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壮汉古籍探析傣音古壮字的历史与传承

2016-03-18 21:00农瑞群何明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壮族古籍民间

农瑞群,何明智

(1.龙州县壮族文化研究学会,广西龙州532400;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传媒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从壮汉古籍探析傣音古壮字的历史与传承

农瑞群1,何明智2

(1.龙州县壮族文化研究学会,广西龙州532400;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传媒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傣音古壮字是中华古壮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布于桂西南壮族地区及越南北部岱族区域,尤以广西龙州县金龙壮族傣音古壮字最具代表性。傣音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应在汉字进入岭南地区之前。壮族布傣的民俗生活是傣音古壮字的生存空间,流传于壮族布傣民间的手抄本古籍是傣音古壮字的主要传承载体。整理出版壮族民间古籍、编纂古壮字字典、把古壮字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以书法形式收藏等是传承保护古壮字行之有效的措施。

古壮字;傣音古壮字;汉壮古籍

傣音古壮字是骆越先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方块字,是中华古壮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布在桂西南壮族地区及越南北部岱族区域,尤以广西龙州县金龙壮族布傣族群的傣音古壮字最具代表性。“傣音古壮字”一词最早出自“傣音古壮字古歌文献研究”[1]课题中,主要界定流布于桂北桂南不同区域的不同古壮字。就广西而言,学术界一般所言之古壮字,多指流布于桂北壮族地区的古壮字,流布于桂南壮族地区的古壮字-傣音古壮字是鲜见于学术刊物的。就连“傣音古壮字古歌文献研究”这样课题,也限于当时的条件,只侧重于傣音古壮字记载的古歌文献研究,而对古歌文献中的傣音古壮字缺乏探讨。

笔者长期从事龙州本土文化研究工作,通过研究认为,傣音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应在汉字进入岭南地区之前,其具有历史悠久性、民族标识性、文明标志性和文化多元性等特征,对壮族语言文字、民族文献和壮族社会文明史、发展史、民俗史、文学史与宗教史等研究都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促进中越文化交流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壮族布傣族群的民俗文化生活是傣音古壮字的生存空间,壮族布傣民间的手抄本古籍是傣音古壮字的主要传承载体。整理出版壮族民间古籍、编纂古壮字字典、把古壮字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以书法形式收藏等是传承保护古壮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状物表意:傣音古壮字雏形产生之初衷

古壮字产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尚未有过多的阐述。有人认为,傣音古壮字是一种暗语符号,是为防止族外人知道而创造出来的。壮族确有说暗语的习俗,如两个人在交谈中说到某个人傻时,为防止旁人听到造成不良影响,便用暗语说:这人“薯哈哈”的。这里的“薯哈哈”就是“傻乎乎”的暗语。尽管左江流域壮族民间确有暗语存在,但笔者认为,傣音古壮字绝非“暗语符号”,而是用于状物表意的符号。众所周知,文字最初是人类用来状物表意的符号,后来才用来记录语言的。汉·许慎曰:“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意思是说,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与汉字一样,傣音古壮字的雏形符号是左江流域壮族先祖骆越先民最初用来状物表意的一种符号。如傣音古壮字“[jo□k55]”,其雏形符号是“”。圆圈表示花朵,往上包的半弧表示花叶,一小竖表示枝干,下面如八字表示根。“”是汉语的“花”。左江流域壮族民间的“”和“花”同是婴儿的代名词,且通常把“花”“”并列连读,如称婴儿为“孑六花[luk11wa33]”“孑六[luk11jo□k55]”,称求子为“求花[ke□u32wa33]”“求[ke□u33jo□k55]”等。从形状看,“”的雏形符号“”与婴儿的形象相似:其圆圈像头,半弧像双手,一竖像人身,下面八字像双脚。这与左江岩画的人形图案和婴儿睡姿是极为相似的。故此,笔者认为,左江岩画人形图案“”实际上是骆越先民在人口面临危机时举行求花仪式场景记录的一种的雏形文字符号,代表婴儿[2]。由此可知,傣音古壮字是骆越先民最初用来状物表意的符号,后来才发展成为记录壮语的一种文字符号。

二、壮汉古籍:傣音古壮字历史的重要依据

古壮字的研究由来已久,明末清初时期《太平府夷语通译》的整理出版,标志着古壮字研究的开始。但近四百年来,学术界对古壮字产生的时代仍是各抒己见,意见不一。

(一)众说纷纭:学术界对古壮字历史的观点

壮族地区出土的古文物说明,早在远古时期,包括左江流域在内的骆越先人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符号文字,并在岭南地区流行。20世纪广西武鸣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陶瓷文物中,存在有规律的与古壮字中的“象形字”接近的纹理符号。几年前,采沙船在左江采沙时,先后挖出了不少的戈、钺、桶、钟、剑和玉龙、玉人之类的高级青铜器和玉器,这些文物多带有骆越文化特征的类似古壮字的纹饰符号,当是古越人的雏形文字符号。2010年秋,龙州县淘沙船在左江(上金河段)捞上一把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戈,上面刻有与象形字相似的6个字,专家认为这是古骆越人萌芽中的土俗字[3]157-170。据此,有学者认为,骆越人远在夏商时代就创造了众多表意的刻画符号,不少符号转化成古壮字的文字传承至今。[3]157-170也有学者认为,“古壮字萌芽于汉代,成型于唐”。[4]梁庭望先生则按古壮字从产生到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至迟到西周,壮族先祖已经开始摸索创造文字,西周到秦统一岭南之前,当为古壮字萌芽期。2.古壮字的形成阶段在蜻唐,其肇端为秦汉。3.发展阶段。宋元明清,是古壮字的发展阶段。[5]综上所叙,学术界对古壮字萌芽与成型期至少有五种观点:一是认为,古壮字萌芽于夏商时代;二是认为古壮字萌芽于汉代,成型于唐;三是古壮字萌芽于西周到秦统一岭南之前,成型于蜻唐;五是古壮字产生于唐代。认为古壮字产生于唐代的学者,其主要的依据是广西上林县麒麟山石牛洞里有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澄州(今上林一带)首领韦敬办所撰摩崖石刻《六合坚固大宅颂》及其族弟韦敬一所撰摩崖石刻《智诚碑》,碑上刻有古壮字。

(二)《自学纂要》:引发对傣音古壮字历史的新猜想

2003年,笔者在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先后发现了类似当今字典和词典的布傣民间教科书《字学纂要》与《指南解音》手抄本古籍。与20世纪80年代在金龙镇发现并上交给自治区古籍办的《三千书》一样,是在迄今发现的壮族民间手抄古籍中仅有教育传承工具书,具有无可替代特殊文献价值。特别是《指南解音》,是我国民族语言文字领域的新发现,弥补了古代壮族词典工具书的空白。这些手抄古籍都具有汉字居上方,用大字号书写;傣音古壮字居下方,用小字号书写的特征,且傣音古壮字与汉字字义相同。不难看出,古籍中的汉字、汉词是原文的,傣音古壮字是添加的,是以傣音古壮字标释汉字或以傣音古壮词解释汉词的。如《字学纂要》中的汉字“背”字,下面用古壮字“[la□η33]”标释;“火”字用古壮字“[fai32]”标释;“粥”字用古壮字“[□a□u24]”标释;“布”字用“[p□a□i24]”标释等。《三千字》里的汉字“你”字用古壮字“[m□□32]”标释;“浅”字用古壮字“[□e□n24]”标释;“饼”字用古壮字“[pi□η24]”标释等。《指南解音》分天文类、风雨类、地理类、人伦部、身体类、饮食类、补遗身体类、衣衫类、家式类、家物类、金玉类、报孝类、乐器类、羽虫类、毛虫类、麟虫类、竹木类、菜根类、遗补类、书惠织等二十类,均以古壮词标释汉词。如天文类中的汉词“浑天”用古壮词“奇”标释;风雨类中的“飓风”用古壮词“包[lo□m32pa□u32]”标释等。精通傣音古壮字的龙州县金龙镇光满村大满屯年近九十的黄家荣老人告诉笔者,他的父亲及祖父、曾祖一家四代人皆为当地私塾的教书先生,《三千字》《字学纂要》《指南解音》这三本古籍自古以来都是傣人用来教书、识字用的书本,“至1927年胡志荣当金龙峒官后,通令禁止读傣的书,要全峒读汉文”[6]83时,这些书才被禁止使用。

用与生字之音或义相同(或相近)的熟字标释生字,是古人读书识字常用的方法。上述四本壮族民间古籍就是壮族学子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用与生字意思相同的熟字来标释生字的。这里所说的“熟字”,指的是壮族先祖创造出来并在壮族地区流通,成为壮族后生所熟知的古壮字,“生字”即汉字。这种现象说明,上述古籍成书时,傣音古壮字已经在当地流通,成为壮族人之“熟字”。而汉字则应是刚进入壮族地区,对壮族人来说属“生字”。如果这些古籍成书时,汉字已经在壮族地区普及,那壮族人是不会多此一举地用自己的文字解释汉字的。只有在壮族人对汉字一无所知的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以壮族人自己的文字来标释汉字。这种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古壮字成型、流通时间的新猜想:傣音古壮字是否在大量的汉字进入岭南地区前,就已经成型并在当地民间流通了?当然,这些古籍均手抄于清末或民国年初,但成书时间应该不会在“清末民初”时期。因为任何一种文字从萌芽到成型、流通,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才为当地百姓所普遍认同,才得以流通使用。可以想象,假如当初汉字进入岭南时,骆越人才创造自己的文字来解释汉字,那是不可能为骆越百姓所普遍认识,更谈不上接受、流通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汉字进入岭南前,骆越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且已为骆越百姓所普遍认识、接受和流通。

汉字进入岭南纵有千因万缘,但总离不开中原人的进入而进入。大量的文献和出土考古材料说明,包括左江流域在内的桂西及桂西南地区的骆越先人,在商周至战国时期已经同中原内地有了联系和文化交往,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秦瓯战争。秦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统一中国,派五十万大军进军岭南,发动了长达五年的秦瓯战争。秦统一岭南后,将五十万秦军留在岭南“适戍以备之”。同时还征调了一万五千名未婚女子到岭南“以为士卒衣补”。其后又不断地采取移民政策,从中原地区强迫大量百姓迁入岭南“与越杂处”。大量的中原人进入岭南,带来了大量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由于汉越语言差异大,越人与汉人难于沟通,成为越人学习汉人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的最大障碍,《后汉书·南蛮传》卷一一六云:“交趾之南有越裳国……越裳以三象重译而越为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隔,音使不便,故重译而朝……”[7]骆越中的文人为帮助越人扫清与中原人进行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所存在的语言文字障碍,遂以常用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汉字、汉词编写成上述四本学习汉字的教科书,教以越人学汉字。越人学子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用本族先人创造出来并已在本地区流通为本族人熟知的“土字”(古壮字)标释汉字,以这种方式学习和熟记汉字。这应该是上述四本壮族古籍成书的背景。如果这样的推理成立,那么,傣音古壮字应该在秦前就已成型、流通,并在岭南民间为当地百姓所熟知与使用。

(三)《酉阳杂俎》:证实傣音古壮字非唐代产生

傣音古壮字在内的古壮字非唐代产生,这是《酉阳杂俎》所证实的。《酉阳杂俎》是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的代表作,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这部书内容涵盖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术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013年广西艺术学院一位硕士研究生自行研发了一种可以编辑录入傣音古壮字的“myfonts”软件。装上后,发现唐代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卷一到卷二十中,几乎每一卷每一篇小说中都有傣音古壮字或与傣音古壮字结构相仿的非汉字出现,多者每一篇五六个,最少的一篇也有二三个。现将《酉阳杂俎》中出现傣音古壮字或与傣音古壮字结构相仿的非汉方块字摘录如下,供大家研究参考。

7.女少年,衣碧襦,白幅巾,自言:“家在此南十余里,夫死无儿,今服矣,将适马嵬访亲情,丐衣食。”(《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

12.元则自少有异术,居数日,忽曰:“兄安得此一女鬼相随,请为遣之。”乃张灯焚香作法,顷之,灯后有声。(《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13.越州有卢冉者,时举秀才,家贫,未及入京,因之顾头堰,堰在山阴县顾头村,与表兄韩确同居。自幼嗜,在堰尝凭吏求鱼。(《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15.曹州南华县端相寺,时尉李蕴至寺巡捡,偶见尼房中地方丈余独高,疑其藏物,掘之数尺,得一瓦瓶,覆以木。(《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16.荆州百姓郝惟谅,性粗率,勇于私斗。武宗会昌二年,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因醉于番间。(《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如表1所示为运用eviews软件处理后的因子载荷图。从图一我们发现只存在一个主因子,且这一个主因子方差贡献就达到了100%,这表明这一主因子非常好的解释了所有的原始变量,而且6个指标都被包含其中,都有较高的因子载荷。本文选取因子载荷在98%以上的3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分别为城镇化率、老龄人口抚养系数、卫生机构数,以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系数为因变量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上述例中带横线的均为古壮字,与流行于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布傣族群中的傣音古壮字相同。如:例1中的“”在金龙傣音古壮字中是跑的意思;例2中的“”是看的意思;“”原指女性老祖宗;例3中的“”是粥的意思;例4中的“”是福之意;例11中的“”是姑的意思;例13中的“”是虾的意思;例18中的“”是中意的意思;例19的“”是七之意;例20中的“”是妹妹的意思。例21中的“是白米或米饭的意思。傣音古壮字在《酉阳杂俎》中的发现,至少说明傣音古壮字的产生并非唐代时期,而在唐前就已经在岭南流通了。

(四)《诗经》:傣音古壮字历史的有力佐证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雅”中又有“大雅”“小雅”之分,收藏的是西周初年(约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770年-前476年)的优秀作品。《诗·大雅·公刘》有言:“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朱熹集传》注曰:“糇,食。粮,糗也。”《诗·小雅·伐木》有言:“民之失德,乾餱之愆。”高亨注曰:“干餱即干粮。”《说文》注曰:“糇”,形声。从米,侯声。本义:干粮;“餱”干食也。从食,矦声。字亦作糇。壮族布傣民间古籍《自学纂要》中也有“糇”字记载,壮语读音[hau4],对释的汉字是“粮”,与汉语的读音、字义是一致的。百越民族是稻作文化的创始者和发明者,像“糇”(餱)这样用于标释汉语“粮”的与稻有关的方块字当是百越人首创,否则不会凑巧到壮汉语音一样,壮汉字义一样的地步。覃乃昌先生也认为,“糇(餱)应是古越语,至今壮侗语族中仍有‘糇’”。[8]“‘糇’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00年的商代,有可能是随着稻的传播,由百越民族地区传到黄河流域中部的陕西一带。”[8]当然,有可能与部分古壮字一样,“糇”(餱)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汉人所接纳,融入了汉族词汇,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如果推测正确,说明傣音古壮字早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就已经流通了,其成型时期当在西周初年或春秋中期之前。

综上可见,傣音古壮字当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之前就已经成型流通。先秦时期,壮族民间的平民百姓都已熟练地运用傣音古壮字来标注汉字。唐代时期傣音古壮字已经广泛流通了。到了宋代时,傣音古壮字在更多的文人文献里出现,如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古籍中皆有大量的傣音古壮字出现。到了清代,傣音古壮字成为左江流域壮族布傣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经书、歌谣、药方、碑刻、家谱、契约、教科书等生活领域的主要文字,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民俗载体:傣音古壮字生存的文化空间

壮族布傣民间宗教信仰、歌圩、婚礼、丧礼等情感交流仪式广泛的民俗文化场域是傣音古壮字的主要生存空间,壮族布傣民间经书、山歌本、识字工具书、歌谣、契约、故事和楹联等古籍是傣音古壮字传承的主要载体。

1.识字工具书。主要有《三千字》《字学纂要》《纂要三千文》《指南解音》等,书中全用傣音古壮字或词对汉字汉词进行标注作释,是古代壮族布傣族群学习汉字用的书本。《三千字》今收藏于广西古籍办;《字学纂要》《指南解音》收藏于广西龙州县图书馆。

2.布傣经书。流传于龙州县金龙镇及越南北部的壮族布傣经书《塘佛》是傣音古壮字生存与传承的主要载体。《塘佛》是布傣族群民间现存的天琴弹唱经书,主要用于布傣人民间信仰的祈福消灾,该书流传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有确切记载的130多个师徒的传承。《塘佛》的“塘”汉释为“路”的意思,“塘佛”即“佛路”。《塘佛》经书中有《求花保花经》《娘解架桥度迎花求嗣科》《求花结子科》《泪花孝科》《叩须花科》《纳花科》《架奈何桥科》《密锁桥科》《密钉桥科》《制太子》《接魂经》《赎魂经》《过桥经》《新娘入门经》《生日祝寿经》《添粮续命经》送鬼神经》《安龙经》《度戒经》等六十个单科。经书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求花保花;二是添粮续命;三是赎魂消灾。此经书采用傣音古壮字、汉字、喃字,其中傣音古壮字约占60%,汉字、喃字各占20%,这样的记载方式在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界称之为壮族“天书”。

3.布傣歌谣。壮族布傣族群的歌谣底蕴丰厚,内容丰富,有情歌、历史歌、风俗歌、劳动歌、太阳歌、时政歌、叙事长歌等,均为七言诗。其中婚礼长歌《官郎歌》,丧礼长歌《坊歌》等是风俗歌的杰出代表,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古今阴阳,涵盖壮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布傣叙事长歌目前发现的有《宋珍菊花》《玉花范子》《吕良君》《金氏单结英子》《董永古传》《梁三伯与祝英台》《传幡》等八个,均为七言诗,讲述的是壮族民间悲切的爱情故事,全部用傣音古壮字记载。

4.布傣“往来”“家谱”。“往来”即往来书信,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家谱”实际上是布傣族群教育后代养儿育女,敬老爱幼、勤俭持家,劳动致富等的世传家教歌。

上述的民间古籍都用傣音古壮字记载,记意又记音,其中自创古壮字约占30%,仿汉造古壮字约占50%,借汉古壮字约占20%。此外,布傣民间还有契约、楹联等,都是以傣音古壮字记载和书写。这些都为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至风土人情,提供了可资的文字材料。

四、抢救整理:傣音古壮字保护的必然措施

傣音古壮字依托金龙壮族布傣族群民间识字工具书和经书、歌谣、家谱、往来书信以及契约、对联等民俗文化生活空间生存,依靠壮族布傣民间手抄本古籍传播,依赖民间法事操持者与民间山歌手等在壮族民间世代传承。传承保护古壮字是传承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默契配合。

(一)抢救整理傣音古壮字古籍

壮族民间古籍是古壮字的传承载体。搜集、抢救、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既是少数民族古籍得以保护的必要手段,也是古壮字传承保护的有效措施。近二十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在搜集、抢救、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布罗陀经诗译注》《壮族麽经布罗陀经诗影印译注》等,这些壮族民间古籍的整理出版,使约15 000个北壮古壮字得到了传承保护。

傣音古壮字隐藏于崇左市龙州县金龙壮族布傣族群民间古籍中,这些古籍都是傣音古壮字的传承载体。由于局外人对金龙壮族民间古籍无法读懂,给整理、出版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导致大量的傣音古壮字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要使傣音古壮字得到传承保护,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尽快启动搜集、抢救、整理出版金龙壮族民间古籍的工程,这是傣音古壮字得以传承保护的根本保证。

(二)编纂出版傣音古壮字字典

字典是文字的仓库。编纂古壮字字典,既是读懂古壮字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使古壮字“入库”保护的有效措施。1985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出版发行了壮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本字典《古壮字字典》,收入了10700个北壮古壮字。遗憾的是,这本字典由于人力有限,只收了北壮的古壮字,南壮古壮字没有收入。2008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又启动了《中华古壮字大字典》的编纂工作,该字典将全面收入流布在广西、云南等壮族地区的所有古壮字,这对古壮字的传承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该项工程浩大,工作量繁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纳傣音古壮字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重要场地。古壮字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古壮字得到传承保护的有效保证。2012年春节期间,龙州县利用中小学生放假,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机会,在金龙镇贵平村板烟屯尝试性地开办了两期傣音古壮字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既有中年人,也有年轻人,就连中小学生也参加了培训学习,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2013年,笔者受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社科联的委托,到龙州县金龙中学给师生上了近两个小时的古壮字教学课,全校二三年级一百多个学生全程静静地听课,没一个学生开小差,为古壮字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展示傣音古壮字书法魅力

以书法艺术形式展示古壮字的魅力,也是古壮字传承保护的一种形式。近几年来,龙州县文联每年都组织书法家到金龙为当地群众书写古壮字对联,深受群众的喜爱。广西书法家黄英振以古壮字为蓝本,创作出版了《古壮字书法》,既展示了古壮字的魅力,对古壮字的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由于傣音古壮字依托金龙壮族布傣族群民间识字工具书和经书、歌谣、家谱、往来书信以及契约、对联等民俗文化生活空间生存,依靠壮族布傣民间手抄本古籍传播,依赖民间法事操持者与民间山歌手等在壮族民间世代传承。因此,抢救整理傣音古壮字古籍、编纂出版傣音古壮字字典、纳傣音古壮字入课堂教学、以书法形式收藏傣音古壮字,展示傣音古壮字的书法魅力,这应该是傣音古壮字传承保护的必然措施。

[1]许慎.说文解字·叙[M].中华书局,1963.

[2]农瑞群.左江岩画:骆越求花仪式场景记录的雏形文字符号[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谢寿球.左江崖壁画千古之谜的新解读[R].花山岩画申遗论坛[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4]陆发圆.方块壮字的萌芽和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1999(3).

[5]梁庭望.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R].古壮字及其文献新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农军,谭江支.金龙峒布傣文化[M].香港:香港青年出版社,2015.

[8]覃乃昌“.”“糇”“膏”“ŋa:i”考——兼论广西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及壮侗语民族对稻作农业的贡献[J].广西民族研究,1996(2).

责任编辑:谢雪莲

History and Heritage of Daiyin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 from Zhuang-Han Ancient Books

NONG Rui-qun,HE Ming-zhi
(1.Lo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uang,Guangxi Longzhou,532400;2.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Chongzuo,532200)

Daiyin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Zhuang characters.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ern Zhuang area and Dai ethnic area in northern Vietnam,especially in Longzhou Coun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The year Daiyin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 should be generated is before they enter the Lingnan area The folklore life of Zhuang people is the living space of Daiyin Zhuang characters,and the ancient manuscripts of the Zhuang people are the their main transmission carrier.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protect the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 by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ancient Zhuang ancient books,compiling the dictionary of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integrating them into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llecting in calligraphy form.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Daiyin ancient character,Han-Zhuang ancient books

H2

A

1674-8891(2016)05-0076-05

2016-06-19

2016年广西全区县级社科联应用对策课题,发文号:桂社科联函[2016]30号;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课题编号:SKYBS2014011。

农瑞群(1954—),男,壮族,广西龙州人,龙州县壮族文化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性壮族文化;何明智(1963—),男,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性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壮族古籍民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我是古籍修复师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