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精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刍议
——以广西精神为例

2016-03-18 21:00覃蔚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弘扬广西

覃蔚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广西崇左532200)

地方精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刍议
——以广西精神为例

覃蔚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广西崇左532200)

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其社会治理难度较大。地方精神有着科学性、地域性、时代性及群众性的特点和导向、整合、凝聚及教育功能。文章以广西精神为例,从壮大社会治理合力、优化社会治理主体、丰富社会治理资源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等四个方面提出如何将地方精神应充分运用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

地方精神;社会治理;广西精神

一、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就“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做出全面部署。“社会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框架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吸纳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主体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过程。”[1]这与传统的社会管理有较大区别,“社会管理是政府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管理。”[2]主体上,传统的社会管理是单一的治理主体即政府,但社会治理主体是多元主体,除了政府,还有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向度上,社会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而社会治理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多元主体协同互动;在范围上,社会治理范围更广泛,“社会治理包括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2]。

边疆民族地区就是指中国与别国接壤、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全区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汉语方言有粤语、桂柳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六种,还有壮语方言和其他少数民族方言。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22000公里陆地边境线,与14个国家接壤,像广西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边疆地区是一个国家的安全防线,边疆民族地区更是关系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重要阵地,地位举足轻重。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必须成为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地缘政治相对敏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宗教相对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社会矛盾相对多样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3]等。这些问题,使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很大的稳定威胁,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会触发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或者违法犯罪,不仅会扰乱这些地区的社会秩序,还会影响其社会发展,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大局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需要更大的创新和突破。

二、地方精神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地方精神即区域精神,是指“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在一系列共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4],从2011年开始,各地掀起了凝练地方精神的热潮,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基本上都已经提出本地的地方精神。这些地方精神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各地的地方精神,是来源于当地人民的实践,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丰富的现实和历史土壤,同时,他们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映,如“爱国”“诚信”,就准确地把握了国家与个人、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向上,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二是时代性,即体现时代要求,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反映新时期人们的共同追求等。如“创新”,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了当今国际国内高速发展变化的要求,“和谐”即求同存异,共谋发展,适应了建设和谐世界和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这两种精神在各地方精神中就被高频次地使用;三是地域性,即具有地方特点,结合了本地的文化、历史、生态环境及境遇等客观实际。如广西精神中的“开放包容”,正切合广西的实际,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多民族杂居,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对接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是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只有包容才能生存,唯有开放才有发展。四是群众性,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从群众的实践中凝练出来,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还需要靠群众去弘扬和践行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地方精神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了诸多功能,其中,最突出的是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和教育功能。首先,导向功能,地方精神具有科学性,同时“是已然与应然的统一,亦即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统一、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向的统一”[5],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能引导广大民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心态,并规范其行为;其次,整合功能,地方精神作为区域性的一种公共精神,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使不同社会成员求同存异,实现思想以及行为一体化,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再次,凝聚功能,地方精神实质上是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这就决定了它能够成为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黏合剂”,在实践中弘扬地方精神,能够形成一种风尚、一种追求、一种动力,使地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觉参与到地方的发展建设中去,拧成一股绳;另外,教育功能,地方精神就是一本精神教科书,可以感染和教育区域广大民众,使其按照它所要求的方式开展社会活动。

在社会治理中弘扬地方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地方精神发展的需要。“弘扬和践行区域精神是培育和提炼区域精神的终极目标,只有深层次、广领域、宽范围、持久性的弘扬和践行区域精神,才能发挥好区域精神的功能和作用。”[6]时至今日,虽已有多个地方凝练出自己的地方精神,但却成为一种随时间消逝的口号的不在少数。地方精神功能的发挥,需要更多权力机关和地方民众将之付诸实践。社会治理是一种主体多元、利益广泛、影响深远的社会实践,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系统工程,将地方精神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弘扬,必然能给予地方精神更强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社会治理的需要。习近平在省部级驻澳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发挥文化的作用,就是要为社会治理提供价值引领和心理支撑,地方精神是一种区域性、时代性的价值观,由于其特有的导向、整合、凝聚和教育功能,必然成为社会治理有效开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多民族杂居、文化多元、宗教众多、跨境人口多等特点,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着更多难点,凝练和弘扬地方精神,可以为社会治理凝聚合力、强化动力、减少阻力、激发活力,破解治理难题。

三、弘扬地方精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以广西精神为例

广西属于较为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不仅有着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而且地理位置处于祖国南疆,西南与越南毗邻,国境线全长800多公里;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东邻粤港、澳,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口构成,广西在国家稳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同时社会治理又面临着较多难题。从2005年开始,历时六年的研究,广西精神于2011年凝练成十六个字,即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它融入了时代精神,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符合广西实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西的具体体现,这样的精神,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它的价值。

(一)弘扬“团结和谐”的精神,壮大社会治理合力

社会治理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活动,多元主体协同形成社会治理合力,以共同完成社会治理目标。多元主体形成的合力越大,则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小。而主体数量越多、主动性越强、素质越高,社会治理合力越大,反之,数量少、主动性不强、素质不高,甚至主体间无法有效合作,相互抵消,则合力小。因此,主体的数量、主动性、素质对社会治理行为和效果有直接关系。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水平跟不上,又是多民族杂居,甚至有跨国民族,存在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等差别,特别需要注重社会治理合力的构筑。

“团结和谐”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件,是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少数民族利益的必然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弘扬团结和谐精神,对于社会治理合力的形成、壮大和作用的发挥有促进作用。首先,弘扬“团结和谐”精神,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各民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各族人民的平等,保障各方人员的合法权益,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其次,弘扬“团结和谐”精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互帮互助。一方面是官民互助,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提升服务水准,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效率,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各族人民互助,超越职业隔阂和民族隔阂,建立和谐关系,在社会治理中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再次,弘扬团结和谐的精神,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帮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乡的不平衡,促进基层组织发展,创造基层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条件。

(二)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优化社会治理主体

在社会治理中,社会治理主体是核心和关键,“社会治理主体对社会治理的最终效果起决定性作用”[7],因此,社会治理中,应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优化。“所谓治理主体优质化,不仅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更加要求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和治理主体能力素养的优质。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求治理主体结构以政党组织、政府组织为主导,充分吸纳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众等其他协同治理主体,更加要求各类协同治理主体具有良好的协同治理认知、素养、能力以及公共责任和公共精神。”[8]

“爱国奉献”即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爱国奉献精神为导向,加强治理主体的培育,对治理主体认知、素养、能力的提升及精神的塑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坚持正确的社会治理方向,明确社会治理目标,把实现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明确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形成全国一盘棋,既注重整体目标的实现,又因地制宜,针对性地解决地方难题;其次,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中主体的培养,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国家认同,使其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提高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同时,完善社会组织的体制机制,提升其社会公信力;再次,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治理主体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才能够扎根基层,扎根边疆,甘于奉献。

(三)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丰富社会治理资源

“任何政治系统的运作必须依赖一定的治理资源,才能保证治理体系的正常运作和有效治理。”[9]社会治理资源,即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依赖的物质资料,“从宏观上可以分为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等”。[10]丰富社会治理资源,即通过一定举措促进公权力有效行使、法律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开放包容,即兼收并蓄,许人所长,容人所短,不封闭、不保守、不狭隘。边疆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资源状况,社会治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首先,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但又禀赋与他国接壤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开发边境交通,加强边境贸易;另一方面,主动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自身实际,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留住人才;其次,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过去,中国政府主要是一种全能型政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改革之后,仍存在事权庞杂、效能低下、主导失灵的状况,挤压着市场发育、社会成长和公众参与的空间,这种封闭式的治理难以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弘扬开放包容精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政府包办一切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发展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有效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协同治理社会;再次,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激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社会自由。由于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在坚持主流道德价值和实现公共利益时,同时通过体制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考虑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才能够激发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弘扬“创新争先”的精神,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种从理念到实践的创新。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一些治理难题,如经济落后、民族矛盾等,这些难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关乎整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效果,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更需要弘扬创新争先的精神。创新争先即与时俱进、励精图治、赶超跨越、争创一流。首先,弘扬创新争先的精神,开展理论探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为确保社会治理实践的正确方向,需要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实践经验和发展规律,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总结梳理与创新探索。”[11]在社会治理创新的改革大潮中,应积极开展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针对性研究,把握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发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规律,并抓住不同时期治理的重难点,明确治理任务;其次,弘扬创新争先的精神,创新社会矛盾处理办法,提高社会矛盾处理的效率。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地区的矛盾处于高发多发状态,应弘扬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心理干预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及权益保障机制,实现矛盾的有效预防和妥善及时化解,才能保证社会治理顺利开展;再次,弘扬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励精图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并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增强人财支持等方式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组织,同时借助大数据、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等,实现精细化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1]刘卫平.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基本要素、实现形态与构建原则[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中国社会管理评价体系”课题组.中国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治理评论,2012(2).

[3]朱懿.发挥情感型治理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创新中的作用[J].领导科学,2015(4).

[4]夏重伟.关于区域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提炼黑河精神的思考[J].黑河学刊,1997(1).

[5]任吉东.理性思考综合定位:“城市精神”辨析[J].城市,2012(2).

[6]陆俊.区域精神研究述评[J].理论探索,2014(2).

[7]彭贤鸿.社会治理的要素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8(2).

[8]刘卫平.论社会治理主体培育:价值、困境与策略[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9]李永洪.治理资源对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价值功能及其有效配置路径[J].南都学坛,2015(4).

[10]秦海燕.公共治理视角下贫穷地区村级治理资源研究——以遂宁市B村为例[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11]徐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4(5).

责任编辑:李凡生

Discussion on How to Promote Social Governance of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with Local Spirit—An Example of Guangxi Spirit

QIN Wei-l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Guangxi,532200)

There are vast minority areas in the borderland of China,social governance of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the country.Due to a variety of historical and regional reasons,there are a lot of puzzles must be managed.Local spirit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as science,region,times and mass,also has some functions as orientation,integration,cohesion and education at same time.Taking Guangxi spirit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makes a point that local spirit should be fully used in social governance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local spirit,social governance,Guangxi spirit

D64

A

1674-8891(2016)05-0121-03

2016-06-13

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弘扬广西精神与边境地区的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BJZD2012004)。

覃蔚玲(1986-),女,壮族,广西来宾市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弘扬广西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广西尼的呀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