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咴咴 荡气回肠
——王鸿达长篇小说《青马湖》大青马赏析

2016-03-18 17:47朱智启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青马精神

朱智启

(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职工技能培训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255)

·书 评·

青马咴咴 荡气回肠
——王鸿达长篇小说《青马湖》大青马赏析

朱智启

(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职工技能培训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255)

《青马湖》是作家王鸿达最新创作的一部抗战历史长篇小说,时间跨度长,故事脉络清晰,场面恢宏,人物性格鲜明丰满,在阅读中强烈感受到作者在书中用灵与肉和血与火营造的看点,尤其是对大青马的塑造和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尽管他在书中更多的章节没有直接描写大青马,但作家运用了以虚写实、以实写虚的手法,使作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使大青马在若隐若现中贯穿了全书始终,可以说,大青马是整个小说的魂。正是这种简约而空灵的写作手法,赋予了全书较高的艺术水准。

长篇小说;抗战历史;读后感

看了《青马湖》这部小说,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时间跨度长,故事脉络清晰场面恢宏,人物性格鲜明丰满,在阅读中强烈感受到作者在书中用灵与肉和血与火营造的看点,非常令人称道。但本书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对大青马的塑造和描写,堪称神来之笔,读到深处让人回肠荡气,灵魂都跟着震颤,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一、大青马腾起了一道历史彩虹

《青马湖》从晚清光绪二十七年写起,历经民国、伪满、易帜、抗战、光复、东北剿匪等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和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在这诸多历史节点中,作者最想写最用心写的还是抗战时期,最想歌颂的是青马湖畔这块肇兴之地上一群为民族气节奋争的可歌可泣的人。而如何写好当时的人和事,让那段尘封的史实透过岁月的枯荣重新显出青铜般的光辉而照亮人们的心灵,着实让作家王鸿达绞尽脑汁。有一天,在肇州乡下体验生活的他来到青马湖边上溜达,那清澈的湖水如蓝天一样纯净,从湖面吹过来一阵甘冽凉爽的微风,将夏日积郁在心中的烦躁一扫而光,也像一道灵光点亮了他烂熟于心的那些日久年深的故事。他想,眼前这片湖水,因一匹传说中的青马而得名,进而有名。这不正是几个月来走村串巷挖掘出那些小说素材的抓手吗?于是,故事里那些人物因这片湖水有了灵动的波纹和演绎历史的舞台。

从此,青马湖畔这片开阔的草原成了作家王鸿达困居斗室舞弄文墨创作抗战小说的文学圣地。在这块精神高地里,作者有了喷涌的创作灵感和君王般的威仪。他把晚清的主事、同知、知县、站丁、世袭的王爷、闯关东的人,还有满脸大胡子的外国传教士、牧师、狐狸精、叛徒、卖国贼以及龟孙子小日本和他们的飞机、大炮等人和装备统统调集到青马湖边肇州这片草甸子上为他的小说写作服务。他发号施令、颐指气使,想要谁死谁就死,想要谁活谁就活。连气候也由他说了算,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时而乌云密布,大雨滂沱;时而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时而江河泛滥,饿殍遍地……饱尝了君临天下的乐趣。而作者精心设计倾注心血的浓重之笔,还是大青马。从大青马没出现之前,读者们就能嗅到它的气息了,那阵势如大潮来临之际,海面上涌来的一道道带着咸腥味粉沫的浪涛。

青马湖原来只是一条沟,只因民国初年一场大雨在肇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新任肇州的张知县带人巡查灾情,来到一片硕大的水域时问属下这片水叫啥名,属下答叫“青马沟”,张知县说:“这哪里是什么沟,分明是个湖么”,从此,青马湖这个名字就叫开了。有了湖,而那匹马又在哪里?这也是读者最期待的。于是,大青马呼之欲出了。书中是这样交待的:大概意思是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蒙古兄弟奉一位尊贵的亲王爷之命,从很远的地方出来为王爷寻找优良的牧场。亲王爷给哥俩下了死命令,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回来后就要被五马分尸。于是,他们日夜奔袭,来到这片草原时已经弹尽粮绝,筋疲力尽,并且哥哥染病在身,高烧不退。为了整体利益,争取时间,哥哥决定哥俩分头寻找草场。谁知他们刚分开不久,哥哥在过一道草沟时,他骑的那匹大青马被绊倒了,人和马再也没起来。当弟弟明白了哥哥主要是为了让他能活命的用意后,返回来找哥哥时,哥哥已经昏迷,那匹青马也断了气。这时他发现在大青马踩过的马蹄坑里泛起了一汪清水,继而变成了一片大水把那匹青马淹得不见了踪影。从此,一片优良的牧场被发现了,哥哥死了,弟弟却因寻找牧场有功被册封世袭贵族身份,永远留了下来。每逢有雾的天气,人们就能看到一匹青马在湖边吃草。很显然,青马湖最早的青马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却也寄托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由于大青马的出现,青马湖有了灵性,青马腾跃出的弧线犹如一道彩虹,照亮了这片黑土地近百年历史沧桑,也照亮了作家如火的创作激情和思路,使得书中那些人物与故事在读者面前鲜活如初而栩栩如生。

二、大青马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如果说最早的大青马是一个传说或神话,那么后来的大青马则是真实的。它是包八万爷马群里的一匹,充其量也就是一匹头马。但作者却借着神话的力量和创作需要在这匹马身上大做文章营造氛围,从它在书中第一次出场,就让读者眼前一亮。那是乔守廉和吴带福骑马比赛的精彩场面:他俩骑着各自的坐骑围着青马湖跑起来,开始乔守廉的“火狐狸”还跑在前面,没多久大青马就撵了上来,跑完一圈两匹马就齐头并进了。更叫绝的是跑到最后半圈时,大青马竟跳进湖里驮着吴带福眨眼工夫就游上了对岸,而在骑兵团跑得最快的火狐狸却落在了后边。不仅当时乔守廉为之惊叹,连骑兵团马团长知道后都感到不可思议而喜欢上了大青马……

正是有了这样的渲染和铺垫,大青马后来的英雄壮举都显得顺理成章和贴切自然了。让读者在大青马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或是精神的集合体——那就是坚忍不拔的闯关东精神、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小说是围绕几个闯关东的山东人展开的,确切地说主要是围绕乔家和邹家两家的荣辱奋斗史和对大青马的关照,折射出一大批关东人在那个世事变迁、试金石一样的年代各类人的本性。大青马不是人,是牲畜,但却有着人的高尚和品格,如果把小说中的人物划为好坏两类的话,大青马当属好人英雄范畴,是与乔焕章、乔守廉、李祝三、高满堂、徐郎中等一大批抗日英杰齐名的热血男儿。在大青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读者一定还记得大青马在那场著名的江桥战役中的表现:在战役的最后时刻,当乔守廉团长带领着打剩下来的一百多人马再次冲进敌人阵地时候,却被从侧翼过来的日本鬼子一个骑兵联队包抄了,最后队伍打得只有七八个人,场面相当惨烈。为了掩护战友突围,乔团长留下来孤身与日寇厮杀,最后中弹倒在马背上,鬼子一拥而上要截住他们。此时,大青马也累得汗流浃背,但是面对狰狞的敌人,它一声长嘶,前蹄高高跃起,从鬼子两匹马背上腾跃过去,并用后蹄把两个鬼子的脸踢开了花。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赞叹,这哪里是一匹马,简直就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它像乔守廉一样,何等地威武、叱咤风云!在以往的战役中,大青马曾经先后两次挽救过乔守廉的生命,而这次却没能让这个英雄伙伴儿幸免于难,它的心里是何等的悲伤和沉重。乔守廉的尸体运回来那天夜晚,在乔焕章家的马厩里它不吃不喝,夜深了还在为曾与它一起战斗现在牺牲了的乔团长暗自流泪。此时的乔焕章与大青马应该最为惺惺相惜了,也最能理解大青马的感受与心情,他提着马灯过来轻轻地对大青马说:“孩子,你吃点东西吧,不然会饿坏的。我知道你心里难过,可是你才跟了他几天,我可是养了他二十三年啊!”这句话说给大青马,更像是说给儿子乔守廉,大青马听懂了,听话地吃起草来,它敬佩眼前这个老人,他养育了一个英雄的儿子,它多想自己就是它的战友乔守廉——他还活着,让这个悲伤的老人觉得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梦啊。此时此刻的大青马,谁又能说它仅仅是一匹马呢?它分明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一个嫉恶如仇有民族气节的人的集合体。让我们看到尽管乔守廉死了,许许多多的抗日将士阵亡了,但是抗战精神不死,中华民族精神永存。

三、大青马是《青马湖》的神龙妙笔

青马湖,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青马的传说,才有了名字。那些毕竟是遥远的事情,而当大青马走出了传说走到了现实站在人们面前,在那个东北沦陷、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陪伴着抗日将士走上了抗日战场,才给这个不起眼的荒湖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坦率地说,作者在《青马湖》中对大青马的描写并不多,关键地方也只有那么几处,可以用惜墨如金来形容。但你又不能不承认它在全书中所占有的分量相当浓重。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说的就是在绘画与读画时的虚实关系。画家写意作品往往只是寥寥几笔,更多的是大片空白,让观画人有了无限想象、补充的空间。读王鸿达的《青马湖》就有这种感觉,尽管他在书中更多的章节没有直接描写大青马,但在读者心里它又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在若隐若现中贯穿了全书始终,可以说,大青马是整个小说的魂。王鸿达正是运用了以虚写实、以实写虚的手法,使作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读了《青马湖》后能明显感觉到王鸿达在叙述故事、交待原由过程中,笔墨都非常节省,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思考的余地和再创作的空间,让读者能在无字之处读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神韵。书中像这种虚实相生的例子随手可撷。就说纯田一郎和百合由子陪日本关东军坂田大佐到包八万爷的领地来看草场那次吧,当写到坂田胯下的日本东洋白马与大青马相遇的情节时,作者只用了一小自然段90来个字就把大青马那种“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充分又很巧妙。虽然日本东洋白马刨着蹄子朝大青马嘶叫,读者很自然能看出这匹小日本的马害怕了,这是它用色厉内荏的叫声掩饰着内心的怯懦和恐惧,因为它前面的大青马正低头刨着前蹄,眼里掠过一道寒栗之光。大青马没有嘶鸣,但此时的无声比有声还要有威慑力,让人想起凶狠的猎犬喉咙里发出的无声的呜咽使对方胆寒。人们也能想到大青马经历了那场抗击小日本的江桥战役后,鬼子们的罪恶嘴脸和野兽行径肯定历历在目,尤其对日本东洋白马这个它们同类中的败类,大青马是刻骨铭心的,当时如果不是吴带福把它牵到了一边,凭它和乔团长在战场上对小鬼子那种嫉恶如仇的心理和勇猛杀敌的劲头,非得把狗日的小日本连同那个败类蹬踏得人仰马翻去见西天,才解心头之恨。当然,大青马的这些心理活动书中并没写,但读者却能读出言外之意,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正是这种简约而空灵的写作手法,赋予了全书较高的艺术水准。

〔责任编辑:宋洪德〕

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文化领域也要有工匠精神”,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浮躁之气。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如其人,言由心生,“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作为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2016年03月19日人民网)

1106.4

A

1002-2341(2016)05-0156-03

2016-02-27

朱智启(1959-),男,黑龙江大庆人,党支部原书记,政工师,主要从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学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青马精神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追寻红色记忆(节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参考答案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青马学子赴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