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2016-03-19 12:08王传明季顺欣张艳红
求知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传统文化

王传明+++季顺欣++张艳红

摘 要: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高等教育中实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同时也将在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上了日程。笔者就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和路径进行了分析,试图能找到一条高校教育发展之路,使其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改革开放以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凝聚力的内涵帮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以极具融合力的传统文化连结社会关爱,用最具指引力的精神提升人格修养。高校既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变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指引大家树立正确价值观,倡导社会良好风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在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文化侵袭

以国际全球化为背景,文化多元化为格局,许多西方国家一有机会就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以此来麻醉我们的民族精神。另外,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膨胀化和快速传播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文化。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起一道能够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袭的屏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最坚实的防御力量,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防止思想被西化,意识被默化,提高辨别能力,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其中暴露出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弊端,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阻碍了人性发展甚至将人性发展推向歧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急功近利主义盛行。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抵制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树立个人理想的同时,心系国家理想和利益,将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内化为发展的动力,担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

3.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且能够与现实之间紧密联系,丰富文化本身的内涵,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推动历久弥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时代的发展,为人们所接受和运用。而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科学探索、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借助其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和资源条件保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社会培育的知识传承者和缔造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表率性和引领性的作用,这是大学生责无旁贷的选择,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为谋求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1.现代高校教育机制存在弊端,忽视人文主义教育

众所周知,高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任务。通常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取得的成就标准,主要是看该校的教育对象的技术能力及发展水平。现代高校教育机制更推崇科学主义的教学观,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教育领域盛行,大多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同时很少有高校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薄弱、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学生很难感受到人文关怀;伴随这种现象出现的往往是伦理失范、信仰缺失甚至是道德滑坡等。

2.高校缺乏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教师,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高校中很少有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为弥补专业教师不足的缺陷,很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也未曾开展过相关研究,就担负起相关的教学任务,这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讲授浮在表面,最精髓的部分难以深入人心,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不足,文化创新更无从谈起。思想政治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达不到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最终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变成了应付课程标准。

3.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成效甚低

受快餐文化,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盛行的风气影响,相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更愿意接受也更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这是因为西方文化的感官性和冲击力都比较强,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表现出淡漠化的趋向。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不能只靠灌入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而是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

1.营造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体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首先,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并逐渐探索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加大宣传的力度,一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学校能做的就是通过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来营造文化氛围,例如使校训、校风、校纪的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融合,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塑造中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海报校刊等传播历史知识、英雄事迹、经典国学内容等。社会各界要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等多种途径加快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利用相关公益广告、飞信、新闻资讯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感受到一代又一代血脉相连的优秀传统文化连结着我们民族发展的命运,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指引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最根本动力。

2.加强学习和道德示范,帮助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在感知传统文化存在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和接纳。具体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另外就是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起到表率作用。

学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传播,并且利用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例如中华礼仪课程、民俗民风课程、历史文化课程,等等,让学生系统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养,还应要求从事相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通过培训、自学等途径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开展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所有教师都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以身作则。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宽以待人等优秀传统美德,管理和后勤人员在负责学生生活管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方向的培养,尊重人性。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榜样示范,让学生切实融入这种氛围之中,领悟到优秀文化中所富含的精神真谛。

3.参与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要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就要促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内化于心,而非出于道德的制约和外部压力而学习。一方面,要利用教学模式的转换,丰富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习俗、景点遗址等现有条件,带领学生参观和体验遗留的历史景观,邀请民间传承传统文艺的艺术家进入课堂,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之中。另一方面,要靠学生内部的社团组织,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活动来锻炼开发他们的组织实践能力。例如,通过举办相关传统节日的文艺汇演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借此机会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并加以重视;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孤儿院做志愿者,提升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激发他们的仁爱之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开办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竞技赛,如书法比赛、国画比赛、古典乐器比赛等,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其中,认真感悟。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是推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黄 燕.高校亟待改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J].大学教育,2014,(9):31-32.

[2]丁群安.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7-20.

[3]梁淮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J].江苏高教,2008,(3):118-119.

[4]高 琼,刘 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2008,(5):120-122.

[5]林 荫.重视高校礼仪课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9):90-92.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传统文化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