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2016-03-18 19:05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读书课文语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甚至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朗读就会减少文章的感染力,不能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朗读的兴趣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读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些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效形式,切实地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培养读书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可见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读书形式要多样,有范读、和读、轻声自由读、个别高声读、齐读、分角色读和表演读。学生齐读能使大家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我觉得齐读不宜于读全篇或读得过早。如果有些学生连句子还没有读通,齐读势必产生读着等着,一字一词一顿,不容易读得正确,更谈不上有感情。分角色读和表演读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分角色读要启发他们进入角色,注意语气和语调。如《燕子》一课分角色读时,担任读的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亲身体验文章人物思想感情,这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而理解、体验则是感悟的必经阶段。

2、注意课外图书指导。课前三分钟,我常念一些作文,寅言,小说故事给你们听,并告诉他们是从那本书找来的让他们课后去读。对爱读课文和课外书的同学及时表扬,要大家向他们学习。有些学生往往上课的时候按老师要求认真地读,离开老师会高声乱叫或唱读,于是我在课间或早读时很注意这类学生读书,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同时结合家访请家长协助检查督促。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课文、朗读古诗、说谜语比赛。

3、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帮助差生。有些学生读书胆小声细,我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对有些句子不止一遍地范读给他们听,再让他们轻声和读.在位置上自由高声朗读。由于充分准备,学生站起来读胆子就大,信心就足了。我发现读得好的,声音响亮的就及时鼓励,就给予鼓励。

三、适当地范读

是不是每一篇课文老师都要示范读呢?那又是不是当老师拿到了课文首先就向学生们“展示”自己呢?其实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悟情时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读,甚至示范读,再让学生训练,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是朗读的技巧,学生对语言还没有感悟,只想如何向老师的朗读要求靠近,这时个性化就被扼杀了,这种情感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而是把教师的情感当作了自己的情感。

四、让学生自由读

眼下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虽然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可是上课时常常缺乏足够的耐心,学生一时说不出或说不准意思,就急不可耐地把答案端出来。为数不多的朗读课文,基本也只是为了读而读,指导不具体.训练不得法,朗读流于形式,这样只会造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

五、在读书中思考

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不思就叫死读书,读书唯有眼到、心到.“其义”方能“自见”。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如想一想:这个故事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学生在读感动自己的句段时会深入思考,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让你感动?在学生说出感动的句段时,教师相机评价中给以诱导,学生对思考再进一步,这样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发现,一读促思,以评促思。读中要思,思中有读,这确实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规律.熟读加上思考.这才是辩证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掌握朗读立体推进、“读”具匠心。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猜你喜欢
读书课文语文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