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风景

2016-03-18 21:00曹梦琰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风景词语诗人

曹梦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病风景

曹梦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钟世华的诗歌中,有大量关涉乡村的词语。这些词语直指已然崩塌的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诗人藉此呈现出独特的“病风景”——他以肉身化的疼痛,感知着土地、生活与家园的病痛与破碎。此外,诗人也试图去治愈罹患病痛的物和词,于是他呈现了另一类写作:以“爱”之私语构建出词和物的完整性,或目光转向风景中美好与完整的部分,去言说它们。这些,都是生存的图景。然而,就一种普遍而整体的生存状态来说,词语对创伤的治愈,因后者太过严重,它很难保证自己时时有效。

钟世华;词语;病风景;治愈;失效

词语,在进入诗歌时,有自身的等级制度。譬如人们会笼统地谈论,一些诗和另外一些诗相比——它们引入的词语,更像诗的词语。语言以及它指涉的事物,在诗歌中尝试被重新书写前,首先如其所是,也如其所是地暗含了人们对它们潜在的、共同的心理意识。这即是米沃什所言,诗人“他必须按等级制安排真实事物,才能忠实于真实事物。”[1]98进而言之,诗人的风格化,很重要的一方面也在于,他怎样安排自己诗歌中词和物的等级。或可言,诗作中的词根,以及由它们散发、引申与生成的词语体系,对于确认诗人的重要性。在钟世华的诗歌里,可以看出海子对他的影响:“风起。吹过村庄/吹向麦地,吹打着流浪的城市/我在午夜再度失眠”。(《读你——悼念海子》)这首悼念海子的诗歌中,有诗人的词根:村庄、夜晚(和夜晚相关的梦)、麦地(以及由此生成的各种词汇,譬如粮食,粮食的名称,食物的烹饪与咀嚼,炊烟,甚至盐……)、失眠(精神与生理双重的不适,可推及诗歌中频频出现的创伤、疼痛以及死亡构成的病系词汇)。另外,还有城市及其相关词汇,尽管它们是被极度弱化的,几乎被排斥在庞大的乡村系词汇之外。然而与之相关的,那些偶尔泄露的飘零感与荒诞感,那些被刻意或无意疏离的,如幽灵一般,悄然渗入乡村风景,难以言说的恐慌步步逼近。诗作中数次出现“铁轨”、“枕木”,它们曾经的激进,正消褪于此时此地,正如它们示意的远方,其中可能蕴含过的向往与伤怀,都变得可疑甚至反讽。词和物,陈旧、钝化,正在被抛弃,却依然在使用中。它们是风景中不协调的部分:“陌生的车站还停放着我昨日的/排放的铁轨/每一根都和你的心一样冰冷”(《没有幕布的舞台);“在冰冷的铁轨上/脱轨”(《我要讲述的灾难);“另一场逃亡/远处有铁轨和枕木”。(《情人》)——对自己衔接的两端,乡村与城市,出发与抵达,都是怀疑的。它们以自身双重的不合时宜,戳伤了风景:指给乡村一个可疑的、突兀的远方;抵达城市,却并不真正触及它。习见的风景阻碍着目光的敏锐度,直到某种突兀侵入,目光才开始重新打量风景,直面它郁积已久的病痛。

就词和物本身的等级制度而言,村庄、麦地及其相关,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已然携带着自身天然的优越性,陷入难以摆脱陈腐的泥淖中。“词语对事物的指涉腐败,即变得糊烂而不精确,或多余或肿胀之时,社会与个体思想的机制与秩序就垮掉了。”[2]280事实上,我们亲历的正是一场从个体到社会的紊乱,词语的腐败或仅仅是词语的胜利①,它们和物构成的指涉关系是腐烂的或失效的。那么,究竟是物的劫难,在词语后知后觉地陷入指涉关系失败之后,更昭显了前者?还是,词语在指涉关系的失败中,加深物的劫难?更有可能的是,二者互相纠缠与诱发。农耕和乡村昭示的那种文化,其中的一切正在面目前非,针对它们的言说,亦如此。病的风景,正是病的词语。失色的风景,正是渐感无力的词语。

一、病风景

“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弘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3]1038土地和土地文明已经丧失的和正在丧失的,即风景的免疫力。目光投向乡村和土地,它们已饱受病痛。一种先在的、普遍的哀痛,它的有效性,须借助个人化经验的呈现方能达成:“一个真正的作者,在说着他意图要说的东西而不仅仅‘寻找情感来契合他的词汇’”[2]164。“病风景”的呈现在钟世华这里,确实经历了一翻身体化的消化与反刍。于是,正如他笔下拟人化的风景,那些带着病痛的风景,关乎个人经验的痛楚,也谦逊有力地把自己推入一场整体的遗失风暴中:“地风转走家园,乡野的丰收开始失去存根/粮食押上一生的欠条,高原的马背负债累累”。(《与沙漠的婚礼》)家园、丰收、粮食,作为整体的乡村风景,正在被削减乃至遗失。诗人的词语始终会延伸至此,为普遍的生存哀恸。然而,诗人的词语,也一直在触及最具体与深切的痛楚,如果没有延伸出鲜活而淋漓的枝蔓,词根将无异于朽木。

“萝卜根须是思维的皱纹/钓?谁刮破河床的美梦/水做的骨肉,血管常被沙粒堵塞。/村口只剩下一条/冻僵的歌喉悬挂”。(《我看不到人民币的影子》)不难发现,乡村的风景,它的点点滴滴,在诗人这里是有血有肉的,甚至有自己的思维。更不难发现,它的血肉之躯,正在尘世的折磨中,它可能脱离苦楚的形而上思考,也饱受肉身的拘囿。“这碍事的皮囊,我们清洗它,喂养它,在火炉边或者一张死去的动物毛皮来温暖它,晚上要像照顾孩子或者昏聩的老人一样让它睡觉,它为他而充当整个自然的——更糟糕的是——人类社会的人质。正是通过这个肉体和这层皮肤,或许他会感受到酷刑的剧痛;正是这些活力的衰退,将使他无法如愿完成已经开始的设想。”[4]184人化的乡村身上,我们感同身受,它贫穷磨难的每一天,在加剧它的衰老,也在减退它可能重拟的乡村哲学,以及人们试图去感知与重建的和土地文明相关的一切。“思维的皱纹”比照血肉的劫难,理性显得如此无力。“主呀,我看不到人民币的影子”,诗歌结尾的这一句尤为反讽,却饱含沉痛,没有丝毫调笑意味。永恒的祈祷,回荡在苍凉的尘世,这“荒原的地上”。荒原是实存的、歉收的土地,亦是精神的荒原。在诺瓦利斯看来:“感性得痛苦减少得越多,精神上的悲哀就增加得越多。一种平静的绝望就上升得越高。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我周围的事物越来越无关紧要。”[5]161那么反之,如果肉身的所见所感触目惊心,他无法让自己摆脱他一直试图言说的,他不得不消化与反刍周遭的风景,形而上的绝望看起来就近乎奢侈。在钟世华的一部分诗歌里,比比皆是乡村风景的肉身化遭遇,它经历着自身的衰退,也经历着可知与未可知的伤害。

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土地一向被赋予母性:“它眼里充满喜悦的泪水/看,我们的泥土是怀孕了”。(杜谷泥土的梦》)它饱经劫难,却满怀喜悦地顺从于自己的哺育天性。翻阅新诗的书写,不难在众多诗人(譬如艾青、七月派诗人、九叶派诗人等等)的笔下发现,它的被蹂躏与损害,它被掠夺后的荒凉,并没有让这种天性消失。而时间,仿佛带着巨大的嘲弄,让没有毁于浩劫的,在日复一日的磨损中,不知不觉消褪至无,在那个瞬间,这巨大的改变才被察觉:“土地的一生/被迫/怀孕”。(《风走过城市背后的村庄》)城市,那悄然而巨大的幽灵,挟持、操纵并败坏着土地最引以为傲的母性。正如海子所言,大地恢弘的生命力丧失之后,只能用肤浅的欲望指称。钟世华的诗歌,也在隐隐透露那些不安的、躁动的、危险的欲望:“田野却一片荒芜。田头蹲着的村民/在讨论今晚六合彩的走势”,(《乡村记事》)“超市堆满垃圾。女人在忙着/购买减肥药,春天的腰很细,像/柳条般柔软”,(《春天》)“快餐式的情爱/为谁供养”。(《蝉鸣》)诗人的语气是微讽而无奈的,在诗歌中以弱化姿态出现的城市及其相关因素,似乎也只是在为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增加一点无聊和乏味而已。然而,这巨大无息的幽灵,它暴虐的摧毁隐身在冷漠与乏味之后。得益于人们知觉的惰性,它扮演着正常邻居,却是嗜血的杀手:“村口新修的一条致富马路,通往悬崖”(《乡村记事》)。那么平静地,那么自然而然地,深渊就到来了,我们只是过着日常的每一天,我们只是如此,接近深渊。淡然的叙述口气,却让人不寒而栗。“乡村突然年迈/迷途的羔羊苍凉无边”,(《开往春天的地铁》)“黑暗中的河流,星星/赶着一辆灵车”(《黑暗中的河流》)逐渐走向终点,逐渐走向经由年迈抵达的死亡,诗人笔下的风景,过了一场让人触目惊心的生老病死。它们携带着命定的、不被祝福的孕育,哪怕是战战兢兢地博一安稳,也不免拖着先天不足的病体,一不小心,就苍老,就被送上灵车。

除此之外,也不难想象,这先天的病风景,在尘世并不得安省。太多的跌撞,等着它们破碎,太多的恶意,等着它们心碎。“冬天死于一场意外事故”,(《祭奠》)“苔藓躲在一个角落/疯狂作案”。(《老屋》)偶尔,风景陷入骇人听闻的事件中,它遭受的一切仿佛只是意外,意外的被扼杀,意外的紊乱。正如每时每刻到来的重大新闻,那些让人瞠目的事件,诱发它的千丝万缕,却何曾让我们有过一点点陌生感?人们每时每刻经历着侥幸,必然的恶果被却被称作意外。一切袭击风景的,都让病弱的它顷刻崩塌。而对于这一切,它只是承受,在未崩塌前,承受所有的煎熬、疼痛与失血:“怀里的土地/像锅里熬焦的鱼鳞。血丝枯竭”,(《我的诗歌流着村民的眼泪》)“在阳光下/用一把麦子,砍伐村庄/伤口是小小的”,(《春天里的村庄》)“我们吃住的地方,是一个个油炸的/肉丸。守望了一冬的河流,开始疼痛”,(《乡村记事》)“乡村的疼痛接近一朵花的死亡/黑暗如歌喉流落民间”,(《乡村之夜》)“山把骨头重新/放回自己的身体/血,是这个夏天的河/流向一首歌谣”,(《门楼下》)“失血的土地/白得/失去方向”。(《爷爷》)病痛中,身体对自己的感知更敏锐与深刻,摆脱肉身因惯性所致的麻木与惰性。乡村、土地,它们被现代与城市的幽灵挟裹。人们对于正在这种无声风暴中丧失与被摧毁的,似乎麻木不觉。诗人一直在警醒这种麻木,他将笔下的风景肉身化,也把自身和风景紧密粘合,于是,它们所有的病痛,他感同身受。或者说,正是他保持着对自身痛楚的警醒,才更清楚地看到,它们如何成为风景的病痛,如何指向一种整体的生存的恐慌与危险。然而,那些撞击,那些撕裂,身体以如是代价,换取自身的清明,建立有效的指涉关系时,风景已然破碎。说出,在即将达成有效的那一刻,再次失效,而让它失效的是一种整体生存处境的不可逆转性。于是,说出,更像哀悼,挽歌,为一切破碎的心碎感:“指尖上的月光,像把弯刀/将往昔的日子收割”,(《冬天里的光》)“一群海鸟在伤口深处/找寻新的渡口”,(《黑暗中的河流》)“袅袅的炊烟/是晚风哭泣的声音”,(《母亲的点滴》)“站台边,芭蕉哭泣”。(《父亲送我到车站》)冬天里的光,黑暗中的河流,母亲,父亲,风景中温暖的部分,不言而喻地暗含了流逝、消逝与离别。风景哭泣,为连同自己在内,那些正在消逝的过去。目光渐渐远离病风景,远离伤口的触摸惊心,站台,开往春天的地铁,果真能引向新的渡口吗?

二、治愈及失效

人们如何去化解与治愈创伤?如果投向它们的目光过于长久,已沦陷其中,被一场又一场制造创伤的风暴席卷。病风景,对它的指涉与言说是自伤式的,词语可能是有效的,却在自伤八百中强撑着,几乎要溃败。在这部诗集中,占据一半多份量的另外一些诗歌,似乎在呈现诗人化解与治愈的姿态。尽管,结果可能是失效得更多。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或可称之为私语化的情诗,这种私语化的姿态,让风景本身,也染上私密色彩,风景获得了爱意,这无疑是治愈式的。然而私化的风景,只能是局限的,对于自身而言的治愈,对于词语本身,较之它经历的劫难,远远不可及。另外一类,似乎看起来更像真正的风景诗,诗集的第二辑几乎被这类风景诗占据,但是如果只是言及词语本身,它们对它更无效。词语没有受虐情结,但对症的药,恐怕需要极其漫长而持久的尝试。当然,对于自身而言,每个人所采取的去治愈自己的那种言说方式,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秋天里的爱情》这一辑,诗作几乎是干净有度的,借“爱情”之名的目光,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通常所谓的孩童视角。处境的特殊性,呈现出分外干净的风景帷幕,譬如孩子清澈目光所执拗的风景,“爱情”的目光同样如此:“星星推开窗子,你的目光多出/一条心河。/给半生不熟的梦上漆,我/带着流浪奔走”。(《为你写一首诗》)“爱情”中的风景,往往以最狭隘的“私”,孕育不可思议的广阔。这符合爱情话语的特性:“你”即整个世界,即风景中的全部。在钟世华这里,风景,通过絮语构建的私密性,膨胀出它应有的张力,那种可抵达自然与世界的广阔性。“爱情”中的风景,它忧伤而甜蜜的内核,似乎有了发散的力量,可延伸至风景本身的物性忧伤,而不只是“爱情”所局限的情绪性忧伤:“除了白纸黑字/还有什么?谁把门敲开?/凉了半壁江山”,(《情书》)“许多话语便/凉了”。(《秋天里的爱情》)秋凉,“爱情”逝去的忧伤,一切物候转变的不可逆,时间永恒的悲伤。“爱情”中的举手投足,似乎也能窥见大千世界的源头、变动与深不可测:“一粒盐,是我给你的大海”,(《一粒盐,是我给你的大海》)“情人的蜜语是一场革命/浪子在爱的遗址上发动”,(《情人》)“谁知道/在上帝的眼里,是不是/还伏着一粒/致命的沙子?”(《冰封的瓶子》)“私”风景是治愈性的,但它在自身的忧伤与甜蜜中,也泄露着不安,这种不安指向自身坐落的真正处境。物指向它的原物,风景指向它的源风景。“爱情”情绪,以它的敏锐性洞穿了“私”风景,有意或无意地碰触到原物的物性。然而,这终归是一种疗效有限的治愈,鉴于它本质的封闭性:“药房不大。如同你的心/再也不能融进另外一个人的世界”。(《药房》)针对风景的“病”,它提供的“药”非常有限。

“没有幕布的舞台/我们都在演绎着什么角色”(《没有幕布的舞台》)诗人或许也会意识到,这“私”风景,有时会像被搭建的舞台,爱情的话语系统,限定了风景的角色扮演性。这其实是一种无力,尽管它曾敏锐地触碰到原物,却力道不足,折戟而归。很像《浮生六记》中沈复与芸娘搭建的假山,美丽而脆弱,不堪外力:“沈复的一生都是想方设法要脱离这个世界而钻进某个纯真美妙的小空间中。……但是,他的世界始终是一种玩物,一种难免破碎厄运的玩物。”[6]118反观这部诗集,第二辑《那年九月,我在北海散步》,诗人把一辑的空间给予旅游中的风景。优美的句子,绵密的情思,炽热的笔调……正如成为旅游风景的物本身,这些时刻的词语看起来也更接近玩物,无疑会破碎。它们真实地映出词和物的虚假,风景被摹写为风景画。没有病,没有失色,美丽的词汇反而显得虚假。让人们发力的那种写作的动机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只对于个人有意义,对于诗歌本身毫无意义。我们试图治愈自己的方式,并不必然对词语有意义。但是显然,对词语有意义的治愈,肯定会关系生存的重要问题。

风景是病的,一直在病,词语亦如是。乍起的狂风,力指蓄积已久的荒漠,那些曾经风景的空址。人们同行其间,却如被遗弃,形单影只:“一群鸟在伤口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汉普顿:眼泪如一颗子弹》)这一切,力所不能及,词语,更难以及。

注释:

①钟鸣说过:“要论诗歌的进步,除了‘词’的胜利,就人性方面,我看是非常晦暗的,犹如骨鲠在喉。”见:钟鸣:《畜界,人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1]米沃什.诗的见证[M].黄灿然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埃兹拉.庞德.阅读A BC[M].陈东飚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

[3]西川.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苦炼[M],段映虹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

[5]诺瓦利斯.诺瓦利斯作品选集[M],林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6]宇文所安.追忆[M],郑学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责任编辑:罗瑞宁

Sick Scenery

CAO Meng-yan
(School of Humanitie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In Zhong Shihua's poems,there are a lot of word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ide.These words refer to the alreadycollapsed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rural culture.His poems show a unique"sick scenery"-his body of pain,perception of the land, painful and broken life and home.In addition,the poet also tries to cure the suffering of the things and words,so he presents another type of writing:"Love"whispers to build the integrity of words and objects;The poet speaks them by turning to the beautiful and complete scenery.These are the survival of the scenery.However,in terms of a universal and complete state of existence,the healing of words to the wound is difficult to be effective at all times because the wound is too severe.

Zhong Shihua,word,sick scenery,cure,failure

I207

A

1674-8891(2016)05-0109-03

2016-09-11

曹梦琰(1986—),女,陕西榆林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当代诗歌研究。

猜你喜欢
风景词语诗人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诗人与花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