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群视域下科技在民俗学中的作用——以石邮傩日本调查为例

2016-03-18 19:28黄清喜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科群民俗学现代科技

黄清喜

(赣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论学科群视域下科技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以石邮傩日本调查为例

黄清喜

(赣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现代科技运用广泛,民俗学作为一门“经世济民”的现代学科,要完成其历史使命也应注重对学科群视域下现代科技的运用。目前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只处于原始起步的保存阶段,对保存后的继承、研发与弘扬则做得很少。蕨座数码艺术加工厂自主研发的三次元技术对日本传统艺能的记录、保存、保护、继承、研发和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下,他们正利用三次元技术对石邮傩进行模拟人形表演的再造,突显了学科群视域下现代科技在民俗学研究方法上的重要意义,以其为例进行论述,可在民俗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方面打开未来之门。

关键词:学科群;石邮傩;三次元;民俗学;现代科技

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里,科技世界只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不能用科技世界取代人类生活世界。然而,人类现代文明却见证着学科群视域下科技世界的成就,我们在关注整体生活世界的同时应非常注重对科技的运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充满智慧。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吉祥物“阳阳”就是高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一、学科群视域下加强对科技的运用是民俗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学科群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学科有机综合体。[1]在学科群视域下,关注对科技的运用是当前各学科加强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民俗学(包括当下的“非遗”保护)亦不例外。就中国民俗学而言,一方面,有学者呼吁“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学”[2];另一方面,则加强对科技的运用具有更为迫切的意义:是当下中国民俗学加强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早在1992年,“为便于永久性保存和最大限度地为公众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推动‘世界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3]“1999年,在芬兰倡议下,欧盟国家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名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文化遗产数字化被确定为基础性内容。”[4]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行动计划要点》中倡导缔约国“促进‘数字扫盲’,将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作为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和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教学手段,提高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能力”[5]189。这些国际性项目给世人做出了榜样,取得巨大成效。我国1996年启动国家数字图书工程,“开始了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3]民俗学是一门现代学科,其使命之一为发挥“经世济民”*立阳.中国民俗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J].民俗研究,2006,(3):261-262.在此次代表大会中,陈勤建说“归根到底,回归生活,面向现实社会,经世济民,是民俗学科本位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选择。”的作用,重视对科技的运用并取得相当的成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成立于1998年,其中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利用文艺资源优势及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系统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网首页之《中心简介》。。为此该中心购置现代设备,一直紧锣密鼓地对民间文艺进行着采集、记录和保存的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现已建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中心网之《中心简介》。,该中心也一直与现代技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进行数字民俗的整理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则更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建立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汇集起丰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5]306这三家研究机构的数字化工程在“非遗”运动的当下都取得良好成效,促使了国内其他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在民间文艺和民俗学方面与现代科技的快速结合,于是各种形式的数字民俗研究中心和数字民俗博物馆纷纷出现。可见,现代科技确实对民俗学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利用科技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大多科研机构还只处于保存资料的原始起步阶段,对保存后的继承、开发与弘扬的研究还寥寥无几。笔者2012年的日本访学*2012年我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身份参加日本神奈川大学海外研究员招聘并荣幸地成为其一员,有幸于当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在日本做关于石邮傩的调研工作。最后落实到学科群视域下现代科技与传统民间文艺的结合上。鉴于此,现以日本访学为例阐述现代科技所应有的地位。

二、以石邮傩的三次元制作为例阐述学科群视域下的科技功能

(一)访学缘因石邮傩

我是因研究石邮傩而访学日本的。石邮傩为江西省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汉族吴氏的宗族傩。整个仪式由起傩、跳傩、搜傩、圆傩四部分组成。传统的傩事活动时间固定,为每年农历过大年这天挂圣像*挂圣像:就是把圣像(傩面具)从阁楼上请下来,挂在庙里神坛前两根横着的木椽上(木椽上钉有铁钩,以便于圣像上的绳子挂在其上)。按傩规,圣像自安座后就一直镇守在傩神庙内保村里(包括傩神庙)一年平安,不能动,只有到了过大年这天上午才能把它们请下来享受族人的香火和供奉。,正月初一起傩,之后跳傩,一直跳到正月十六晚搜傩,搜傩之后就是圆傩,圆了傩,安了座*安了座:即安座。安座为整个圆傩仪式之一部分,即让每尊傩神都坐到自己的神位上去。,整个傩事活动才告结束。石邮傩共8个节目,分别为《开山》(单人舞)《纸钱》(单人舞)《雷公》(单人舞)《傩公傩婆》(双人舞)《判官醉酒》(三人舞)《凳子》(双人舞)《双伯郎》(双人舞)和《关公祭刀》(单人舞)。跳傩就是反复跳这8个节目。正月十六晚整个仪式达到最高潮,当晚人山人海,十里八乡村民都争相来石邮看搜傩。以前,“老爷”*老爷:石邮人都称傩神为“老爷”“傩神老爷”“太子”或“傩神太子”。这四种叫法都可以,依个人习惯而定。安座后不能再动,须待来年过大年时才能请下来为傩事活动做准备并享受香火。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这一傩规已改变,只要有人出钱来请,平时也可以进行傩舞表演。当然,因平时的跳傩只是对游客进行的表演,其神性就不论了。

传统时间里的整个石邮傩仪紧张而有序,神秘而神圣,古朴而完整。石邮傩本身的这些内在特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使学者纷至沓来。据我浅陋的见识所知,国内不算,国外学者对石邮傩感兴趣并到过石邮村观摩或做调查的除日本学者外还有法国、韩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学者。这些海外学者以日本学者对石邮傩的研究最为突出。在日本,研究过石邮傩的学者有如后藤淑、田仲一成、山口建治、佐野贤治、星野宏、广田律子、小熊诚、村上昌人、长濑一男、海贺孝明等等。*后藤淑已世;田仲一成为中国戏剧研究学者,现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东洋文库理事;山口建治、佐野贤治、星野宏、广田律子和小熊诚均为神奈川大学教授;村上昌人是秋田魁星报社副委员长;长濑一男为蕨座数码艺术加工厂主任;海贺孝明是蕨座数码艺术加工厂首席工程师。访学期间,广田律子和小熊诚两教授担任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调研进行指导。对三次元技术的采访是以海贺孝明工程师为主讲,长濑一男主任为补充,广田律子教授为指导兼翻译进行的。后文所说“广田老师”即广田律子,“长濑主任”即长濑一男,“海贺工程师”即海贺孝明。其中,广田老师在石邮连续做了5年调查,对石邮傩的研究尤为突出。于是我萌生了去日本向各位学者学习的想法,这是我申请成为神奈川大学海外研究员的原因。在广田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到石邮傩正在日本秋田县蕨座田沢湖艺术村的数码艺术加工厂进行学科群视域下与现代科技的圆满融合——用三次元技术进行模拟人形表演的再造,于是把访学目标放在对石邮傩三次元制作的采访上。

(二)三次元技术——模拟人形表演的再造

1.蕨座历史

三次元技术是蕨座剧团实业集团(简称蕨座)属下数码艺术加工厂自主研发的一项高新科技。蕨座创立于1951年2月,是一个以民族传统艺术为基础,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描绘现代生活,演绎日本原创音乐剧的剧团。剧团名字是“人们期望它如同将饱受饥饿苦痛的农民救出来的山蕨菜一般,赐予人们生存的力量。”*日本·蕨座剧团实业集团网之《集团概要》(中文版)。“该剧团1963年于中国访问演出时曾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在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为纪念蕨座历史上这一辉煌一页,他们把首个排练厅命名为‘中国纪念馆’。”[6]

蕨座在日本东北秋田县仙北市建立了一个精美的复合文化区——田沢湖艺术村。村内设有酒店、宾馆、温泉、多功能排练馆、民族艺术研究所、数码艺术加工厂和作为核心的“蕨剧场”等。“艺术村以剧场艺术为主,向边缘艺术扩延,集生产、教学、科研、汇演、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其核心不离‘艺术’二字,自身特色突出,连最商品化的宾馆都洋溢着艺术的氛围。”[6]这一“艺术”主导下的学科群建设远见,如今已使田沢湖艺术村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艺术殿堂,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现在蕨座共拥有7个公演团体,年均全国公演1200多次。从2006年起田沢湖艺术村被日本文化厅确定为日本东北唯一一个“艺术据点形成事业”实体。

基于对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长期学科群研究与开发,田沢湖艺术村虽地处日本东北山区,却拥有着对民间艺术研究最为雄厚的实力和最为前沿的科技。其数码艺术加工厂则不仅在日本,甚至在全世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将三次元技术运用于文艺研究领域的领军实体之一。

2.三次元技术

三次元(motion capture data 简称 Mocap)是一种精密的测量仪器即三坐标测量仪。它是一种在一个六面体空间范围内,能够表现几何形状、长度及圆周分度等测量能力的仪器。三坐标测量仪还可定义为一种具有可作三个方向移动的探测器,它是可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导轨上移动,以接触或非接触方式传送讯号,使三个轴的位移测量系统经数据处理器计算出工件的各点坐标(X、Y、Z)及各项测量的仪器。所以,这样做的坐标测量仪又叫三坐标测量机、三维影像测量仪,简称三坐标,主要用于被测工件的三维立体的测量。[7]本文所说的三次元技术指后者。三坐标测量仪的测量功能包括尺寸精度、定位精度、几何精度及轮廓精度等。

三次元技术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医药、运动、航空航天、电影制作等多个领域,数码艺术加工厂则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高端科技来对日本民间艺能(舞蹈艺术)进行图像数据的采集、分析、描绘与制作,可见其技术的成熟程度。三次元图像数据的采集有两种,一种是磁感接触式,另一种是光学非接触式。光学式三次元技术是利用照相机等影像仪器进行非接触式图像数据的采集。这种技术存在一个问题,即必须要有光,且只能对拍摄到的部分进行图像数据的采集。而艺人在黑暗中做动作则拍摄不到,这时光学式三次元技术完全失去功用。磁感接触式三次元技术是将传感器粘贴在艺人身上进行接触式的图像数据采集。因接触式紧贴艺人身体部位,不受时空限制,能准确采集艺人在三维空间里活动的各种信息。对比两者优缺点,长濑主任和海贺工程师决定采用磁感式三次元技术,即在艺人身上不同部位共贴11个传感器来进行图像数据的采集。之后工作的顺利展开证明了他们决定的正确性。该科研项目的成功推进给他们带来巨大成就和荣誉,日本国家情报处理协会和国家情报文化学会分别于平成13年(2001年)9月26日和平成13年10月28日授予他们优秀赏和特别赏。

广田老师深知蕨座具有艺能研究方面的先进技术,于是她遍访中日甚至整个傩文化圈,最终找到傩文化的代表——石邮傩来使两者进行强强联合,这是难能可贵的。于是,科技与传统艺术的最佳结合就成为历史必然和双方的共同期待了。在广田老师的努力下,石邮傩在田沢湖艺术村进行着自身历史上一次实质性的飞跃——用先进科技走向世界。

3.制作过程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需要将艺人和所有道具的大小长短都一一记录下来,如艺人身高、体重、腿长和臂长等,道具有傩仔、拐杖、纸扇、凳子和法器(钺、翻天印、凿、小斧子、剑、枪、矛、关刀)等。因进入三次元操作时要对已经采集、分析和描绘出来的图像和波浪线状况进行准确无误地对接,所以海贺工程师说:“这就是为什么要事先测量好艺人身高、体重、腿长、臂长等基本信息的原因。按照艺人原型比例做出来的人形才不会走样,而在对接过程中艺人表演的动作截点所反映出来的只是11个点和每个点反映出来的三条波浪线在该截点所呈现的静态状况,不确定好艺人的基本信息会在对接时对不上部位。”

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傩班弟子无论在哪演出,一定要有“老爷”——即已经成为道具的傩仔。“老爷”放哪边,艺人才能从其对面入场,没放“老爷”,艺人则不知道从哪里入场,也就是说“老爷”的方位决定了艺人入场的方向。这一方面说明艺人的跳傩是对祖先的祭拜,另一方面则引出石邮傩一个最深沉的问题:“老爷”是吴氏的灵魂,吴氏是跟着“老爷”走的。所以,石邮傩从一开始就向世人展示着它的不平凡。除此之外,在采集过程中,还碰到一些实际困难,如设备摆放问题,音乐与跳傩节奏的配合问题等。后来这些问题都在他们尝试的过程中一一解决了。

(2)粘贴传感器

传感器分别粘贴在艺人的两脚背、两大腿、两手背、两上臂、头(一般贴在脑后)、胸前和后腰背上。所有部位的传感器粘贴好后把线都收拢,装入背袋里(背袋里有个集中处理器,艺人表演的所有数据都由传感器经传导线导出并存储在这个处理器里,当艺人表演完后,则可将处理器取出,插入电脑,导出数据)让艺人背着,然后艺人开始表演,三次元技术就开始运行了。

(3)三次元人形的制作

海贺工程师为我们展示的是已制作好的、石邮傩第一个节目《开山》的整个采集、分析、描绘和制作过程。只见他在电脑银屏上调出一个具有三个图画板块的画面。这三个板块分别是“艺人表演板块”“图像采集板块”和“数据分析与描绘板块”,其中,“艺人表演板块”和“图像采集板块”并列于“数据分析与描绘板块”之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半部分左边是艺人在跳《开山》,右边是被我称之为“星星”、实时反映出与艺人位移动作相一致的11个传感闪光点,两者形成实时对照。下半部分“数据分析与描绘板块”中左边竖列着若干数据分析与描绘的相关标题栏,右边暂为一大块空白画面。这时海贺工程师点了一下鼠标,艺人的舞蹈在左边“艺人表演板块”中放映,右边的11颗“星星”也在“图像采集板块”中实时相应地跳动,同步反映着艺人的跳舞位移情况。

让我们感受一段时间之后,海贺工程师结束了同步反映图像采集情况的画面,让我们深入到制作的具体点上去。只见他将鼠标指到代表“头”的那颗“星星”上按了一下,这颗“星星”的三次元图像就出来了。只见第一元是箭头向上的绿颜色图标,表示上下的移动方位和范围;第二元是箭头向前的红颜色图标,表示前后的移动方位和范围;第三元是箭头向左的蓝颜色图标,表示左右的移动方位和范围。这三元互相垂直,组成一个三维空间,三元随艺人表演而实时移动,同步反映着艺人头部的位移情况。将艺人整个表演时这颗“星星”的位移情况采集起来,就形成了艺人头部表演过程中的空间移动轨迹。

接着海贺工程师在“数据分析与描绘板块”左边标题栏内点开“三色线”图标,这时右边原来空着的大块画面里出现了绿、红、蓝三条波浪线。原来,“图像采集板块”中代表头的那颗“星星”的三次元空间移动轨迹通过这个画面中与之相对应的绿、红、蓝三条波浪线实时反映了出来。海贺工程师再点一下“艺人表演板块”进行表演,则这三个画面都动了起来:“艺人表演板块”中艺人表演着《开山》;“图像采集板块”中则显示出代表头的那颗“星星”在艺人表演这段时间所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的三次元图像;“数据分析与描绘板块”中则用与之相对应的绿、红、蓝三条波浪线清晰地分析并描绘出了这段时间代表头的这颗“星星”其“三元”所起伏移动的波浪线状况。用同样的方法将11颗“星星”都进行相同的采集、分析和描绘,即采集、分析和描绘该艺人随便某一动作时这11颗“星星”所呈现的三次元图像和波浪线状况。再将这11颗“星星”做这一动作时任一截点的波浪线所呈现的静止状态的点进行每颗“星星”三次元的准确对接,以确定这时每颗“星星”的准确位置。对接成功,这11颗“星星”静止状态的模拟人形就呈现出来了——这11颗“星星”分别代表模拟人形头、上身、下身、双手的上臂、下臂和双脚的腿、脚的位置。将这11颗“星星”“这时”所在位置用线连起来,形成骨架,包上肌肉(各部位用不同颜色的大小格子将各部位连在一起,使形成按艺人原型比例缩小的人形状),就成人形了。人形一旦制作出来,则无论什么动作,只要是制作这一人形的艺人粘贴上传感器来表演,就都能以他的比例在电脑上呈现模拟人形的实时表演。这就是整个三次元的制作过程。

这时海贺工程师调出包好肌肉、已立体化的三次元人形来表演《开山》。海贺工程师说:“这就是艺人的表演通过三次元技术制作出来的人形表演。”

(4)手部动作制作的演示

看完人形表演《开山》后,海贺工程师为我们展现了最新研究成果——手部动作的制作情况。手虽小,但一些精细动作都是在手上通过手指来完成的,只有将精细的手部动作模拟出来才是真正的成功。前面所说的11颗“星星”模拟出来的人形表演是没有手部动作的。为此他们进行了多年的努力,现在终于研发出来了。

海贺工程师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对比展示。他调出一个画面,这个画面的左边是人形表演舞蹈时没有手指活动的情况,右边是人形表演舞蹈时有手指活动的情况。这一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右边五指活动的一些精细画面,这让我们惊叹不已。然后他又切换到另一个画面,这个画面的大部分空间都在展示人形有手部动作时跳舞的情况,只在右下角留出一个小窗口,以便我们看到实际的采集过程。原来,他们此时用了三台机器,一台采集左手动作,一台采集右手动作,一台采集身体上11个部位的动作。海贺工程师说手上传感器共16个,三节手指每节一个共15个,还有一个放在手背的中央,这样就16个了。全身只要11个传感器,而一只手就要16个,可见其复杂程度了。最后,海贺工程师以弹钢琴表演的图像数据采集、分析、描绘和制作给我们进行了展示。当然,步骤如前文所述,只是更为复杂和精细些,不再赘述。

4.技术优缺点

各种机器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就拿磁感接触式测量仪来说,因它用的是磁感技术,不能在有钢、铁等金属物质构建的房子里采集信息,所以他们采集信息的房子全是用木头做的,没有一个钉、一块铁。不提醒时想不到,一提醒就明白了,这也是除机器贵重,不便携带之外,他们要请艺人到艺术村去进行表演,以采集信息的原因。还有就是三次元技术只能用于对身体语言表演的采集、分析、描绘和制作,对于说唱艺术,它就无能为力了。然而,数码艺术加工厂把人形表演的场地在电脑中按小正方形排成“田”字,目的为精确定位艺人在场地上移动的幅度和方位则与其能实时反映艺人定量化的动作又成为该项技术的优点。

三、学科群视域下科技给民俗学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学科群视域下的继承与弘扬

在展示完三次元技术后,我们回到了学科群视域下科技在民俗学中的作用上来。对民俗学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以存续和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期间,我们讨论了记录、继承与弘扬的关系。长濑主任说:“记录和继承是不一样的,继承需在学科群视域下进行,包括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既包括让人怎样了解某种艺能的价值,也包括让人如何学到这种艺能等。而记录只是对‘那一次’进行保存,只不过保存的方法不一,有纸质的、影像的和机器的,当然也有无文字的大脑记录等等。然而,把经典传统艺术记录下来,再进行精细加工,做成教材让人用以学习就又是将记录转化为继承了。这就成了在学科群视域下继承与弘扬传统艺术的问题了。”蕨座数码艺术加工厂多年来利用三次元技术对传统艺能进行精细加工,已开发出十多种教材于各中、小学或专门艺能培训学校使用,取得良好效果。这无论从对传统艺能的普及还是专业学习上来讲,都是学科群视域下科技为民众服务的一种良好方式。

谈到弘扬问题,广田老师说:“在日本,蕨座数码艺术加工厂对民间艺能的采集、分析、描绘和制作技术是最先进的,这就是我要把你带到这里来的原因。”蕨座本身就是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表演剧团,为更好地服务于剧团表演,多年来数码艺术加工厂对表演艺术进行着锲而不舍的研究,方法很先进。我知道广田老师的心意——让我亲身体会她对石邮傩的深情厚谊。这是老师对“老爷”的报答——用先进的三次元技术来对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邮傩进行记录、保存、技术分析与弘扬,以期产生更为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传之后世。我想这也应该是“老爷”的心愿。正如傩神庙庙门楹联所彰显的“国傩矣乃大傩焉”。(这里我把“大傩”的“大”字进行了引申,引申为发扬光大,而并非“大傩”原意)而在广田老师看来,能独享这一殊荣的非石邮傩莫属!

不但如此,广田老师还“爱屋及乌”。听说我正研究石邮傩,与石邮村渊源颇深,竟全然不顾我当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也不顾我们以前从未见面,像多年未见的亲人一样让我享受了别人不可能享受到的至高荣誉——不但指导我的访学和博士论文,还指导我今后的学术取向;不但花时间、精力、财力陪我同行,甘当我的翻译,还尽自己最大努力,动用私人关系让我的调查顺利完成。而我知道,能和广田老师产生这种亲情般的关系非我之能力所及,我是托了石邮“老爷”的福,所以我常怀感恩之心。再进一步想,或许,广田老师也在感激“老爷”,而“老爷”也在感激广田老师。正如广田老师指着她所收集的那满屋子的资料对我说:“这里的东西都是你的,因为这都是你们中国的,你想什么时候来拿都可以。”我正要表达感激之情时她又说:“你不要感谢我。以后有人在石邮傩上需要你的帮助,你也会尽力而为的。优秀的人类文化就是这样,能在全世界通传。”大概,这就是文化的世界性在“老爷”和广田老师身上继承与弘扬的体现吧。 如果这段文字定要用学科群的方式来表达,那么,我愿意说这是人类习得的知识所铸就的人文品格的表现。

(二)学科群视域下方法论的革新

在学科群视域下,利用三次元技术目的之一是对传统艺能进行定量化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能对人类某一艺能所表现的身体共通性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及其远近亲疏的亲属关系。比如,对各地海洋文明舞蹈的定量比较可分析出各种相关舞蹈之间的亲疏关系;而对不同艺人跳同一舞蹈的比较分析则可看出不同艺人之间表现出的身体共同性和差异性。就某一艺能而言,通过对不同艺人动作比较之后的提纯,如手伸到什么高度、脚踢到什么程度最美观,最富内涵等,则可在比较中研发改编出最为经典的表演动作。

三次元技术是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艺能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在学科群视域下,那些类似三次元技术的现代科技的成熟与普遍使用将对各学科产生方法论的革新:在三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在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基础上形成的史学研究证据法。对三重证据法有多种不同的体现,一为黄现璠的三重证据法,一为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一为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基础上再出一重“现代科技论证法”,而在传统艺能、舞蹈和武术等民俗学身体语言的展演上则很可能是“三次元定量论证法”。当下也应有现代先进科技这重论证法来做为学科发展的科学论证了。从时间上看,现在的三重证据法都是历史性的向后看,而现代科技论证法则是朝着未来的向前看。因此,确立现代科技这重论证法将在学科群视域下打开通往学科新境界的未来之门,非常值得期待。果不其然,在快聊完时,长濑主任又说出了一个让我们大感惊讶的计划——他们想在模拟人形表演的基础上编一套通用的舞谱,就像乐谱一样,让人们看着舞谱就能编舞,看着所编之舞就能跳那支舞。这一计划已付诸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我想这还只是个开端,传统民俗事象将在学科群视域下成为各学科汲取营养的对象,以民俗学为主的学科群建设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参考文献:

[1]黄清喜.民俗人生——记井冈学者万建中教授[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60-66.

[2]梁传杰,胡江华.论学科群的组织形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2):83-85.

[3]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文化遗产,2006,(1):47-51.

[4]柳士发.IT产业宣言 迎接信息文化产业的崛起[N].中国文化报,2003-05-14.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赵国政.作客蕨座[J].舞蹈,1997,(6):42-43.

[7]佚名.我国精密测量仪器CNC三次元发展分析[J].工业设计,2012,(5):77.

责任编辑:侯伟浩

·民俗研究·

On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onlogy in Folklo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ities——Take the Survey of Shi-You Nuo in Japan for Example

HUANG Qingxi

(SchoolofHistory-cultureandTourism,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Uned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widely used. Folklore, as a modern discipline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uned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ities if it needs to complete its historic mission. Nowadays, most domest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mak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for the digitiz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e, which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preservation. However, besides preservation,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are scanty. Motion capture data that is a self-develop technology by the Jue-zuo digital art factory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arts records, preservation, protec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At present, they are using the technology to simulate human performance on the Shi-you Nuo. It features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olklore research methods open the future door.

Key words:the humanities; Shi-you Nuo; Motion capture data; folklore; modern science and th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1-0083-06

作者简介:黄清喜(1976 -),男,江西南丰人,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客家文化和傩文化。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14YB090);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150535);赣南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412254-001)

收稿日期:2015-09-17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1.01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118.1526.004.html

猜你喜欢
学科群民俗学现代科技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复杂系统视角下学科群的生成逻辑、演化路径及推进策略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现代科技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