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信息
3月6日上午,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解决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核心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解决“生产不能停、人不能走、企业不能死”的问题;二是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真正由市场价格来引导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三是政府自身改革,通过简政放权、减少管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摘自2016年03月09日人民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孙咏梅指出,有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有学者认为,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发展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重在掌握和遵循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有多个层次的内容,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应掌握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掌握和遵循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规律、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更要研究掌握和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有规律。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保持和增强生命力,必须研究这些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必须科学回答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增强自己的有用性和解释力。要汲取和借鉴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各门学科一切可以借鉴的东西,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努力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有学者认为,提高经济治理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使制度安排符合经济规律,就要用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遵循规律治理经济提供了体制基础,也提供了相应制度安排。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自2015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经济与历史:在中国经济学中如何加强历史研究和教学”学术研讨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与会一些学者指出,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在中国经济学中加强历史研究和教学是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丰富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因此,加强历史研究、了解中西方历史,有助于了解已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和应用条件。经济学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历史研究在经济学科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不断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对于如何加强经济史研究和经济史学科建设,一些学者认为,在经济学科内部加强经济史研究,首先要深化对经济史和经济学理论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升为理论认知。同时,加强经济史研究一定要构建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我国的经济发展史。
摘自2016年01月18日《人民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建国指出,有学者提出,目前在中国大地上,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热潮高涨,儒学重新成为显学。这使得有些理论工作者感到迷茫,意识形态领域陷于两难:似乎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就是贬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反之,则应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的“神坛”,重走历史上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这种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炉的看法,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有学者指出,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蔑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启发,但也要防止以高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拒斥西方先进文化的保守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
摘自2015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
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率先解读了“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和文化优势。他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总书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总书记政治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反响与回应,远远超出了同时期一些国家提出的战略,像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韩国的东北亚经济合作战略、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等等都没有得到这么大的回响。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们输出的是我们对别人的帮助,不是对别人的占有,这就是“和”的方式。我们的文化,精髓就是“和”,这个“和”不仅是中国的,其实也是世界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世界真正的互联互通了。我们思考什么是“路”,无数分散的点和断裂开来的段落连在一起,就构成了路,供人们使用,这个时候路的本质其实就是互联互通,而它连接的越广泛,通达的就越久远。
摘自2016年01月14日人民网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校副校长、教授孙向军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三个重要维度》一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治国理政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但在这些讲话和思想中,最根本的一条红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一维度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而成为当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既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执着坚持,又有对中国传统、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强调、重视和弘扬。也正是从这一维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实干,他反复强调“空谈务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是他治国理政又一精神品质。
摘自2016年03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在《避免改革中的瞎折腾》一文中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中要避免瞎折腾。“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秦宣认为:改革中出现瞎折腾的原因有三:一是改革决策不走群众路线,不调查研究,不从实际出发,造成决策失误;二是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导致政策不配套,甚至出现冲突;三是一些决策者存在“本领恐慌”,但为了追求业绩蛮干。
摘自2016年03月07日《北京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陈志刚在《构成“妄议中央”有何条件,有何危害》一文中指出,怎样才算“妄议中央”?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第一,就内容来说,妄议的内容不客观、真实,有虚妄、越轨、歪曲、诬陷、抹黑、诋毁之处,不是实事求是的“真议”“善议”,而是没有根据、胡编乱造、以偏概全、包藏祸心的“假议”“恶议”“乱议”。第二,就议论的客体来说,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第三,就议论的形式来说,是“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等方式”公开发表反对中央大政方针的言论,违背了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组织程序,没有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反映不同意见。第四,就结果来说,妄议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第五,这一规定针对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不是一般群众。
摘自2016年03月01日人民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姜卫平在《政治意识是重要基础和全面统领》一文中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不讲政治,就会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背离,就会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对党和人民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从历史上看,凡是党内政治意识强的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政治意识一旦薄弱,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因此,政治意识这根弦永远不能松,要牢牢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当前,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我们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一场具有诸多历史新特点的伟大事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作为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如果党内没有政治意识,人人不讲原则、不讲规矩、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
摘自2016年03月0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