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

2016-03-19 12:05代贤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代贤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

代贤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广泛的历史传承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等方面。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体现着时代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传承;时代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思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时代精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高势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教化人,“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456文化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界及社会的“人化”过程,在“人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以认识、知识、理论等为积淀的各种符号,并且人类本身也以这些文化符号为指导,逐渐改造自己,被称为“化人”过程。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

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个方面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种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在和其他文化碰撞交流中处于高势能状态,对人有更强的敦促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不仅要集聚共识、凝聚力量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成果,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不仅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而且要在国际社会中展现中华文明、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层面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富强即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和现代政治的主要表征;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即和而不同、协调有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富强内含着共同富裕的意蕴,自由内涵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其次,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交往准则,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序、阶级对立,是人民的实质平等;法治是人民的法律来实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第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从制度优势的比较和价值追求的差别上,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公平和公正。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两个根本的要素,一是资本的效率,二是社会的公正。资本(源)效率的实现,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科学配置,有多种影响因素;而社会公正的实现,体现的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讲,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要比拼资本(源)的效率,也要比拼社会的公平,从人民幸福指数、社会满意程度等方面比优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路径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要实现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目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秉持诚信厚德的品格,发扬团结奋斗、敬业奉献、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倡导,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道德准则和精神支撑。

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当然,三个层面不是僵化的,存在着交叉和贯通,这三个方面共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狭义的,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和实践性。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五四运动以前以儒家学说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落地扎根,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封建时代的中国长期雄踞世界前列,疆域辽阔、经济富足、文化发达,曾经出现过几次大的盛世,堪称“富强”,这与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民主是现代政治的舶来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源于“民本”,“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体现着浓郁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赋予了“民本”思想鲜活的时代魅力。文明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天人合一”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等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的道德修为,深刻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构建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自由并获得自由的历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足鼎立,儒家追求“入世的自由”、释家追求“出世的自由”、道家追求“忘世的自由”。不同的时代自由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积极扬弃传统已有的自由精神,借鉴西方现代自由理念,重塑现代自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之真谛。平等、公正一直也是中国传统社会追求的价值理想,和西方社会流行的“天赋人权”“平等”思想不同,中国长期形成了一种封建等级秩序,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享有共同的平等权利。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施政理念、“均贫富”的分配诉求、“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均蕴含着平等和公正的内涵,“小康社会”“大同思想”也一直成为有识之士理想的社会状态。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君高于法”“刑不上大夫”等思想根深蒂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等封建遗毒对现代法治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然而,中国封建法治文化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主张德刑并用,蕴含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使用、相得益彰的思想;管仲的“以公正论,以法制断”倡导依法办事、不偏不倚,维护社会公正;商鞅的“壹刑”主张“刑无等级”彰显着对法律平等的追求,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爱国是第一价值准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抱负和担当。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忠君报国”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爱国情怀代代相传,熔铸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敬业是职业伦理的体现,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妇孺皆知,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万世敬仰,朱熹的“敬字功夫,乃是圣门第一义”“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教导人们对工作要心怀敬畏、专注认真。不仅如此,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告诫人们工作不是为了糊口,要追寻事业的真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是将敬业提升到了乐业的境界。诚信是个人操守和社会文化的有机体,人无诚信不立,国无诚信不兴。在中国商业文化中,“中华老字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晋商诚信赢天下为人乐道,众多的“老字号”能够经久不衰靠的就是精益求精的追求和诚信不欺的坚守。《论语》中“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证了诚信为人的重要性,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德性修养、以信为本、以诚待人。在遭遇严重诚信危机的今天,这些诚信文化的精华不啻于一剂良药。友善,是善于心和友于行的统一,善中友外,表里如一。友善有三个维度,与己为善,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与己为善,反映着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精神和自我人格的独立,“慎独”是一种自律,“君子每日三省吾身”是一种自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将个人修养提升到了极致,历朝历代直至现代,无数文人墨客或悬挂于厅堂,或代代珍藏,或将其作为座右铭,赋予它永不磨灭的生命。与人为善,是一个人最高的德性,“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忠恕”之道的最好诠释,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修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乃至自然和社会。中国传统友善思想不仅有利于砥砺个人德性,也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历史传承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层面,从奋斗目标、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的不同维度,体现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历史传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体现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历史传承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今天,已走过了94个年头,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夺取政权的艰难困苦时期,也经历了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奋斗时期,更是开创了和发展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无论在哪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宗旨没有变,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价值追求没有变。革命时期浴血奋战,寻求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国初期独立自主,致力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改革时期披荆斩棘,谋划着经济发展、政治进步与社会和谐。在改革的征程中,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体现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统一,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具体展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体现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历史传承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史。恩格斯提出的“三个解放”,使人摆脱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束缚,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其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方式,通过政治法治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保障。平等、公正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并致力于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法治国家是主体,法治政府是重点,法治社会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更是将依法治国纳入了“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的坚定信心和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生动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体现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历史传承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纵观党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闪烁着中国共产党人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精神光彩。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通过思想理论武装人、通过精神鼓舞感动人、通过先进事迹感召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集中展现了爱国、奉献、团结、进取等核心价值。“三老四严”精神倡导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肃态度、严明纪律,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且与“三严三实”一脉相承,是传承和发展的统一。“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亘古不变的立场宗旨,“向雷锋同志学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拾金不昧、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呈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品质的高度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培育、重点在践行,在润物无声中为人们所领悟和接受,在静水流深中找到认同和归属。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讲党性、做表率的最基本要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传承基础上体现着时代创新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还是基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都务必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并使其成为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精神追求,成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上体现着时代创新

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是核心价值观的两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并且决定着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符号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标准上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着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公民的德。在价值判断上,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友善等基本价值判断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吸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吸收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精华,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有人曾把“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当做普世价值,也有人认为其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直接回避这些内容,而是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整个进步人类的精神追求,既有同资本主义价值观相对立、相斗争的一面,又有同世界其他价值观相对话、相交流的一面,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包容的而不是狭隘的。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必然同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同资本主义又有着相联系的一面。二者的这种区别联系,也必然波及价值观领域。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并体现世界文明成果,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在内容上,要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4]373二是在原则上要坚决抵制全盘西化,维护国家主权和坚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即人们对本民族主流文化的归属意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上体现着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的重要内涵。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和社会上的和谐,成为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是影响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中国给国际社会展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平等公正是重要考量指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层面倡导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为每个公民的道德砥砺、工作态度提供了标杆,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领社会风尚,维系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对每一个人来说,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

不难看出,“中西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外来的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取向进行规约、改造和转化,使其具有社会主义的内涵,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统一;体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共同优秀成果的统一;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时代发展的要求的统一。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弄清其历史传承,又要把握其时代特征。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揭示其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有助于增强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的传承关系,弄清其在思想文化上的深厚积淀,有助于扩大其对内对外的影响力;阐释社会主义核心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高度契合,把握其坚强的政治理论支撑,有助于提升全民族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江亚玲]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2-0018-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821

作者简介:代贤萍(1983-),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2016-01-2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