革命地区同时举行长征胜利纪念五十周年活动,在群众心里留下了深刻了红色坐标印象。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闽西龙岩市举办了纪念长征活动,汇集了福建省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及各界群众1000多人,时任省委书记贾庆林做了纪念讲话。[30]纪念文章《千里赤水最神奇》描述了长征中红军的四渡赤水过程以及当下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的建成,[31]以赤水河的红色坐标展现了长征历史中的红军作战记忆。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对长征具有关键性意义地点的甘肃省会宁县、宕昌县、高台县等“红色景区”迎来了重温长征革命历程的众多游客,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正式成立,并且举办了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大会,福建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龙岩市举行了有5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的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宁夏同心县举办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暨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大会。[32]长征历程中的各重要关键地点作为长征记忆的传唤媒介,通过其历史的丰富资源顺利地将人民群众的心理带回了长征的革命历史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话语风格。长征过程中的浮桥既饱含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包含了红军与人民的浓厚感情。解放军报副主编纪学发表了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章《渡口当年》,回忆了长征出发的具体地点(江西省于都县的浮桥),还原了当时架置浮桥以及渡过浮桥的具体场景,“夜间火炬、灯笼通明,萧萧秋风中,红军身影匆匆,群众依依相送”,[33]表现了军民融洽的话语风格。长征胜利七十九周年之际,《确定长征落脚点的功臣》一文追忆了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贾拓夫在中央红军寻找革命根据地落脚点过程中的贡献,描述了贾拓夫先后向叶剑英和毛泽东做了陕北适合做落脚点的汇报和建议,指出“贾拓夫的汇报,坚定了中央落脚陕北的决心”。[34]通过“长征落脚点”的形象表达,党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贾拓夫的历史贡献以及传递了实事求是的话语风格。

影音、图画、横幅等长征胜利周年纪念媒介资源多样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生活化和大众化的话语图式。长征纪念五十周年之际,电视剧《长征颂》《风云一代长征人》恰时完成,“杨尚昆、杨得志等红军老战士兴致勃勃观看了这两部电视剧”[35],以长征电视剧的方式体现了红军老战士对于长征的怀念。在北京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上,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伟大的长征》,在《长征·七律》的大合唱中拉开帷幕,晚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上篇包括《告别苏区》《浴血突围》《遵义之光》《十送红军》等音乐舞蹈节目,“继往开来新长征”下篇包括《新的长征,新的战斗》《大地春光》《中华腾飞》等音乐舞蹈节目[36],展示了党和人民对红军长征的历史回忆和对改革开放新长征的时代寄托。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中央卫视六套电影频道播放了16部关于红军长征的电影,主要有《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金沙江畔》《大渡河》《江流》《扎喜的长征》《草地》等[37],以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的方式全景式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壮举。另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制作了《长征》《雄关漫道》《毛主席用兵如神》等电视片,以及《不能忘却的长征》大型纪录片[38],向民众展示了红军的长征经历以及长征精神。对于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活动,人民大会堂正式演出了以《长征颂》为主题的大型演唱会,在交响曲《红军不怕远征难》拉开帷幕后,表演了《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放光芒》《飞越大渡河》等以长征为题材的经典歌曲,以音乐歌唱与人物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以演唱会的话语空间为依托向人们展示了关于长征的革命声音。长征胜利七十八周年之际,《十送红军》在中央卫视一套播出,通过电视剧的话语媒介“这部作品让我们通过感受艺术之美,重温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也加深了对于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其所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力量的认识”。[39]长征纪念的影音媒介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效果结合,唤起了人们对于长征革命历史的知识介入、无限遐想和深入思考。

图画以平面的视觉效果向人们展示了长征胜利纪念的活动,同时图画也可以结合文字或者实践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长征纪念五十周年前夕,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长征路写生画选》,这部画册汇集了画家赵准旺1985年沿着长征路的绘画及拍摄作品,[40]以画册的方式向民众展示了长征路的艺术景观。长征纪念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英雄的史诗——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活动,以图片、文物、美术作品等形式向游客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41]2006年10月10日,新华社在《人民日报》展示了关于红军老战士邓家祁(长征过程中追随贺龙)和肖瑞林(参见过湘江战役)的图片,向民众展示了老红军的战士形象。纬文和肖文范拍摄了湖南省道县的浮桥,[42]记忆了长征历程中的“湘江战役”前沿的重要地址。人民日报记者江山展示了其拍摄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前“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的横幅以及四川省石棉县和河北省崇礼县的少先队员代表在横幅前敬献的横长19.36米红领巾,[43]寓意着1936年10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场景,表现出了青少年对于长征历史的回顾和对长征精神的学习。关于长征纪念的绘画与青少年实践活动的良好结合,体现了对于长征历史的怀念与长征精神的宣传。新华社发表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纪念短文,简单地说明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功绩和评价,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出席遵义会议的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朱德、陈云等成员,[44]塑造了党的领导集体的形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红军胜利七十周年胜利大会二楼眺台上,横幅标语中有写着“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45],表达着长征精神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图片、绘画、横幅标语等以另一种历史文本的形式展示了党对于改革开放中长征精神发扬的寓意。

经典书籍、报刊资料等历史文本,以及网络化的纪念信息,成为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场域。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胡耀邦题名的《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一书,体现了党对遵义会议在长征历史中所发挥作用的高度认可与重视。在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之际,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关于长征内容的著作编纂工作成绩显著,“《红军长征》卷等一批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图书今日出版发行”。[46]同时,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该书较为全面、详细、客观记述红军长征历史,它“不仅是新时期深入研究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成果,而且填补了一项历史研究著作出版的空白,它是研究长征的专门史、正史和信史”。[47]在长征中表现卓越而被毛泽东誉为“干才”陈伯韵,记录了从1933年起一直到1950年期间的革命历史,形成了《陈伯钧日记·文选》,此书于2002年1月正式出版,[48]这本著作在内容上是长征历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史料。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前夕,历史学专家刘统出版了在毛泽东组织编写的《红军长征记》基础上而重新整理和注释的《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这本关于长征历史的著作在中共党史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朱德的孙子朱和平撰写了《长征中的朱德》一书,[49]既表达了对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的回忆和情感,也是长征胜利纪念七十周年的绝好礼物。此外,群科成发表了《征途中的“红星”》的纪念文章,回忆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红星》。在长征历程中,《红星》报刊先后刊发了关于长征史事的《为创造云贵川新苏区而斗争》《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伟大的会合》《注意争取夷民的工作》等文章,[50]以报刊媒介在长征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在有关长征的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纪念文本功能。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网络信息事业迅速发展,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中,尤其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军网等网络媒介资源为主在长征历史追忆和长征精神弘扬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网上推出了《红军长征史诗》数字专题库,[51]获取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党既传达了对红军长征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时代弘扬。另外,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联合举办了网络“长征纪念馆”的纪念活动,吸引了500多万青少年以网络媒介的形式纪念长征。[52]以网络媒介的渠道,党通过长征简介、长征经过、大事记、图片档案等栏目向青少年宣传了长征知识和长征精神。“‘百万青少年重走长征路’不单单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德育教育,一种教育创新。”[53]在运用网络媒介资源的方式下,党对于青少年进行长征知识和长征精神的宣传,其更深的用意在于培育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和做人的价值准则。在党举行长征胜利纪念七十周年活动进行的同时,人民日报上反映了许多网民的声音,其中不乏精彩的语言“长征精神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我永远不会忘记长征”“长征永远指引我们前进”。[54]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中的网民心声代表了民众对于党的支持、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不难看出,党依托网络媒介进行的长征纪念宣传与人民群众对党的长征纪念反馈相呼应,形成了长征胜利周年纪念活动中党与人民群众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良性互动。

四、结论

毛泽东曾用长征来警醒失误,他告诫中国同志,土地革命“十年中间又犯了三次‘左倾’错误,万里长征教育了我们”。[55]由此可见,长征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万里长征宏大史诗凝聚的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长征胜利周年纪念对长征史的历史追溯、政治关怀和理论分析,增加了长征精神的现实内涵,增强了长征的历史记忆。跨越长征历史研究本身,从话语资源建构的视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长征纪念史,依托《人民日报》相关纪念文本分析中国共产党借助长征胜利周年纪念的话语资源,解读长征历史的回忆、长征精神的弘扬、长征文化的塑造,能够从一个视角拉近长征史与现实的距离。

长征胜利周年纪念活动的意义涉指、功能塑造和价值取向,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紧密相关,成为历史记忆、政治需要、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明显的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长征精神的弘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培育相结合,二是长征知识的宣传与爱国精神的培育相结合。有鉴于此,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的历史记忆、长征精神、长征艺术文化等的构造与弘扬,应该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五大发展”理念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相结合,助力“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

从党史文化的视角看,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对于国民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更应该注重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话语建构的载体和内容,“充分利用革命历史纪念地、旧址(旧居)和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已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有关资料”[56],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与民众对文化的现实需要,利用新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类大众媒体传播长征知识,宣传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促进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华民族时代变革密切结合,形成具有开放特色的长征文化,让民众了解、接受和认同长征文化中的思想观点、理念精神及价值指向,以提升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1]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M]/ /斯拉沃热·齐泽克,等编,方杰,译.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3.

[2]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 3) : 48-52.

[3]杨尚昆.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1986-10-23.

[4]刘华清,张震.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N].人民日报,1996-10-23.

[5]社论.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N].人民日报,2006-10-22.

[6]努力奋斗立志成才投入新长征精神鼓励和激励青年一代——青年代表杨本莉在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大会上发言摘要[N].人民日报,1986-10-23.

[7]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隆重举行大会[N].人民日报,1996-10-23.

[8]黎明,张友森,赖兵.新农村之光照耀长征路——四川省军区“百万民兵建功长征路”纪事[N].人民日报,2006-10-10.

[9]王文.走好新的长征路[N].人民日报,2006-10-18.

[10]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N].人民日报,1986-10-22.

[11]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0-23.

[1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

[13]陈沙.长征意味着什么[N].人民日报,1996-10-23.

[14]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弘扬长征精神,创造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06-10-18.

[15]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长征胜利的历史启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N].人民日报,2006-10-22.

[16]苏超.大力弘扬长征精神[N].人民日报,2014-09-23.

[17]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更好地开创未来——党中央召开大会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N].人民日报,1986-10-23.

[18]邓小平.目前形势和任务( 1980年1月16日)[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7.

[19]吴殿尧.朱德与红军长征胜利[N].人民日报,1996-10-21.

[20]陈力.“生命线”:长征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中的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2006-10-10.

[21]张云晓.长征诗忆——雨夜[N].人民日报,1986-10-09.

[22]陈雁,张严.老红军来到清华园[N].人民日报,1996-10-21.

[23]朱鸿亮,周之江.少共国际师: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N].人民日报,2006-10-10.

[24]陈春园,沈洋.女红军:长征不畏艰难[N].人民日报,2006-10-10.

[25]梁冬.想起那张欠条[N].人民日报,2006-10-22.

[26]肖显社,洪水.矢志不渝到长安[N].人民日报,2006-10-10.

[27]王爱云,李德.不可忽略的军事顾问[N].人民日报,2006-10-10.

[28]沈丽文,毕世悌.万里征程建奇功[N].人民日报,2006-10-10.

[29]肖玥,薄复礼.难忘560天风雨路[N].人民日报,2006-10-10.

[30]福建党政军领导及各界群众集会龙岩[N].人民日报,1996-10-21.

[31]董宏君,刘建新.千里赤水最神奇[N].人民日报,1996-10-11.

[32]缅怀不朽功勋,弘扬长征精神——各地多种形式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N].人民日报,2006-10-22.

[33]纪学.渡口当年[N].人民日报,2006-10-22.

[34]王定毅.确定长征落脚点的功臣[N].人民日报,2015-11-24.

[35]李彤.两部歌颂长征的电视片制作完成[N].人民日报,1986-10-19.

[36]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首都举行大型文艺晚会)[N].人民日报,1996-10-22

[37]马阳.光影绘出长征路[N].人民日报,2006-10-19.

[38]向兵,长征.常采常新的精神富矿——访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N].人民日报,2006-10-19.

[39]彭程.以创新姿态讴歌长征精神——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观后[N].人民日报,2014-07-08.

[40]马克.万水千山处处情——读<赵准旺长征路写生画选>[N].人民日报,1986-10-09.

[41]胡立华.“英雄史诗”再现国家博物馆[N].人民日报,2006-10-19.

[42]纬文,肖文范.小城故事[N].人民日报,2006-10-22.

[43]江山.少先队员的敬意[N].人民日报,2006-10-23.

[44]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N].人民日报,2006-10-22.

[45]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06-10-23.

[46]一批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图书今日出版[N].人民日报,1996-10-21.

[47]王松.英雄的史诗[N].人民日报,1996-10-22.

[48]罗小兵.红军“干才”陈伯钧[N].人民日报,2006-10-10.

[49]朱和平.永远的长征情结[N].人民日报,2006-10-10.

[50]群科成.征途中的“红星”[N].人民日报,2006-10-10.

[51]李舫.网上推出《红军长征史诗》,长征精神飘扬数字世界[N].人民日报,2006-10-22.

[52]赵亚辉.500多万青少年网上纪念长征[N].人民日报,2006-10-22.

[53]袁新文,李斌.长征,在孩子的心中延续[N].人民日报,2006-10-19.

[54]朱瑶,吴炳昕整理.长征精神永不灭[N].人民日报,2006-10-10.

[54]毛泽东.总结经验,教育干部.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75.

[56]李卫红.学习研究宣传好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 6) : 4-9.

责任编辑:侯伟浩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Resources in the Long March Anniversa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aking "People's Daily" as the Center of the Text

WEI Jianke1,2,HU Rongtao2

( 1.School of Marxism Stud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2.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as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rough historical events,embodies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Author to "people's Daily" as an intermediary of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to commemorate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 in the discourse resources constructio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y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Red Army soldiers and abroad to participate in the long march of the main characters,and the discourse subject,with red coordinate,audio,video,images,text,network media discourse resources,certainly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value","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second long march","spread into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three discourse resources theme,highlighting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reform and opening up; Long March; memorial; discourse resources

K264.4

A

1004-8332( 2016)04-0018-07

2016-06-10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4.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13YJC710053) ;国家基金西部项目( 15XDJ015)

魏建克( 1975-),男,河南南阳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荣涛( 1990-),男,安徽凤阳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执政史和执政经验史。

猜你喜欢
周年纪念人民日报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又是名牌、又多功能,声音又好听 Mark Levinson No.5805DAC/功放一体机 Focal Spectral 40周年纪念版音箱
110周年纪念版,支持8K,再度升级与优化 DENON(天龙)AVC-A110 8K环绕声功放
石河子大学举行建校7周年纪念大会
有魔力的音箱 Rogers LS3/5A 70周年纪念版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