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梦与中国教育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2016-03-19 19:45丁威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成才政治思想

丁威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理论教研室,重庆 400054)

习近平中国梦与中国教育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丁威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理论教研室,重庆 400054)

中国教育梦是当前中国教育事业最为响亮的口号,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辅导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深入领会中国教育梦的精神实质,加强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进而把中国教育梦和中国梦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并取得实效,对于推进中国教育梦的发展与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意义重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教育梦

引言

中国梦是党和国家新一届领导人在新时期团结中华民族、共赴国事、振兴中华的最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旗帜。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中指出,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并勉励青年大学生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未来中坚力量的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开展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对象,当前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习总书记的精神指示,在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使青年大学生围绕中国梦树立为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和梦想并为之努力拼搏和奋斗。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按照“中国教育梦”的十六个字方针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2]的教育新思路和新要求开展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推进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对青年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进而使他们树立为国家振兴和民族繁荣而奋斗的伟大目标和个人献身现代化建设的职业理想,对于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建设国家的能力、能量和实力意义重大,事关中国教育梦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要充分认识中国教育梦的十六字方针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在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指示和根本指针。

有教无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有教无类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思想史的瑰宝,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我们古人对民众教育的深刻体践而来的教育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体现我们自古至今对教育、对人民的教育都是沿着造福苍生、教化世人的道路不断向前的,这条道路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无异的,都是公平同等的,广大民众不会因为家庭的的贫富贵贱和个人生来的智商高低、人性善恶及高矮美丑乃至生理正常与否等原因把我们的普通群众百姓或者是在他人看来贱愚笨丑的寒门弱子拒绝在教育的大门之外、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享有教育权利和接受公平同等的教育。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却最生机盎然的教育思想和最具人本思想的教育精神,有教无类同我们今天所主张的教育公平正义、公平公正是高度一致的,也是我们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追求和应该秉持的起码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底线和教育道德境界。

人类社会越是发展进步,越是趋近“天下大同”的愿景,越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类具有公平正义精神,秉持人人平等的理念,和谐处世,对于新一代大学生尤其如此,我们不但要按照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对他们开展教育,更要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公平正义、有教无类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推进人人平等精神和理念的传播,进而使得人人可以获得教育公平的环境,获得公平的教育,获得公平的教育发展机会,获得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能量和机会,共同参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列之中,为中国教育梦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而团结奋战。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爆炸式增长,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已经变成扁平的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数量的剧增也随之引发了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生活学习习惯、心理状况等出现了严重的参差不齐和不均衡。加上当前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失衡、“后进生”或“问题学生”、贫困生、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等往往受到不应有的忽视,引发了教育公平的问题,有违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精神。因此,要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促进学生平等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把握中国教育梦的基本内涵,在高等教育应重视教育公平及其制度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开展教育公平、正义、平等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弘扬,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公平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将公平、正义、平等精神和理念的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使青年大学生们都可以平等的接受大学优质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材施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传承与发展的瑰宝之一,是朱熹在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结与升华的基础上,提出被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且被广泛接受和推广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要秉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教育工作和具体的学生个体,倡导个性教育与引导,具体就是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综合分析教育资源和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从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的具体教学实力和教学设施、条件出发,结合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条件,从学生的整体智商、情商水平和学习年龄、学习阶段等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天性、秉性、个性及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性格差异、心理状况与特点等出发,结合社会价值观、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诸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婚姻及家庭成员结构状况、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状况等对学生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成才成长帮扶,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的深度、综合知识面的广度、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进度尽量适合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和学习接受和消化吸收能力,使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够最大化拓展、思想品行素质最大化提升、专业能力和工作才能最大化提高,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初衷和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好的发展,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最大化,进而达到教育促使人人成才的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

从当前我国我党开展的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育基本价值观和统一的教育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和充分探索因材施教,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年龄阶段特征和大学生个体特点,对包括贫困生、厌学学生、心理状况出现异常学生、优秀学生、创业学生、问题学生在内的各类学生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和个性的教育与引导。高校辅导员及各类教师教职人员要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差异化原则,综合采用课堂集体教育、学生班会、团会、党课教育、党支部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公益活动、课外集体活动及学生的校外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的社区公益活动、学生科技文化卫生文化等三下乡活动和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主题创作小组、学生体育竞技竞赛、学生开拓杯等科技文化竞赛等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人尽其才,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成长,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值得指出的是,青年大学生处在智力、性格和个性剧烈变化进而成型的人生二次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材施教一定要避免过于统一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及要求,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能也不能用统一的量化方式、考核标准、衡量尺度去要求他们,要充分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特质及他们的“千奇百怪甚至荒诞至极”的科研创想和作品这些最为宝贵的个性特质、特征和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潜力激发、育人树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防止一成不变的教育惯性思维及固定教育套路和模式对青年大学生的属于充满“正能量”的个性和创造力的禁锢和扼杀,使因材施教这一中华文明的宝贵教育思想和传统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得以发扬光大,为中国教育梦的实现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源动力和强心剂。

终身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加之网络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化,甚至是分秒之间信息更新、知识更新,认知和学习也必须随之更新,否则也会在日新月异之间落后于时代发展,甚至分秒之间落伍于他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抱有学习的心态和准备,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既是社会客观发展之要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之必要,更是个体实现自身发展之必然和必备的“技能”,终身学习这一要求和技能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全过程,这不但是要求社会成员要持续的学习,更要求社会成员能够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继而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全社会的终身学习。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和职责的最大群体之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对象,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即教育社会成员并使他们的思想状况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推动社会发展这一理念出发,将终身学习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仅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当前成长成才与发展服务,更要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留学考研等服务,使他们在校能够了解社会规律和发展要求,进入社会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而真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培养终身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资源优势和整合效能最大化。

具体而言,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源于实践,与时俱进,能够随时保持与社会更新的同步,并在同步的基础上能够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持适度的前瞻性,服务和满足大学生当下个体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要求,更能够服务和满足大学生未来在社会职业角色的胜任和职业发展、建功立业的需要。习近平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3]。为此,面对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面对世界各国以人才为后盾、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资源的国家竞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作为践行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长足发展核心要求一以贯之。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与大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工作群体还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自己打造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真正以实际行动推进终身学习的理念的落地生根,推进中国教育梦的终身发展。

人人成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人人成才理念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国家当前以人为本的中国梦的核心理念的彰显。与此同时,人人成才理念可以说是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和有教无类的公平公正的社会正义精神和教育公平公正的教育底线的落脚点和根本体现。人人成才既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基本宗旨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的要求和鞭策,尤其是对于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和任务的一代代青年大学生的教育任务的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加要秉持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工作,使青年大学生们不但在科技文化等方面成才,更要在思想政治品德等精神层面成才,否则不但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挥霍,更是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培养工作的不力。

因此,人人成才理念的秉持与践行对于我们发扬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和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民本宗旨和理念,具有重要理论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秉持和践行人人成才的理念和中国教育梦,就是要在实际的工作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每个青年大学生个体,平等地为每个青年大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和机会,坚持公平公正的理念,为每个青年大学生提供成才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让各个层次的大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让每个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职业生活后都能够真正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更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要求。在具体的人人成才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和能力,鼓励优秀学生,带动普通同学,关心和帮助落后学生和问题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潜能,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成才”和“学生自主自强成才”的他育能量和自育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整合者和吸收者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正能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辅导员推动发展,学生自我发展,促使青年大学生人人发展、人人成长、人人成才。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指导和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4]。当前,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且必须按照党和中央的精神和指示,牢固树立、坚持和践行人人成才的工作理念,以学生满意与否、学生高兴与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能够照进人才教育的现实、照亮青年大学生的未来,照亮中国梦的未来,共享人才出彩的机会。诚如习近平在关于中国梦的讲话中所强调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5],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中国梦是当前中国最为响亮的口号,不但因为它是我们国家的和民族的共同追求与梦想,它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奋斗和努力的方向,每个人的理想和梦想构成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的国家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中国梦就是我们国家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结合。中国梦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个人梦的汇集,只有每个人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有中国梦的实现。与此同时,只有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才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更加顺利实现自己的个人梦。同理,中国教育梦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最为有凝聚力的教育战斗号角,青年大学生做为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个人梦想的实现与奋斗不但关系他们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他们个人理想和梦想的实现,更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我们教育事业的中国教育梦能否顺利实现,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深入领会中国教育梦的精神实质,加强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并继而实现属于他们自己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进而把中国教育梦和中国梦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并取得实效,推进中国教育梦的发展与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1]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 [N].新快报,2013-05-05(A02).

[2]袁贵仁.实现中国教育梦继续教育不可或缺[N].中国教育报,2013-04-01(1).

[3]中国教育报评论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13-09-19(1).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13-11-16(2).

[5]习近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J].传承,2013(5):4.

[责任编辑:左眉]

D61

A

1671-6183(2016)07-0051-05

2016-06-19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大国发展视角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编号15SKG132);“‘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打造全国统战文化高地研究”(编号2011YBZZ0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认同研究”(编号14xks011);重庆理工大学党建课题“基于 ‘微时代’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统战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丁威 (1980-),男,河南焦作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西南大学哲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成才政治思想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