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

2016-03-18 18:34王明进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人民政协信息化

王明进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

王明进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政治参与的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平等性、直接性、离散性和低成本等特点,为人民政协顺应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提供了可能。人民政协应加强信息化建设进程,设置并引领社会议题、促进网络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对接、发挥政协委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网络形式下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政治参与;人民政协;网络政治;信息化

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政治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互联网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意愿的集中和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平台,方便了人们的政治参与。这种互联网与政治参与的结合形成了政治参与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人民政协作为具有政治参与、团结合作、利益表达、决策咨询、民主监督、协调社会关系、政治社会化等功能的统一战线组织[1],面对互联网的崛起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吸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整合多样性的舆论力量,最大限度地推动协商民主在中国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在2015年初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新形式,为人民政协在网络时代下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意义

自从民主诞生以来,政治参与问题就一直被作为与民主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而备受重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判断是,没有参与,就没有民主。赛维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渠道,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规模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尺度”[2]。但是,西方现代民主兴起以来,现代国家随之出现,政策制定中技术专家崛起,出现了所谓的“精英民主”,代议制民主制度下公民和他们选出的代表之间的联系弱化[3]112,政治参与不足成为严重问题,精英民主受到了广泛质疑。怎样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成为现代国家治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上的延伸,是网民以信息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载体所进行的旨在影响政治过程的政治行为[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与聚集的局限性已经被打破,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被突破,社会化媒体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移动存在性、圈群化和联通性等特点[5],极大地推动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并使政治参与在网络形态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开放性。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某些限制,例如与工作相关的限制(长期时间的不规律、身兼多职、公司迁移)、消费主义的限制(时间都花费在消费产品和服务上,尤其是娱乐上)、社会资本的限制、个人限制(害怕来自其他社区成员的爆发行为并且缺乏信心和技巧)、环境建设的限制(居住环境、会议场所的匮乏等),为公民直接的参政议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平台。网络政治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网民的身份和较低的成本通过互联网获取政治信息。网民针对获取的政治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发表个人看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便捷性。在纵横交错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上,网民可以足不出户地接收到来自全世界的网络消息,通过网络投票、论坛讨论、微博问政等形式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便由此凸显。如果舆论在互联网达到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便由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相关部门则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及听证会等形式,及时回应强大的网络舆情,从而更好地实现网络参政议政。

第三,平等性。网络给予了政治参与主体平等交流的平台,在网络面前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参与者能够平等地表达意见、沟通交流。也就是说,网络上公民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网民之间是平等的参与主体,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同时,以网民形式出现的公民与国家公共权力机关的地位在网络上也实现了平等对话,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第四,离散性。网络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进行运作,打破了信息单向传播的传统模式,基本上消除了身份歧视,使传统的、统一的政治控制方式难以为继,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传播与反馈的即时互动,增强了网络政治的平等精神[6],从而为政治参与信息的获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五,低成本。传统政治参与一般需要一定的场所,需要进行必要的组织和管理,需要必要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人们进行政治参与的成本。电子产品的性能现在越来越强,但其价格却越来越低廉,人们的上网工具也越来越多样,不再局限于电脑,各种移动终端都能够连接网络,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本。

网络政治参与的这些特点表明网络通过信息技术使公民之间、公民和代表之间的相互联系得以加强,具有明确的民主价值。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必要根据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不断探索网络与社会主义民主如何更好地结合,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建设。

二、网络政治参与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之一,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之下,网络政治参与为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可能和选择。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党和政府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人民政协为舞台展开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7]。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数字鸿沟可能造成网络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网络上非理性行为可能产生“群体极化”从而消解协商的公共理性,等等[8],但网络政治参与为人民政协大有作为提供了深厚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9]。一方面,人民政协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组成界别的多元性促进了政治参与,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渠道和制度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为人民政协表达与整合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利益与意愿、团结统一战线中各方面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机遇。

(一)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直接性、离散性、低成本等特点,使政治参与具有了普遍性,这与人民政协所坚持的统一的战略理念有共通之处

网络能够使社会成员迅速而便捷地扩大信息来源和渠道,增加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人民政协是由多个界别构成,以其广泛的代表性以及民主与团结的两大主题而著称,在社会分化加剧的今天,其社会整合作用日益明显,人民政协能够联系社会各界群众,倾听基层声音,表达不同利益。因而,人民政协与网络的结合,将能够拓展人民政协工作的空间,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新的可能,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也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得以聚集,通过人民政协渠道得到反映。

(二)人民政协的包容性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具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

人民政协包括了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归国华侨代表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网络对现代民主体制的影响和冲击是,“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10]。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政治参与成为政治参与的自然选择,公民通过网络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就公共事务提出某项意见或建议,甚至参与政策的调研等活动影响政府决策,这将越来越成为一种正常现象。网络政治参与,将推动全民参与政治过程,提高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人民政协的广泛代表性,意味着人民政协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能够有更大的作为。

(三)网络政治参与在核心理念与工作机制上与人民政协具有共通性

人民政协的核心理念在于最广泛的利益表达,在于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体现整个社会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各方面的要求,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虽然发生在网络空间,但却指向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从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理论发展的影响看,网络政治参与彰显了‘参与民主’,催生着‘电子民主’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充分展示人类社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和追求”[9]。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自主性使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享有更为自由的表达权,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使网民、网络社会、政府以及决策机构方面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体系,可以进行有效的协商和沟通,最后达成共识。人民政协工作的核心机制同样在于“协商”和“共识”,各种不同的意见汇集到一起,经过广泛的协商,协商的平等性决定了协商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总而言之,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从本质上看体现了一种协商民主安排,而协商民主则是基于多样性的社会存在,强调通过公民的普遍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政治参与的新发展,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的新特征,例如参与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参与途径的多样性、表达利益的多元性等,使其与人民政协职能的履行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不仅表现在政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与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契合,还表现在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工作的核心机制、政协职能的全面发挥等方面也与网络政治参与高度契合[9],这种契合性使人民政协在网络化时代极大地拓展了活动的空间,为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提供了切实的可能,顺应广大民众的民主要求,从而有效化解利益多元化社会中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民政协需要借助网络技术,不断探索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三、积极探索网络政治参与形势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网络表达的爆发式增长,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现状,反映了民众公民意识的增强。网络政治参与与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的发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个由众多界别构成的全国性政治组织,能够综合反映多元社会的不同诉求,提出可以资政的政策建议。因此,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应该适应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探索网络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当前,我国各级政协组织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在积极谋划,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离网络政治参与的根本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网络政治参与所要求的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参与,需要有民意的聚集和表达。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侧重于政协机关和社会精英的政治参与,现在还没有延伸到网络社会协商领域,这很可能会导致政协工作的“不接地气”,不能很好的汲取网络空间的利益表达和意见诉求。人民政协工作与网络政治参与要求的差距还表现在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公众与政协委员之间的互动及信息的交流不够充分,在网络信息空间不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源,不能够形成互动的协商[11]。“重视新兴的网络技术在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普遍的治理理念,互联网已经成为改善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支积极力量”[12]。人民政协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机构,在网络政治参与时代,应该积极探索网络政治参与下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新形式,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构建网络政治参与平台

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是网络,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网络政治参与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对接。这首先要求积极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平台,实现政协工作与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机结合。自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我国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就积极行动起来,实现政协工作信息化,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就全国普遍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协组织的网站还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其主要功能是宣传自己,还不能形成与网民的互动,不能满足网络政治参与的需要。要满足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围绕民主协商下工夫,做好网络平台建设。为此,一方面,全国政协系统应该统一规划,以全国政协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为目的,不断对各级政协的网站改造升级,构建有利于政治参与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应该利用新的网络技术,同网络媒体合作,构建自己的电子平台,例如微信、博客等,广泛搜集民意,展开网络协商,拓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的基础。

(二)重视网络政治参与,设置并引领社会议题

网络时代,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并容易迅速引爆社会舆论,有时甚至危害社会安全稳定。人民政协应该发挥界别众多、政协委员各有优长的优势,引领社会议题,利用自身网络平台,包括人民政协的网站和政协委员博客、微信、QQ等平台,引导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首先是设置议题,即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优势,在网络上定期设置议题讨论,促进人们的政治参与;其次是引导议题,即在社会热点问题爆发时,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人民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应根据掌握的信息,积极发表意见,引导议题的发展方向,使社会舆论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三)创新工作方式,实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与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机结合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必然会影响到人民政协的工作方式。人民政协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创新,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在政治协商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扩展协商的主体,通过与网民的互动丰富协商的主题和资源,对网民的协商诉求进行分析、论证,理性引导并保护网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意愿;在重大决策出台之前和实施之中,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进入网络公共论坛,也可以通过网上政协的协商会、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民主协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相关利益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协商的质量和效率;在民主监督方面,重视网络监督的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一种高层次、有组织的监督的作用,例如可以将重点提案在互联网上公布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围绕中心工作在与网民的互动中及时推出议题,吸引民众充分参与。

(四)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个人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积极性

政协委员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活力的群体,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主体。政协委员应珍视自己作为政协委员的身份,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接受新事物,顺应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作出贡献。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能在网络上听到,有利于集思广益。政协委员应充分利用网络,在提交提案之前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使委员的参政议政活动更接地气,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提案更具有民意基础,更加专业,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孙瑞华.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功能的再开发[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32.

[3][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12.

[4]郑兴刚.网络政治参与概念辨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5]付宏.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民政治参与[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41.

[6]黄相怀.善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中国政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6).

[7]中办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5-06-26(01).

[8]伍俊斌.论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2).

[9]李斌.论人民政协与网络参政的契合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4).

[10][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5.

[11]邹卫中,钟瑞华,孙柏瑜.网络视域下人民政协功能的完善[J].求实,2015(7).

[12]袁峰.政协在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作用[N].联合时报,2011-05-24(04).

责任编辑:刘昂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2.009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2-0046-05

收稿日期:2015-11-23

基金项目: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2015年课题(2015-06-22)。

作者简介:王明进,民盟北京市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人民政协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论人民政协的决策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