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观念的变革和落实

2016-03-19 12:21王丕承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师资培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观念

王丕承(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000)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观念的变革和落实

王丕承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中要贯彻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在培训时要促进师资教学观念的变革,还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具体落实,开展针对学习者需求的个性化教学是落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观念;学习者

Abstract:In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to implement the "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 ide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training is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Besides, the concept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An effective way is to carry out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based on the needs of learners.

Keywords: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ideas; learners

在汉语国际教育在海外开展时,贯彻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是每一个教学者都能够做到的,“有一次,当一位国内去的老师在教课时,见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配合,有点调皮捣蛋,竟勒令他离开教室,不许再进来。这一举动,在国内或许无可厚非,视之为理所当然,但在那个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却可能涉嫌违法。你把‘中心’都赶出课堂了,还教什么?”[3]不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不仅影响教学而且可能会带来违反国外当地法规的不良后果,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每一个教学者都天然地或自然而然地就能够贯彻落实的,因为我国传统上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①,在教育资源紧张又面临应试压力的情况下,“以教师为中心”成为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常态。但是以此观念指导汉语国际教育则方枘圆凿。

当代的教育发展潮流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中的弊端的变革,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中采取哪种教育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教学结果。“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点对于任务型教学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结果。”[4]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在海外普遍利用的教学方式,所倡导的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但是教师如果仍然秉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任务型语言教学就难以顺利展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任务也就难以顺利完成,所以在师资培训中要特别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观念的培养。

一、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首要关键是教学观念的变革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一种来自国外的教育观念,引入国内就是为了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进行纠正。“‘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或者叫‘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相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它重在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注意尊重和了解学生、增大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的比重。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办事,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6][3]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的努力都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这是很普通的、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偏偏就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国内中被扭曲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符合学习的规律,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应当也必将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多地贯彻落实。

在语言教学领域,另外一种与“以学习者为中心”对立的教学理念是“以课程为中心”,国外学者David Nunan(2001)提到:“在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以课程为中心的观点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之间一直都‘关系紧张’(tension)。以课程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学习语言的本质就是要掌握知识主体。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则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技能习得,而不是知识本身的学习。‘课程中心论’强调语言内容本身的内化(be internalized),‘学习者中心论’将语言视为交际过程的发展(be developed)。”[3]“以课程为中心”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立是在语言教学内容方面的对立,实际上涉及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等一些根本性的主题,这些根本性的对立也影响到对学习者地位的看法。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中应当着力使被培训者分清这些教育观念的差异,要有跟上时代教育变革发展潮流的意识,自觉地在教学中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落实

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具体操作中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就要从课堂教学之前的起始准备阶段就奉行这一观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加以落实,这就要做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他们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学者就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需求,以及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课程学习的一个参数。这些参数包括学习者团体的标准和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顺序,课程的长度、密集度和持续时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系中,课程设计者会通过跟学习者的密切交流和咨询来确定这些参数。”[3]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中要安排具体的教学环节教给被培训者了解和分析学生需求的技能,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具体方法。

在课堂教学阶段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有能力设计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能力。有海外学者提出了开展这样的活动的诸多优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具有以下优点:(1)创造一个具鼓励性和积极性的语言学习环境;(2)增加学生使用语言练习沟通的机会;(3)增加流利度和学习内容内化的机会;(4)学生之间有互相学习和交换经验的机会;(5)学生彼此通过语义协商的沟通过程进行交流,近似于真实语境;(6)学生能练习沟通策略的技巧并培养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可以看出,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来进行的,是由他们来完成的,教师要退后而非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课堂上的时间要留给学生去完成这些活动,在师资培训中一定要使被培训者具备设计这样的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展个性化教学是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途径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贯彻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并不是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刀切”,在任何教学情境和任何教学条件下不加区别地强行推进。“其实,我们并不强求对所有的学生不加区别地统一采用同等程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精髓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而强求一律的做法恰恰与这一思想背道而驰。”[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才是真正有效地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正确途径。

开展个性化教学首先就要尊重和了解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们的个性特点。有学者提出了学习者个性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学生们独特的个性②特点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而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Cook (1991)就曾提出,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可能会促进或抑制其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的个性是第二语言教师无法改变却对语言学习存在极大影响的非智力因素。”[2]在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宜采取不同的纠错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1]在培训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时,应当使之具备分级分层开展教学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够开展针对学习者具体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学。

注释

①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并不是这样,他非常关注学生的特点和成长,实际上是能够真正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充分体现着这种教育观念。

②丁安琪.对于“个性”的概念有学者定义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它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有时也译作‘人格’、‘性格’等。”2010:169-170.

参考文献

[1]蔡整莹.汉语口语课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丁安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李柏令.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曾妙芬.推动专业化的AP中文教学——大学二年级中文教学成功模式之探讨与应用[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6]赵一宇.“以学生为中心”认识点滴[J].教书育人,2004(12),31-32.

[7]Cook,V.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1,7:103-117.

[8]Nunan,D.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the ELT curriculum:Plenary presentation. Beijing,2001.

作者简介:王丕承(1962,4-),男,北京市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法、语篇分析、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026-02

猜你喜欢
师资培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观念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现行高校师资培训体制问题剖析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一体化教育实践基地模式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