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实践

2016-03-19 03:19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孙中山民生

林 琳

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实践

林 琳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是三民主义的提倡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并发展孙中山民生思想,提出了民生建设新思想新理念,实现了民生建设的新跨越。

孙中山;民生;理想;中国共产党;实践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三民主义的提倡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①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为己任,继承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实现了民生建设的新跨越。对比研究孙中山的民生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理念,对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理想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孙中山青年时代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正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处在帝国主义时代。正如孙中山所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②《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因此可以说,孙中山民生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和当时中国国内外的历史背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所谓民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这与孙中山伦敦蒙难后,潜心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多种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说有密切联系。他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7页。,并提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孙中山认为这是实行三民主义的第一件事,“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⑤《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0页。。具体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⑥《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更深刻认识到“土地问题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便可以解决一半了”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0页。,由此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的主张,规定“在一定时期以后,私人土地所有权,不得超过法定限度”②《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孙中山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升华和飞跃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既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又提出土地增值为人民所共享。

“节制资本”,是孙中山实现其民生理想的经济纲领,方法是借助国家力量遏制私人资本的膨胀和垄断,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本国有。“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③《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27页。也就是说,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不能由私人资本操纵,更不能让外国人操纵,不能让其随意发展。孙中山的这些主张与马克思资本公有论有密切联系,也正契合他曾提出的“师马克思之意”。④周溯源、翟金懿:《论孙中山的民生观及其当代意义》,《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 3 期。不过,他还强调“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⑤《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页。

“振兴实业”,孙中山将其视为实现民生理想的根本方法。孙中山认为“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⑥《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 1982年版,第339页。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孙中山指出“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其(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发展也。其次则注重于移我[民]垦荒、冶铁炼钢。盖农矿二业,实为其他种种事业之母也。”强调了振兴实业是发展民生事业的坚实基础,“实业陆续发达,收益日多,则教育、养老、救济、治疗,及夫改良社会,励进文明,皆由实业发展之利益举办,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⑦《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4-135页。。孙中山同时强调“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所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孙中山提出了以“均富”为口号,提高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很便宜的饭吃”。⑧《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7-400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过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孙中山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其民生主义主张未能得以实现,从而止步于理想阶段。但是,孙中山民生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较为进步的民生思想,对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念与实践,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民生理想的继承和超越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继承超越了孙中山的民生观,发展为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同时也给孙中山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影响下,1924年,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新的解释。这与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相契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的政治基础。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针对国民党右派对三民主义的歪曲,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通告第六十五号——与国家主义派及国民党右派斗争问题》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的解释三民主义”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00页。。1926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完整概括性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中国共产党仍表示要“根据三民主义、三大政策而奋斗”②转引自季荣臣:《孙中山去世后中共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致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书》中指出:“共产党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工农政策是不肯背叛的”,“反对实际上抛弃三大政策而空言三民主义的政客,实行扶助工农,联共,联俄政策”。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235页。此后,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反共”以及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暂时对三民主义进行批判。但是,三民主义特别是民生主义,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目标。正如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所指出的“就在一九二七年两党合作不幸破裂之后,我们的一切做法,也没有违背三民主义”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27页。。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逐渐改变了对三民主义批判的做法。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恢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农工三大政策”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提出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⑥《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4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地阐述了建设“三民主义共和国”的方案和党的民生主张,“我们所谓民主共和国就是三民主义共和国……这个国家是一个民生主义的国家,它不否认私有财产制。但须使工人有工作,并改良劳动条件;农民有土地,并废除苛捐杂税重租……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书读,有事做。我们所谓民主共和国……就是真正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⑦《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32—633页。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这就是‘平均地权’的方针……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计民生’,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679页。。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形成了新的民生主义理论。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同年12月25日,毛泽东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概括为“没收封建阶段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3页。。这一纲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理想的超越,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民生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党领导人民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实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的民生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新的跨越,开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之路。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先后十多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1994—2000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消灭绝对贫困;2006年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这一系列安民、富民、惠民政策彰显了新时期党对占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民生的关注,超越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及其具体方法。党中央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并实施“三步走”的战略,确立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部署,这是孙中山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的新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孙中山的“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羊毛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移民垦荒”这些构想变为现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更多地体现在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和社会各项权益的保障上,把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上任伊始便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①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4月26日。进而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这是党中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民生工作方面做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民生领域的配套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也是党的民生建设理念的一次重大升华。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特点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念与孙中山民生理想既相互关联又有区别。孙中山民生理想的目标是实现国富民有。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继承、发展、超越了孙中山民生理想。从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始终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基本方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未明确使用“民生”一词,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理论。马克思主义以人的生存、生活作为民生的基础,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确立为民生的追求目标,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探索解决民生的方法,用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保障民生的实现。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孙中山认为“把社会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8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借鉴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着共产党人的民生情怀。

2、坚持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时实践的发展变化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从民主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到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三大改造,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实行改革开放,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贫困、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90多年的实践,始终贯穿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

3、坚持用发展的理念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发展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斗争的同时,坚持中央苏区、各革命根据地发展生产,满足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为全面夺取政权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个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能力,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坚持制度建设为保障

解决民生问题,不仅要依靠发展经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还要依靠制度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的各种保障民生的法令,为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全体中国人实现从贫穷到小康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制度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重视将群众的利益诉求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综上,孙中山民生主义作为其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对解决中国近代的民生问题有着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阶级条件的制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仅仅局限为一个革命纲领、一种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超越其固有的局限,把民生主义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在实践中上升到系统工程的高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

D25;K261

A

1672-3570(2016)12-0003-05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孙中山民生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