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解读

2016-03-19 01:30冯连军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功能

杨 兰,冯连军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问题与对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解读

杨 兰,冯连军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功能。当前,由于自身的理论抽象性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内外因素影响,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然和实然层面功能处于失衡状态,在当代面临式微的困境。文章试从国家、高校、理论工作者、个人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真正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精神;物质

当前,由于自身理论的抽象性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内外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面临式微的困境,不能发挥其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功能。如何摆正人们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是理论界、学术界等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问题,就是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其功能主要有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二者在实际生活中大体处于失衡状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然和实然层面的功能对于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应然功能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层次功能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整个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强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应然层面上不仅有最高层次功能,也具有最普遍的适用性功能。在最高层次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理论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对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作为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对人类历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革命为红线和主题,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进行论证。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较高层次的解释世界功能。其以实践为核心以全新的哲学视角解释世界,专注对宇宙和人生的整体思考和把握。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思想解放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科学之不思,疑宗教之不疑,关注人的物质解放、精神解放和终极解放。它将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蒙昧主义等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指导人们以科学的批判的精神看待一切事物。除此之外,知识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实践功能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高层次上的功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普遍适用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较低层面上具有普遍适用性功能。其作用对象主要针对个人而言,具有个体功能。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个人具有世界观指导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基础,以实践观点为支点,用科学的视角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认识途径和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个人具有方法论指导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提供一系列具体人类活动的哲学方法,诸如,以联系发展观点看问题的方法、矛盾分析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等。宏观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哲学视角为人类提供科学的实践方法。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塑人性功能,即伦理功能。人性具有历史性,“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能动的人”为现实关切点,解决“是”和“存在”问题,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问题。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其他个体职能,如智慧、价值等功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仍然发挥着最高层次功能和普遍适用性功能,依然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实然功能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最高层次的实然功能分析

在最高层次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发挥解释世界的功能。用物质一元论的科学视角解释自然本真、社会本真及人类实践活动本真状态,确立科学的本体论和世界观,使人们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采用辩证视角看问题,还原万物本来面貌。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依旧发挥解放世界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武器。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旧帮助人们破除思想迷信、变革思想观点、摆脱传统束缚,是每个现代人明辨是非强大的精神武器。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发挥着重大的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民群众中来,深入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在社会主义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统治地位而服务的。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时代的精华,对整个人类都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普遍适用功能的实然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适用性功能在当今发挥着部分作用。首先,针对大多数人而言,发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大多数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人们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与原则。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逐步弱化。大公无私、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等美德日渐衰弱。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需加强对人的存在问题研究。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功能、价值功能等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式微的原因

内源性原因和外源性原因的综合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日渐式微,应然和实然层面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体处于失衡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式微的外部性因素主要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得与失,“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的相互脱节,国家顶层设计的不完善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式微发展的内源性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理论的高深难懂以及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式微的外部性原因剖析

1.改革开放带来的得与失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建构的,而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3]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伴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作为感性的生命体存在,首先要满足人类原始欲求,即物质生存。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排他性和人性素养的缺失,使部分人加紧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金钱的诉求与争夺,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培养与塑造,缺乏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和思考,迷失人性的真谛。“人的‘精神’或者‘意识’存在不能对‘物质存在’的横行霸道构成任何制约,现实中的人们很可能成为一具具只追求感官刺激和唯利是图的僵尸。”[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过分重视钱色权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市场经济下所处的“尴尬地位”使人们面对不能赚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嗤之以鼻,冷眼相看,没有充分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作用,致使人们面对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容易产生疑惑,不明生命真谛。“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了损害或者被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为幸福时代。”[5]人在面对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能否成长为真正的人,真正幸福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2.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原意为“爱智慧”,哲学不是谋生的手段,是一种对生命的思索,是对人生价值的诉求,是一种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如是。市场经济的冲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实用主义等思想潮流的影响以及道德底线的缺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空无市场”。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真实状况中的人和本真意义上的人处于错位状态,人们逐渐被科技产品所物化,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网络的发达为人类活动创造了新的实践领域——虚拟空间,看似使人彼此间不再孤立存在,实则造成个人孤立因子日趋增大,与人的社会性相违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活动体现人的存在,现代人过分依赖虚拟空间的半活动化,消减了人实践活动的社会性,仅仅依靠技术、网络来实现个体人生的突变与自我超越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解放生产力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无形中也对人性发展造成桎梏。金钱利益、网络科技不断攻占人们的心理防线,作为爱智慧的哲学难道真的被现代人所摒弃,无法再次彰显其重大作用?究竟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的社会地位,使人们从灵魂深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共鸣,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不再对其抵触,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应然和实然层面的真正作用,是当今社会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3.国家顶层设计的不完善

目前,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存在顶层设计的不完善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处于我国意识形态地位的国家哲学,具有政治性。表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藐视和冷漠。国家主体宣传过程中存在重政治性而忽视学术性的问题,部分政府官员宣传但不能很好践行,部分高校传播但实际上却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当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冷漠。

4.“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的存在脱节现象

“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是国内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途径。“讲坛哲学”是指吸收“论坛哲学”成果,“取得某种共识,相对统一”[6],专注教学;“论坛哲学”指“百家争鸣,各抒己见”[6],专注出产学术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创新都依赖“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的共同发展,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同时,二者的发展又具有不同步性,“论坛哲学”成果高于“讲坛哲学”,“讲坛哲学”的发展滞后于“论坛哲学”。目前国内“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的发展部分偏离,出现“两张皮”现象。“讲坛哲学”出现脱离“论坛哲学”的发展趋势,“论坛哲学”的不菲成就被束之高阁,这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中丧失其先进性、深邃性、生命性,使学习者认为其“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和学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式微的内源性原因剖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高深难懂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8],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想智慧的积淀、结晶,是整个人类的科学,不易被人所认知、把握。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其理论著作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强,文字表达较为晦涩,对普通民众来说难以理解。针对普通民众自身来说,由于其知识水平、理论素养和格局视野有限,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难以充分把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读、误读甚至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自身的高深难懂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冷漠和抵触。

2.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

现阶段,许多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人盲目听取他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就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革命哲学,在和平年代没有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先入为主,单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仅是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哲学,是远离世俗世界的空洞哲学,脱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可信而不能爱,可爱而不能信”[9]。半截子马克思主义者在生活中时常走进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误区,经常拿自己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生活实践,结果难以冲破思想樊笼的束缚,摆脱教条主义的桎梏,突破陈旧定势的思维框架,贸然下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伪哲学,这种半截子马克思主义者的滑稽可笑之处可见一斑。殊不知,任何正常人在生活实践中都在自觉或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者、形而上学者、伪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在言论上还是心理上如何反对或漠视它,在生活实践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想存在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会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发地践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呼吁整个人类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视其功能和作用,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路径探究

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日渐式微,本然功能被日益淹没,国内亟须对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地位进行思索与探究。本文试从国家、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个人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形态

1.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界占主导地位,带有较为浓重的政治性色彩。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人民群众所服务的。“马克思的群众观决定马克思哲学绝不是脱离群众的抽象历史哲学,绝不是脱离群众的狭隘实践哲学,绝不是脱离群众的书斋哲学,绝不是‘什么都行’的实用哲学”[10]。这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天然具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功能,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功能是政治性功能,是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的哲学,是人民群众智慧的化身。

2.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机制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应采用双轨制机制,兼顾政治性和学术性功能,把二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之路的“两辆马车”,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性功能的同时不可偏废其学术性发展。国家要采取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方式,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性功能与学术性功能,使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出现新超越,构建具有中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中国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统一起来。在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双轨制的基础上,要坚持百花齐放,营造各种学术流派自由发展的环境,打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单一学派研究一统天下局面。反对僵化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要把意识形态宣传渗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镶嵌到民族精神中去,把哲学大智慧深入人们心灵世界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观点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民族心理层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们灵魂的支柱,惟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在灵魂深入与人们产生共鸣。

(二)高校加大教学改革,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新教风

1.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讲坛’与‘论坛’这两种方式。‘讲坛’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只能是源于‘论坛’的成果;‘论坛’的成果也需要转化为‘讲坛’的内容,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逐步完善。”[6]当今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中部分存在假、大、空现象。“讲坛”哲学不能充分显示“论坛”哲学的最新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宣传方式过于简单化、形式化。“大学教师讲授它但并不相信它,大学生学习它是为了取得文凭”[11]已成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现状缩影。“教科书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在场的主要方式。”[12]现阶段,高校所通行的哲学课本大部分存在偏重哲学的知识功能而轻视能力功能的状况。简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纳为几点原理来讲授哲学,给学生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哲学知识而非哲学智慧的误区,不能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性问题。空洞化课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严重缺乏生命力,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给学生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不到、摸不着的错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改革问题迫在眉睫。高校要合理编写教材,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融入时代精神,重建学科体系。从根本上减轻教科书式教学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所带来的弊端。

2.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回归哲学爱智慧的本性。教师不仅传授基本哲学知识,要更加注重将哲学知识转化为德行和能力,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单纯、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并非只流转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并非只存在于学术的象牙塔中;深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可以欣赏到和触摸到的方法和观点。教师要有广博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哲学功底,要转变教学方式,寓哲学于生活之中。把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当做艺术创造,把复杂抽象的哲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要采取互动的讲课模式,大格局的分析视野,大智慧的哲理见解,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每个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身心愉悦,更能引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深切关注和理性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情怀,从灵魂深处使学生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为何为人、如何为人的本真理念,扭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人心目中幽静孤寂、闭关自守的哲学形象。

(三)理论工作者创新理论工作,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

1.紧跟时代步伐,完善人学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革命主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随着历史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主题和当今时代的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偏离性日趋显著。现阶段,理论界部分研究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缺乏本土性、时代性,走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跳出教条主义的怪圈,站在世界主流发展局势立场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与时俱进的转变,永葆对广大人民群众强大吸引力。理论工作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人类的“圣经”,内在有其不完善性和不自足性。要进一步完善人学理论,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深入人性本处探究人之所以为人,发掘个人潜力和积极性,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一致发展。理论工作者要出于对人民世俗生活与心灵世界深切关心的原则进行理论创作,用百姓话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通俗化,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漂浮于尘世之上,拒人于千里之外。

2.融合时代精华,拓宽研究领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现行理论界部分存在外强中干的现象。部分理论研究者过分重视意识形态构建,轻视哲学的学理性研究。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体,彰显真、善、美三者的真谛。我国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尤为关注,而对于善和美的关注则显得尤为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善”突出表现在其伦理性,重视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与重塑,要求人们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弘扬大公无私、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的善美德。国内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美研究较少,理论工作者要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努力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引入其中,从真、善、美的角度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良好学术风气。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不能固步自封,要合理吸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合理之处,融入时代精神,做到融合精华,良性互动,形成具有中国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个人摆正态度,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象

1.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态度

现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主要表现在认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13];“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14];“是乌托邦之梦”[15];“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16]……对于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误读即认为历史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离场,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已经可以安息了。经过实践证明这些判断都是错误的。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应摆正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反对平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局限态度,要在整体大背景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兼顾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立场,反对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式研究;要摒弃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仰视态度,切勿将其当做万能理论来对待,反对圣经式、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俯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宏观历史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全面准确地把握,切不可盲目仰视和鄙视哲学。

2.嵌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于个人日常

知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功能是每个现实人在内心和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之步。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应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阅读哲学经典著作,坚决反对圣经式、应景式、断章取义式的阅读方式;主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彰显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来诉诸人的解放和自由,主张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彰显和发挥人的自由和解放。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积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生活、工作。用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在实践中去发现真理、认知真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个人得到提升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74.

[3]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2(7):4-25.

[4]牟成文.论马克思的精神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5):41-4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5.

[6]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65-69.

[7]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4-10.

[8]吴灿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略探[J].探求,2011(2):28-31.

[9]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自序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496.

[10]牟成文.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2(2):4-22.

[11]黄楠森.谈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J].哲学动态,2000(2):3-6.

[12]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J].哲学研究,2012(3):18-23.

[13]王锐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结束了吗?——与常绍舜同志商榷[J].哲学动态,2007(1):34-37.

[14]陈学明.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兼评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66-74.

[15]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23-131.

[16]熊久勋,李晓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J].党政论坛,2015(12):22-2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YANG Lan,FENG Lian-ju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with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unctionality.Currently,due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their theoretical abstraction impact of market economy and other factors,in real life,Marxist philosophy ought to be natural and real level functionality in an unbalanced state,and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s facing difficulties.Through four dimensions of country,universities,theorists,persons,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development path and make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It aims to set up the right Marxism philosophy,play its role in the society,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humanity;spirit;substance

D261

A

1674-8638(2016)06-0012-06

[责任编辑:张 兵]

2016-08-14

杨 兰(1992-),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冯连军(1987-),男,山东日照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执政党建设。

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6.002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