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辅导员博士需要处理好四对矛盾

2016-03-19 06:22张学亮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博士矛盾辅导员

张学亮

(西南大学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重庆 400715)



□ 硕博论坛

攻读辅导员博士需要处理好四对矛盾

张学亮

(西南大学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重庆 400715)

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有其特殊性,就要求辅导员博士学会处理 “学与工”、 “破与立”、“转与守”、“升与降”的四对矛盾。通过解决“学与工”矛盾,以合理优化时间;通过解决“破与立”矛盾,以促进学业质量提升;通过解决“转与守”矛盾,以促进职业发展;通过解决“升与降”矛盾,以培育良好职业心态。

辅导员;博士;矛盾;专项计划

基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前期先行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起,教育部正式发文,开始实施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攻读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需要满足多项条件,如具有硕士学位、连续工作满三年的一线在职在编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等明确的要求。这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各高校对辅导员具体工作要求的差异性,要攻读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就要学会处理好以下矛盾。

一、“学与工”的矛盾

学与工的矛盾,就是指辅导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面临的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辅导员博士属于在职攻读,这样,各培养单位为保证培养质量,一般都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有1年以上的脱产学习时间。但是,由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以及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短缺性,辅导员博士所属工作单位又不希望辅导员博士长期脱离工作岗位,甚至,有些辅导员博士为避免带经济上的损失,主动选择了边学习边工作。这样,沉重的学习任务与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矛盾自然就会产生。因学习与工作之间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对辅导员博士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要化解上述矛盾,需要辅导员博士、教育部、培养单位、以及辅导员博士工作单位共同努力。首先,从辅导员博士本人的角度,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同时,也要自我适度加压,尽力根据培养计划规划的节点,按时完成学习科研任务。其次,从教育部的角度,要通过制定政策,明确规定辅导员博士脱产学习的时间,对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博士专项计划的高校,成绩突出的,要给予适当表彰。同时,也要规定辅导员博士生导师所带博士生的数量,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可适当减少其招生计划。再次,从培养单位的角度,在制定招生简章时,就要明确说明,辅导员博士必须脱产学习的时间以及相对具体的学习要求,这样,可以让考生在报考时就有先期的心理准备。在入学初,就要求导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研究专长及学习基础,尽早帮助学生制定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培养计划。最后,从培养单位的角度。要严格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保证辅导员博士有充足的脱产学习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后,在具体工作安排上,要适度减少辅导员博士的事务性工作,合理利用辅导员博士的研究专长,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破与立”的矛盾

这里的“破与立”是指以新的理念或方式破除或建立与新事物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行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注重的理论研究,但由于专业的差异性,就客观上决定了博士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固化的、固有的专业思维方式,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在辅导员博士群体中,本科或硕士阶段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攻读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后,一般都会面临思维方式转型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博士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是建立在以“现实的人”基础上的具体形象思维,人本思维。而对于理工科出身的辅导员博士,他们的思维是建立在以“物”或“数”基础上的抽象逻辑思维,物本思维。另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理论功底欠缺,这样,在短期内也就很难适应辅导员博士的学习科研要求。

因此,要想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对于准备报考辅导员博士的和已经开始博士学习生活的辅导员们,都要认识到破与立的矛盾,以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辅导员博士生活。一是要有思想和心理的准备。要本着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思想,坐得住冷板凳,以忘我的精神和谦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去;二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攻读辅导员博士的目的是要将来成为辅导员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这一要求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理论功底的重要性。要通过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领域的高水平著作、论文,多参加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高水平报告会等方式,夯实理论功底,为转变学科思维模式奠定理论基础;三是尽快确定研究主题。根据自身辅导员工作经验和研究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确定研究的方向和主题,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的放矢地读书、学习。

三、“转与守”的矛盾

“转与守”的矛盾,是指准备转岗还是继续坚守辅导员岗位的问题。这是事关辅导员博士职业发展和队伍稳定的问题。应该说,自辅导员岗位设置以来,党和政府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促进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出台了系列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及支持举措。但即便如此,在从事一段时间的辅导员工作以后,许多辅导员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辅导员转岗流失的问题在高校已经相当普遍。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曾明确指出:“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后续措施,许多辅导员博士将获取博士学位当成了脱离辅导员队伍的一张通行证,转岗流失的现象比较明显。其转岗的方向主要有,一是转到教学岗。在获取博士学位后,直接转成相关学科的专职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教学工作,与辅导员工作完全脱钩。二是转到行政职能部门。脱离学生工作一线,专职从事行政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三是辞职跳槽。在职获取学位后,因各种原因,(如考取公务员)离开高校,到企业或政府部门任职;甚至有些还选择了自主创业。当然,也有一些辅导员博士出于不同原因,选择了继续坚守辅导员岗位,这其中的原因,要么是所在高校对专任教师入职的要求高,要么是出于个人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要么是选择暂时留守等待其它机会,等等。因此,转与守的矛盾,是辅导员博士都要面对和需要处理好的矛盾。

辅导员博士转岗流失显然与设置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的初衷相违背,国家设置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目的是为了优化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批辅导员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然而,大批学有所成的辅导员博士的转岗流失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由此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比如:在专业学位博士招生竞争相对激烈的情况下,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则成为许多辅导员圆博士梦的捷径。甚至,部分新入职辅导员也将辅导员职位作为权宜之计,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通过考取辅导员博士专线计划,最终达到转岗的目的。

出现“转与守”这对矛盾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就辅导员博士转岗的主观因素来说,一是职业倦怠。由于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并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工作千篇一律,致使辅导员们整天忙于各类事务性的工作,疲于填写奖、助、勤、贷、评先评优等各类表格,有人形象的称其为“表哥”、“表姐”;显然,如果一名博士,仍然整天沉浸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中,专业特长不能有效发挥,出现职业倦怠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职业发展面临瓶颈。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24号令)规定,辅导员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辅导员可从事的教学机会很有限,加上忙于各类事务性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从事专业教学。同时,面对僧多粥少的现实,加上年龄等方面的原因,通过走专业、走行政职务上升的优势已不明显;三是工作时间长,身心压力大。辅导员工作的临时性、突发性和紧要性,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时间长,身心压力大。如果按照博士研究生正常3年毕业,加上决定报考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的必要时间工作要求,前后算起,如果继续从事上述辅导员工作,因家庭和年龄等方面的原因,明显已力不从心。

就辅导员博士转岗的客观方面来看,一是部分高校及主管领导不重视。有些学校的领导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片面性认识,对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缺少关心和支持,“一些人把高校辅导员视为“万金油”、“勤杂工”等, 一些高校把辅导员工作视为“什么事情都要干, 什么人都可以干”的事”。显然,以这样的态度看待辅导员及辅导员工作,其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薪酬待遇相对偏低。有学者针对辅导员经济收入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1.1%的辅导员对当前的经济收入不满意,恰巧的是,71.1%认为如果辅导员与学校机关人员有相等的薪酬且能相互调动,他们会选择继续当辅导员。”272尽管调查地区和人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辅导员待遇偏低的事实。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3如果待遇上不能满意,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了;三是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不可否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提出 “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培养与发展,强化双重身份、落实双重待遇、实现双线晋升”的目标。但要真正落实,仍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至少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并没有就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提出明确的规划。因此,以上主客观因素,就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以及辅导员博士转岗流失的原因。

要稳定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就需要破解“转与守”的矛盾。破解“转与守”的矛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国家或政府的层面要尽快制定并落实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路径,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路径选择。对辅导员的类别上,可设置事务性辅导员、管理性辅导员、科研性辅导员等工作类别,对于不同类别的辅导员设置不同的工作要求和评价体系。这样,对辅导员博士来说,既能发挥科研的专长,又能及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其次,辅导员博士培养单位及工作单位的层面要加强对辅导员博士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教育,提升他们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培训提升等方面都有切实的保障,畅通辅导员博士的发展渠道;再次,辅导员博士个人的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对辅导员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从专门针对辅导员而创设的多个文件中,看到辅导员职业的光明前景。

四、“升与降”的矛盾

这里的升与降的矛盾,是指学历上升但是职务却相对下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辅导员博士在职学习期间或学成归来后,职务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而同期没有读博的辅导员,职务却得到相应提升。由此,而给辅导员博士带来的心理压力或思想问题。尽管,这一矛盾并不普遍,但在一些高校和辅导员博士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也是辅导员博士们需要直面和破解的矛盾。这一矛盾对辅导员博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认识上出现落差。在职业发展面临瓶颈后,有些辅导员希望通过攻读博士,以便更好的实现职务提升;主观上认为,只有学历高,职务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不可否认,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现实性;但是,因学校管理方式及学校领导管理思路等方面的变化,为追求一线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年轻化,对于某些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位,在年龄上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显然,这一限制,对于已经从事多年辅导员工作和将多年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的辅导员博士来说,年龄上已无优势,职务上也就很难上升。其次,心理面临压力。因主观认识与现实出现明显的落差,心理的失落感自然会油然而生。同时,还要面临如“读书无用论”、“能力不足论”等各种外界舆论压力。由此,当读博的艰辛与期许与客观现实出现极大的差距时,个人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出现上述矛盾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官本位思想作祟。基于“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部分人将获取更高学历当成了“仕途”发展的跳板,而且这种不良风气也已蔓延到高校,如果“学优”而不“进仕”则被认为是“无能力”的表现。不可否认,这种官本位思想在高校辅导员和辅导员博士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将攻读博士学位与行政职务提升相挂钩;另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看问题方式。部分辅导员博士面临“升与降”矛盾,出现心理上不平衡,实质上也与他们看问题的方式有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所得就有所失;如果仅从个人发展的角度,以片面的、短视的眼光看问题,仅看到对方的短处或不足,进而得出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

在承认存在以上矛盾的基础上,就要善于寻找打开矛盾的钥匙。要解决“升与降”矛盾,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明确人生目标。换言之,即我追求的是什么?当然,这是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从入学初,就应该考虑和确定的问题。这里,从辅导员博士解决“升与降”这对矛盾的角度,就是要求辅导员博士们在选择攻读博士前,就应该明白自己究竟是追求学术发展,还是所谓“仕途”发展,还是追求“名利双收”,如果是后面两种选择,那么,国家设置辅导员博士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价值。因此,在首先明确人生目标的基础上,在做出 “读博”还是“不读”的决定;二是认清自我。即是回答自我的优势与不足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性格、特点也是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有些人擅长全局统筹,有些人则擅长于执行;有些人擅长话语沟通,有些人则擅长文字表达。显然,学历与能力二者并非总是呈现正相关,因此,认清自己,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地态度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三是升华人生境界。这里的所谓升华人生境界,换言之,即是要回答“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作为一名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的博士,既是大学生眼中的精英,也是大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是这个社会和美好的时代为个人梦想实现创造了条件。因此,要始终以感恩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以“螺丝钉”精神为青年大学生树立人生榜样,才能不负时代重托。

[1]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和职业化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2]宋美娴.基于收入满意度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广东东莞地区高校辅导员为例.社科纵横,2011,(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冯刚.在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5)

(责任编辑:陈勇)

Doctorate Candidates among College Advisors Need to Handle Four Pairs of Contradictions Carefully

Zhang Xueliang

〔NationalTrainingBaseforCollegeAdvisors(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doctorate program specially designed for college advisors has its own peculiarities, which requires advisors to carefully handle four pairs of contradictions. Firstly, they must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udy" and "work" to optimize their time in a rational way. Secondly, they should hand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break" and "make" to promote academic quality. Thirdly, advisors must deal with the pair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shift" and "stay" to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astly, they must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motion" and "demotion" to form a good job psychograph.

advisor; doctorate candidate; contradiction; special program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21

张学亮(1980-),男,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

G641

A

1674-5337(2016)04-0087-04

猜你喜欢
博士矛盾辅导员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制冷博士来帮忙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博士蚊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