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陕镇安苏区的革命斗争

2016-11-03 16:41高炜
人间 2016年26期

摘要:镇安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长征进入陕南后创建的鄂豫陕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它以镇安县东南部白塔、店垭子为腹地,辖地39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从1934年12月底鄂豫陕省委在九甲湾决定开辟镇安苏区起,到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离开根据地,共历时2年零4个月。这在党所领导的镇安革命斗争的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篇章。

关键词:鄂豫陕;镇安;革命斗争

中图分类号:D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0-01

镇安自古是“扼兴汉之咽喉,据秦楚之门户”的名县,历来为鄂陕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崇岭茂林,山深地旷,地险民杂,解放前由于长期受封建自然经济桎梏,群众多是编茅为屋,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交通闭塞。“山高皇帝远”,此地政治统治极为黑暗,国民党的军、政、特和地方豪强勾结一起,残酷盘剥。

1932年冬,中国共产党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三军,先后从镇安县的凤凰嘴边和西口一带西征过境,使广大贫苦农民从黑暗中看到一线曙光。1934年12月底,中共鄂豫陕省委为贯彻庾家河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关于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精神,在镇安县九甲湾派出由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带领该团七连六十余人前赴南部镇、柞、山、郧、旬五县,开辟地方工作。到3月中旬,在这个苏区,先后建立了中共鄂陕特委及鄂陕游击总司令部,建立了一个县级、和四个区级五个乡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以后,苏区的党、政、军民又在中共陕南特委(鄂豫陕特委)的领导下,先后打破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坚持了革命斗争。1936年“十二事变”以后,按照中央的指令,红七十四师又来到这块苏区进行驻防,使根据地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次年四月。

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后,当天打开监狱,救出了被国民党关押的一百二十多名抗捐犯,并沿街刷写革命标语、张贴《红军北上抗日宣言》、《苏维埃土地法大纲》等布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政治宣传工作。中共鄂豫陕省委根据1937年2月,中共鄂陕特委成立,从根本上保证了鄂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特委成立后,先后在店垭子、大磨沟举办了四期干部训练班。参加的学员主要是红军地方武装及苏维埃的骨干力量,这些骨干力量经过一个多月的政治和军事训练,阶级觉悟、工作和战斗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成了党团力量的后备军。

省委在筹建县级苏维埃的同时,很快在镇安地区抓了区、乡苏维埃建设。在区、乡苏维埃的领导下,按照《苏维埃土地法大纲》规定,推选出的均地委员,积极带领贫苦农民,首次在镇安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均地运动。其主要做法是:一、贯彻“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无地户多分给土地;二、照顾红军家属和原佃种户;三、没收地主豪绅和富农的土地,废除和烧毁贫雇农给地主的契约和债据,贫苦农民一时笑开颜,衷心地感谢共产党和红军。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1935年7月中旬,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北上后,敌人随即集中了20几个团的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试图一举摧毁。面对这种形势,中共鄂陕和豫陕两特委在商南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新的鄂豫陕特委,即陕南特委。并合编各个游击武装,组成红七十四师,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依靠群众,坚决粉碎敌人的围剿。在此期间,红七十四师还与杨虎城警二旅四团的何振亚一连起义部队在月河大燕取得联系,壮大了我军的力量。在各方配合下,12月初,红七十四军在青铜关胜利进行了反击战。当时,敌第四十军的一一五旅二三零团第一营是先期到达青铜关堵截红七十四师西进的,青铜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陈先瑞率领七十四师到达青铜关时,利用这种有利地形,以小股兵力诱敌深入,以两个班断敌后路,很快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是红七十四师成立以来给敌正规部队的首次打击,军心大振。敌人第一次围剿宣告失败,苏区局势有了好转,随后鄂豫陕特委在宁陕四亩地召开会议确定在游击战争中要不失时机的打敌军防守薄弱的县城,以造声势,扩大政治影响。1936年4月中旬,红七十四师化整为零部队编为三个团,分散活动,特委书记郑位三率团活动在镇、柞、蓝田一带,四处打击敌人,破坏交通,打乱敌人的围剿部署,9月红七十四师主力部队仍积极转战于镇安、柞水、商南、山阳一带,10月初,从东川返回时,袭击了重镇云盖寺,至此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彻底破产。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根据中央电令,为遏止国民党亲日派部队西进陕南的行动,陈先瑞率领红七十四师四五六三个团驻防于镇安和柞水。在此期间镇安县穷苦百姓及离散掉队人员一百多人参加红军,又一次掀起了扩红抗日救国的高潮。

在当时艰苦斗争的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查敌情,当向导,缝衣袜,送粮食,抬担架积极支援前线军队,在镇安苏区的创建中牺牲烈士用鲜血洒遍了镇安的山山岭岭,在反围剿的斗争中,全县阵亡和被杀的干部、士兵、群众达三百多人,还有近百户革命家属背井离乡四处逃亡,为创建镇安苏区,这里的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

在这块根据地内部,镇安县城不但是鄂豫陕省委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创造根据地时打下的第一座县城,而且也就在此后才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党政军各项革命建设。在镇安县店垭子、二里湾、大磨沟相继举办干部训练班,为鄂陕边党的组建及地方武装斗争培养了一批批干部,随后红七十四师青铜关一战,打破了敌第一次围剿,所以镇安地区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对支持鄂豫边区和豫西的斗争配合红四方面军长征,策应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对配合红二方面军长征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对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开创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现在,认真研究党在镇安地区的这段斗争历史,对于发扬镇柞苏区的光荣传统,启迪后人完成先烈们的未竟事业,同心协力振兴山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陕西省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M].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共陕西省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1986.

[2]中共镇安县委党史办公室.镇安苏区资料汇编[M].陕西:西安新华印刷厂,1987.

作者简介:高炜,男,汉族,西安临潼区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