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旗不倒”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2016-03-19 17:06吴兴河
党政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斗争游击战争闽西

○ 吴兴河



闽西“红旗不倒”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吴兴河

翻开中国革命历史,闽西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从1926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解放,闽西儿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十多年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闽西二十多年红旗不倒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闽西是“红旗不倒”的堡垒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革命斗争“红旗不倒”有三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党的组织长期存在,党的红旗始终不倒;二是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三是土地革命果实长期得到保留。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真正称得上是红旗不倒的地方有两块:海南(即琼崖)和闽西。中国革命早期的中心是在南方,这里曾建立10多块苏区,但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北上抗日(长征)以后,这些苏区大多沦陷,革命斗争时断时续,只有闽西这块地方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革命斗争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在这里,党的各级组织长期存在,一直坚持活动;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有14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闽西长期保留土地革命的部分果实,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党的组织长期存在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实基础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西地区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这里存在着20余年的党的省、地、县领导机关,它们是闽西人民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1926年夏,闽西知识青年阮山、林心尧等人,回到家乡在永定湖雷上南羊头村“万源楼”建立了中共永定支部,推选阮山为支部书记。这是闽西最早的党支部,隶属中共厦门特支干事会领导。不久,中共永定支部改称中共上南支部,湖雷人民从建立中共永定支部开始到全国解放,一直保存了党的组织,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红旗始终不倒。

至1930年5月,闽西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全区已有县委6个、区委53个、特支19个、支部546个,党员约1万人;苏维埃政权有县苏6个、区苏62个、乡苏557个。1934 年10月,主力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干部、红军和游击队转入深山密林,坚持游击战争。1935 年4月,闽西南军政委会成立,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撤销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10月,根据南委的指示,开展“勤职、勤学、勤交友”的三勤活动,并继续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将特委、县委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党员分散进入偏僻山区,开展生产自给运动。抗战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贯彻执行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策略,坚持开展斗争。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边纵主力在各地武警的紧密配合下,解放了闽西全境。这时,各县县委逐步恢复。1949年9月14日,经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批准,闽粤赣边区党委撤销,成立中共闽西、闽南地委,归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

2.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强保证

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并且一直坚持武装斗争,从未间断。

大革命失败后,闽西党组织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福建临时省委指示,于1928年上半年,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发动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闽西四大暴动。其中的龙岩后田农民暴动,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永定农民暴动,建立了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闽西红军营,营长是张鼎丞,党代表是邓子恢。闽西农民武装暴动,使闽西的革命斗争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为后来创建闽西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赣南转战闽西。14日取得长岭寨战斗胜利,解放了汀州城,成立长汀革命委员会。同年5月20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经过三打龙岩城等战斗,解放了龙岩、永定、上杭、连城等县的广大地区。并在中共闽西特委及地方武装的密切配合下,促进了各县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开展。初步形成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城召开,选举产生了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闽西苏维埃政府,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至1931年秋,工农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大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先后辖有永定、上杭、长汀、新泉、宁化、连城、武平、龙岩、清流、归化和汀州等10几个县(市)苏维埃政权,人口有100多万。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开辟的,是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所建立的较早而又比较巩固的又一块全国有影响的革命根据地。闽西连同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各地区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作用。在闽西的具体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站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高度,艰苦探索,解决了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理论问题。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被迫退出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举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至1935年4月,闽西苏维埃区域的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完全瓦解,红色区域全部沦于敌手。此后,闽西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闽西游击区是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闽西苏区全境沦陷。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以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闽西有4000余户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坚决摒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在长达三年之久的顽强苦斗中,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10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闽西游击区开展的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同志曾赞扬道:“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是对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3.部分地区长期保留土地革命果实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重要标志

在福建第一个红色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成立之时,便开始着手土地的没收与分配工作。没有任何文件可依照,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凭借与老农的座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溪南13个乡约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2万多农民分得了土地。这不仅在福建是史无前例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毛泽东因此给予了“意义是很重大”的高度评价。

1930年2月,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作出《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进一步规定“分田方法以抽多补少为原则,抽出之田以肥瘠均匀为度,好田多者抽好田,坏田多者抽坏田”。同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与红四军前委在上杭南阳召开联席会议作出的《富农问题》决议,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土地分配“应该于‘抽多补少’之外还加上‘抽肥补瘠’这一原则”。在此基础上,1930 年4月25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土地委员扩大会议议案》明确规定:“农民领得田地即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变卖抵押。”“田地山林分配给农民之后,死亡的不收回,新生的不再补。”第一次破天荒地确认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使党的土地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此,毛泽东曾称赞说:“闽西土地解决办法最好。”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原闽西革命根据地部分地区被敌人占领。留下来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的保卫土地革命成果的斗争。据新中国土地改革前调查,闽西有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15个区、83个乡、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这是全国罕有的奇迹,是闽西红旗不倒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保田地区甚至还保留一年一度“抽死补生”、“抽嫁补娶”的调整土地习惯,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

二、闽西“红旗不倒”的经验总结

闽西革命斗争坚持二十多年“红旗不倒”,并非一帆风顺,其斗争之艰难卓绝是中国革命史上罕见的。期间有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五次大“围剿”,有日军敌机的轰炸;有来自党内“左”或“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还有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自然灾害的频繁,物资供应奇缺等等。这些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锻炼和考验了闽西的共产党人和闽西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闽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主客观条件异常困难的偏远山区坚持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究其原因与经验,主要有:

1.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1926年闽西开始创造共产党组织,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离开党的领导。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闽西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领导下,粉碎了敌人多次的“清剿”,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一直保持和发展了党的组织,保存了广大干部,保住了土地革命的果实。这是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所取得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闽西人民不可能如此持久地坚持斗争,并取得胜利。

2.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

在革命战争中,闽西人民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支持和参加革命。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纵横300多里,50多个区,600多个乡,80多万贫苦农民得了土地,实现了农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农民由衷感谢共产党,决心跟着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

在闽西处于敌强我弱的三年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始终保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的关系,正确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因此红军游击队得到闽西群众无私的支持援助。群众与党和红军游击队的关系发展到血肉相联、鱼水相依,密不可分的程度,当党和红军游击最困难的时候,群众就冒着生命危险,采取一切办法,支援党和红军游击队,使党和红军在任何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3.革命武装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

1928年永定暴动后,党在暴动农民中,挑选了一部分最勇敢、最坚定的分子,组成了红军营,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这是闽西创建的最早的一支红军队伍。

1930年春,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组建红军被当作是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头等重要大事来抓。各地普遍建立了半脱产的赤卫军、少先队,担任镇压反革命、侦察敌情、交通联络、抢救伤病员、输送粮食等任务。苏区还建立了脱产的游击队,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二战时期,闽西红军组建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即老十二军)之后,闽西红二十军与红二十一军合并,又改编为新十二军,他们都为闽西根据地立下了丰功伟绩。地方武装,逐渐上升为主力军,这是我们党在军事建设方面的基本政策。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是正确的。历史经验还证明,必须“党指挥枪”,人民武装应当掌握在党的手中,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成为一支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4.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十几个县建立了红色政权,形成闽西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重新占据了苏区,在险恶的形势下,红八团和红九团坚持游击战争。在永定、龙岩、南靖、漳平、平和等广大地区建立了二三百里的游击区。这对我们在敌人的包围中能够站稳脚跟,坚持游击战争起了很大作用。以后,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逐步扩大,到解放前夕已经形成了大片的闽粤赣边区根据地,不仅完全恢复了原来闽西的老根据地,而且解放了广东的大埔、蕉岭、梅县、丰顺、潮安、饶平等县的广大地区。

综上所述,闽西二十多年红旗不倒,是由于闽西人民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放手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切实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结果。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是闽西党和人民的光荣!

三、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启示

闽西的革命斗争,不仅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革命斗争的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红色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闽西革命斗争坚持二十多年“红旗不倒”,对我们现今的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践行“三严三实”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

理想信念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闽西苏区人民在革命斗争年代,义无反顾地紧跟共产党,前赴后继地参加革命,10万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付出巨大的牺牲仍无怨无悔,就是因为坚信革命一定能成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高潮还是低潮,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不折不挠、英勇奋战、毫不动摇,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天,我们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环境、条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沦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急功近利,严重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这是十分凶险的,也是与“三严三实”的作风背道而驰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成效。

2.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根据。“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是形成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关键。在苏区时期,共产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观。正是通过对“一切为了群众”思想的贯彻,从而使苏区群众在革命中获得极大利益。正是因为苏区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使群众在革命实践中获得了实惠,群众才会不惜一切来支持、拥护共产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苏区干部用良好的行为和作风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众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时曾指出:“要得到群众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在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始终懂得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真正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

3.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闽西苏区的干部具有一种朴素、踏实、勇敢、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既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又是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领导者,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党员干部。正是广大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使整个苏区不仅节省了粮食,支援了前线,而且整个苏区形成了一种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争创“第一等的工作”的习惯,也成了广大干部、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作战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也使苏区群众真正看到了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希望,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4.革命队伍必须廉洁自律,从严治党

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必须内容。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自己没有特殊的利益,这是共产党先进和纯洁性的一个价值取向。

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始终在践行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价值取向,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任何违背这一价值取向的党员干部都必须受到惩罚。早在1929 年10月,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在《十大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苏维埃政府严厉禁烟、禁赌。”2个月以后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就提出党风廉政建设的设想,要求共产党人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必须思想上也入党。苏区各级组织建立了一整严格管理机制,如各级党组织设有监察委员会、各级苏维埃政府设有工农检察机构和控告局、各级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保证了好作风的形成和保持。

闽西苏区不是建立在真空中,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剥削阶级“做官发财”、“贪图享受”的腐朽思想不可避免地侵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少数意志薄弱的人员。加之大部分党政工作人中来自农村,小农意识也难以完全清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也存在着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闽西苏区主要领导干部一方面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廉洁奉公的教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他们率先垂范,从不滥用职权谋私利,而是与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苏区干部廉洁作风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借鉴。今天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总结历史是为了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具有现实主义又有长远影响,为人民普遍认同,自觉追求的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闽西苏区二十多年“红旗不倒”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就是为了激发广大群众、党员干部以古鉴今、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开拓进取的力量和勇气,为党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周巍)

猜你喜欢
革命斗争游击战争闽西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人民教育家柳湜研究
鄂豫陕镇安苏区的革命斗争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闽西红军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