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016-03-19 02:15徐世艳侯倩倩赵泽民王佳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现代化农业

吕 珂, 徐世艳, 杜 鹃, 侯倩倩, 赵泽民, 王佳江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吕 珂, 徐世艳*, 杜 鹃, 侯倩倩, 赵泽民, 王佳江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对目前农业现代化评价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汇总,研究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等,剖析了具体实例,分析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如具体指标差异较大、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相关数据搜集较为困难、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不突出等,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规范化处理不同板块内容的具体指标、开展基层调研获取第一手数据、增加可持续发展等导向性指标的权重等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全面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分析“三农”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的战略要求。因此,准确测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对于正确判断其在国家综合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平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围绕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构建这一命题,农业科研机构、学者和理论界已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关文献。例如,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1]的《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路径》、辛岭[2]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杨万江等[3]的《农业现代化测评》、黄国勤[4]的《农业现代化概论》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包括崔凯[5]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研究》、朱晓明[6]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周圆[7]的《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与发展对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8]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谭爱花等[9]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曾利彬[10]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沈琦等[11]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型——基于聚类和因子分析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议包括2013年召开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讨会、2015年召开的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和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政策论坛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农业现代化的测算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创新了思路。但是,上述这些研究对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等不尽相同,而且有的指标、标准设置得过细等,这都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评价的后续研究,降低了参考价值[12-13]。因此,笔者将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归纳法、对比分析法等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等,探讨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并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建议,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农业现代化进程。

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和实例

1.1 构建原则 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也不同,从对文献汇总分析来看,普遍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系统性、综合性、易获取性、代表性、动态性等,如徐星明和李黎明等[14-15],从体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的视角,在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和国际权威组织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概括出构建的十大原则和八大原则。但由于提出的时间较早,加之目前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创新,构建的原则也有所扩充,如杨少垒[16]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出发,使其适合我国整体以及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并突出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故添加了客观性、重点性和可行性原则;“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8]则考虑设定的指标既要对以往农业发展效果进行检验,也要对未来农业发展有所引导,故追加了时代性、前瞻性和导向性原则;谭爱花等[9]从干旱绿洲的实际出发,补充了生态性原则;文化等[17]基于北京农业特色,增设了扩展性、地域性和通用性。总体来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是既要借鉴国外常用标准,还要结合我国和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本质为核心,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直接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

1.2 构建方法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标评价法、单指标评价法、动态分析法等。由于单项指标评价法是单项指标的对比,对研究区域的综合评判不够科学全面,且对不同区域的综合比较分析性较差,故应用较少;动态分析法因方法体系不够成熟,也应用较少。综合各文献来看,应用最多的就是综合指标评价法,其主要步骤是将评价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划分为不同层次,即构建一级指标,再将每个一级指标细划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 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利用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将各项指标的隶属关系和递进结构表示清楚,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权函数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量化数据,进而科学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1.3 构建的实例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可划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具有调控性的宏观指标体系。该类指标体系大多由国家统计部门或研究机构设计,以达到全局调控各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例如,由国家统计局农村司、江苏省统计局《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共同完成的统计报告提出,可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三大类6个一级指标,即统领指标(农业产出效益)、路径指标(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经营、农业生态环境)、保障指标(农业支持保障)。在这6个一级指标下分别构建了18个二级指标,以保证指标的全面性。以江苏省为例,运用综合得分法计算了该地区的总得分,综合评价了江苏省建设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8]。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把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大类15项指标,并依据农业现代化实现标准值将农业现代化划分为发展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然后将15项指标标准化数值代入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得知华东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较高,华北、华中、东北3个地区的水平和粮食主产区整体水平基本接近,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18]。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机构运用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评价法,得出我国进入21世纪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况,即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系统发展迅速,而农业环境和资源系统发展缓慢,农业现代化步伐慢于经济增速[19]。

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微观指标体系。各地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设计指导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例如,广东省农业厅结合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际,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构建了一套由11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了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效果和目标实现程度[2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过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结合我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社会发展实际,选取12个指标构建华东地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华东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并将农业现代化水平依次划分为3个层次,即第1层次为上海,第2层次为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第3层次为江西、安徽,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华东地区的实际情况[21]。四川大学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为切入点,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建立了由4项主体指标和21项群体指标组成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进行测算,发现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其他地区,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点阶段[22]。郑州大学结合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重点项目,在比照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21项国际标准及其他专项国际标准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选择18个指标构成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知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只有部分市区的综合得分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23]。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结合所在省市,如北京、上海、莱阳和大庆等市[17,24-26],以及广东、浙江、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实际情况[27-30],设计了促进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实现本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2 目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2.1 具体指标差异较大,降低了可比性 通过汇总已有研究成果后发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农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内容,但在具体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设置上不尽相同,且这些指标的权重赋值差别较大,设置中体现了较强的主观性,降低了不同计量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加之各地政府根据本区域特色、行业标准等进行指标设计,而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虽参考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但主要还是根据自己对农业现代化的分析理解提出具体指标,也降低了指标的可比性,进而影响了对最终计算结果的应用。另外,由于各地的区域优势不同、产品结构不同,指标设置的过多过细,也将导致可比性降低。因此,农业管理及相关部门应对指标体系不同板块内容的具体指标设计,在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和国际权威组织以及我国权威机构、行业部门的评价标准和科学解读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处理,以增强指标设计的规范性、统一性、实用性[31]。

2.2 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相关数据的搜集较为困难,获取的范围较为有限 一方面,通过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的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国外的研究文献引用及应用较少,即使引用和应用,其获取的数据也较为陈旧,有些甚至是10年或20年前的数据,加之对国际粮农组织、国际金融系统等国际机构的相关数据应用非常少,不利于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数据的来源多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各地方统计年鉴,其他途径的数据来源非常有限,如农民居住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经营管理水平等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的数据很难获取[32]。

因此,为获取第一手数据,不但要结合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社科项目及各地方资助的基金项目开展基层调研,掌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要积极主动地与农业及相关行业国际机构联系,获取有效数据,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到国外农业部门和相关行业学习、考察,积累数据和经验。

2.3 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不突出,操作性较差 正确、科学地发挥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快速、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对文献的汇总分析发现,目前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性不强,也不够显著。因此,要紧紧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把握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和设计评价指标,将中央一号文件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评价指标设计当中,尤其要增加可持续发展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增强该指标的导向性,以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加强对耕地、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目前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方法和工具亟待创新,要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将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对各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起到指导和促进发展的作用[33]。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在体系构建时,不但要借鉴国外常用标准,而且要结合我国和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本质为核心,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直接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从具体的实例剖析发现,目前的农业现代化评价的具体指标设计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小,且多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搜集的统计数据范围小、不具有代表性、与农业实际生产情况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真正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评价需求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辛岭.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黄国勤.农业现代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 崔凯.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6] 朱晓明.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7] 周圆.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与发展对策[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8]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7):41-47.

[9] 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10] 曾利彬.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34-1635.

[11] 沈琦,胡资骏.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型:基于聚类和因子分析法[J].农业经济,2012(5):3-5.

[12] 孙中艮,贾永飞,黄莉.农业现代化内涵、特征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J].价格月刊,2009(1):89-91.

[13] 高芸,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3):409-415.

[14] 徐星明,杨万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276-282.

[15] 李黎明,袁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0-24.

[16] 杨少垒.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18-20.

[17] 文化,姜翠红,王爱玲,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控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55-158.

[18] 蒋和平,崔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1.

[19] 刘洵,苏美玲.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市场,2016(20):84-85.

[20] 陈栋,耿静超,万忠,等.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8(6):23-27.

[21] 门可佩,唐沙沙.华东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63-5965.

[22] 王国敏,周庆元,卢婷婷.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70-81.

[23] 卢方元,王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140-143.

[24] 吴爱忠,李林峰,俞菊生,等.上海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2):1-7.

[25] 李翠芹,李旭霖,倪永君.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3):30-33.

[26]王建国,高崇升,邢如义,等.大庆市农业现代化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2):147-154.

[27] 傅晨,梁小伊,陈春霞.广东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5(1):4-7.

[28] 张熠,王先甲.湖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46(3):154-159.

[29] 刘林奇.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测定[J].云梦学刊,2014,35(3):78-81.

[30] 吕杰,赵红巍.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1):74-82.

[31] 杜国明,周圆,刘阁,等.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5):55-61.

[32] 王美青,卫新,徐萍,等.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2009(5):27-29.

[33] 刘海鑫.农业现代化对“三化同步”发展的促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2):9469-9470.

Review on Researches abou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LU Ke, XU Shi-yan*, DU Juan et al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033)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researches about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was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re studied, the cases were analy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such as differences among indicators are significant, collection about relevant data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is difficult, guidance of evaluation index is not outstanding.Aiming at the above problem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normatively approaching specific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plate content, carrying out primary research to obtain first-hand data, increasing the weight of guiding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in order to further perfe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0321)。

吕珂(1981- ),女,吉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通讯作者,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

2016-09-28

S-9

A

0517-6611(2016)34-0212-03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