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多一份理性的厚度
——高中作文理性思维刍议

2016-03-20 13:07童县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作文

童县城

让作文多一份理性的厚度
——高中作文理性思维刍议

童县城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时常伴随着联想和想象、蕴含 “爱” “恨”等情感活动的感性思维, 而是借助 “概括” “判断” “演绎” “归纳”等逻辑形式以体现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从年龄特点 (15-18岁)看,高中生已进入理性认知与思考的年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高中生要能够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又强调了学生 “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由此可见,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实则往往是学生的作文感性思维有余,而理性思维不足。他们往往是歌咏自我、注重感性,作文多是情感泛滥,思想缺失。请看下面的文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 《诗经》里的一首歌谣,也是爱读诗歌的我的最爱,反反复复吟咏在口中,韵味甚久。岁月不居,流年如水,多少欢声笑语都逝去了,但这一曲 《桃夭》歌谣却永远凝结在诗篇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春天汉水河畔,漫山遍野的桃花开遍了古韵小村的每个角落。两千多年的时光倏然而过,伴随零落纷飞的落英,让人伤感。唯一让我们慰藉的是通过文字我们仍能感受那遥远时光之外的欢快场景。在村里好友的祝贺声中,一位姑娘将要出嫁,鼓乐震天,灿烂的桃花映红了整个庭院,绽放在娇羞的容颜之上,姑娘满心期待着能与夫君偕老……

诗中,我们无法找到准确的词来形容姑娘的容颜,但闭眼驭思,用心凝想,我们可以揣测这是她一生最美丽的时刻,她穿着华美的绸服,青春如花。和着无限动人的春光,温柔的春风吹动她衣襟上的玉饰叮当作响,踏着她的心跳走向不远处用爱打造的另一个天堂。轻启双唇,浅唱韵律,我们也会感受到她出嫁时离别双亲的感伤,那欢乐中总有着浅浅淡淡的怅然,挥之不去。

上面的文字摘自笔者学生的文章 《桃花一样寂寞》,应该说写作者具有较强的叙述描写能力,联想和想象也比较合理;但综观文段,它没有判断推理,没有归纳概括,而多是感性的直觉的描绘抒情。作者以 《诗经》作为触动少年情思的媒介,借桃花容易匆匆凋谢来表达一种美好易逝的惆怅失落。文章通体注重的是感性、情感,是具体形象,而在理性与思想上很少着墨,文采重于思想,情绪多于理智。这是中学生当下作文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下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注重感性、情感,淡化理性、思想,这当然是有诸多原因的。

一、高中作文理性思维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时代大众媒介的盛行削弱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大众媒介的盛行与影响无处不在。这些媒介热衷于追逐流行的东西,尤其是电视网络里铺天盖地的伤感恋歌不绝于耳。这些曲词缠绵悱恻,一旦学生听多了,其写作时应有的理性思维力度便少了。同时网络的发达又带来了信息获取的便捷,学生在一味搜寻时便相应削减了自己独立思考与辨析的时间,甚至养成了依赖习惯。

(二)生活阅历的缺乏和升学压力的逼迫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升学压力的逼迫下,他们的生活空间很狭窄,常常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住宿生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学生有做不完的试题,尤其毕业年级的学生在书山题海遨游,加之接二连三的考试,他们无暇走向广阔的社会与自然。这便在无形中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受到了局限与压缩。

(三)作文命题的乏力与教师指导的低效影响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毋庸讳言,在高考作文命题注重感性与诗意 (近年有所矫正)的直接影响下,教师在平日作文训练时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更多的是在命题时追求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样做固然有利于学生审美价值的熏陶,但不利于其理性思维的提升。同时,教师指导乏力以及教师本人思维的狭窄也影响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四)学生主观上对语文学习的怠慢导致了理性思考的荒疏

语文学习本来是最需要融入心灵的一种学习,但现实是学生很少在语文学习上深入钻研,以至于语文教师获得了 “三陪”的 “雅号”:一陪数学,二陪英语,三陪综合。这自然与高考语文作文分数总体上趋同密切相关。学生囿于现实环境的压力,主观上也就怠慢了语文学习,这种怠慢便渐渐导致了作文理性思考的荒疏。

二、提升中学作文理性思维的策略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中生作文理性思维的不足,但培养理性思维又恰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促进写作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怎样提升中学作文的理性思维?笔者认为,可以分别从教师与学生出发来作出应对策略。

(一)从教师出发的应对策略

1.教师自身要积极完善自己,提升理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在提升学生作文理性思维的品质上,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影响学生理性思维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本身是最直接的一重因素。因此,只有教师自身深刻认识到理性思维是一种深刻的思维,进而积极完善自己,拓展阅读视野,丰富人生阅历,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理性深度与广度,才能够对学生作文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才能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作文不仅要注重情感真挚,更要显见对社会的认知度,即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向思想更深处进发。

教师要提升理性思维的深度广度,必须要深深地扎根时代生活。很难想象,教师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却能切实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理性作文。唯有教师自己放开眼量,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让心灵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而不囿于眼前之物与一己之悲喜,指导的学生作文才能闪现出理性的光芒。同时,教师要善于从文化典籍中获取给养,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从文化典籍之根汲取营养,必然能使思想丰赡,有效提升理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教师要教授科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1)利用教材,激发理性写作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编者精心遴选的文本,且不说那些富有哲理的名篇,诸如帕斯卡尔的沉思、富尔格姆的信条、钱钟书对人生世相的解剖、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鞭辟入里,可以直接作为激发学生理性写作的文本;单是古诗文教学和 “梳理探究”板块,教师在讲授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作理性思辨。譬如,笔者在讲 《苏武传》时,要求学生写些理性的文字于书页的空白处作为心得,学生写道: “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才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生命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可以如此纯粹——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纯粹而极致。”在讲 《沁园春·长沙》时,学生写道:“独立寒秋,独立的不仅是躯体更是灵魂。只有在寒秋里敢于独立的人,他的灵魂才坚毅、强健而沉着。”笔者把这种思维片段训练称之为从文本中悟出人生哲理,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悟则进不悟则退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在作文中也便有了理性的底色。而在教学古人 “名、字、号”时,联想到当今学生上网都有别致的网名,便让学生为自己取 “字”,要求所选之 “字”能够见出他们的性情、品格和人生追求。

(2)精心备课,提供理性思维的具体方法

以中学作文的理性思维方式而言,一般包括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教师一方面要讲清这些思维的特点与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体的思维方法——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将它们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需要精心备课,拿出一定的课时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言之:

①通过因果联想训练纵向思维能力,以挖掘思维的深度

通过因果联想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文章就可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进而挖掘思维的深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可以由果溯因,也可以由因推果。由果溯因即分析其产生的内部原因 (主观原因)和外部原因(客观原因)。内部原因中必定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即根源;同时还会有一些次要的原因,共同促使其结果的产生。如有教师这样分析学生作弊这一现象:内因是作弊学生多少都有一些贪婪和愚痴,贪求分数和名次,愚蠢地以为作弊不会被发现,作弊可以提高分数和名次,提高和保持其在师长同学面前的地位,掩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外因则是监考不严,对作弊处罚不到位等。这样一分析,作弊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清楚了。[1]由因推果即假设照此发展下去,推断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如一篇题为 “论国人情有独钟的麻将”的优秀作文从输掉家财、丧失斗志、伤害亲情、毁掉身体四个方面对钟情麻将的后果作了切中肯綮的分析推导,可谓深刻有力。按照因果联想分析原因或推断结果,可以穿透事物的表象,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训练纵向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②通过相似联想训练横向思维能力,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相似联想即从眼前一个事物出发,进而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正像陆机在 《文赋》中所说的那样,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相似联想可以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如一篇优秀作文 《让与不让》这样写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我们先进的乒乓球训练方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时,我们有理由与他国作技术交流,让出技术。而当我们的水稻种植技术,因袁隆平取得巨大的研究成果而提高时,我们也主动提出让他为世界水稻种植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而不只是一味地出让粮食,救济饥饿人口。”

上述选文的作者,能把中国乒乓球训练方法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进行相似联想,充分论证了 “我们可以让出技术,而不是让出金牌,让出粮食”的观点。通过相似联想拓展了人们对 “让”这一命题的认知视野,增强了论证的逻辑力量。[2]

③通过对比联想训练逆向思维能力,以增强思维的力度

对比联想是指就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由对比联想生发的逆向思维能够破除 “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可以帮助学生从积极方面看到消极因素,从消极方面看到积极因素,从而获得新颖的见解。笔者常常选择一些富有历史意蕴的格言,让学生结合时代进行 “另辟蹊径”式的解读,往往别有洞天。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另辟蹊径——“前面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解读——路是人走出来的,但走的人太多,个体失去了方向,变得盲从而没有方向。又如写 “常识”话题,许多学生都正面立意要秉承常识,但有一位学生却用对比联想反弹琵琶,说 “要打破对常识的崇拜,用开放的头脑、审视的目光与怀疑的思想去细加辨析,在确证之前不随便轻信任何一种常识。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正确的常识”,可谓独出机杼,透彻有力。

(3)优化命题,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其提供较为广泛的选材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达渴望;能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即通过优化命题可以提高作文理性思维的针对性。命题的优化首先要张扬理性,引导学生在诗意蹈虚的今天抽丝剥茧,持理智冷静的态度。笔者曾这样拟题:“社会纷繁,生活复杂,表象往往蒙蔽我们的心灵。所谓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而人的真实面目也往往被行为所遮蔽。因此,需要我们审慎地判断,对世象人生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探究。请以 ‘判断’为题写一篇文章。”实践中学生写出了不少佳作。命题的优化还需要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如以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郑板桥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来引起学生思考以强调思辨性。

(4)磨砺文字,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力度

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还可以在语言文字的精当警策上用力。如教材中的名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琦君《泪珠与珍珠》)它们或带有哲理意蕴,或富有思辨色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也有意识地打造这样的警句箴言。譬如学生在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时,笔者摘录了一些句子: “水穷之处的魅力正在于它既是一个尽头,又是一个开始。一个世界的尽头莫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于穷途中看到无穷,于末路中发现无尽,这是一份达观,更是一份胆识。” “危崖旁侧不惊不怨寻觅坦途,水穷之处不恼不懊坐看云起。这是一种气度,把人生荣辱只看作是庭前花开花落;这是一种胸怀,把人生去留只看作是天上云卷云舒。”这些文句也许还有一点稚拙,但对于学生作文,还是倍添了理性色彩。

(二)从学生出发的应对策略

1.生活是写作之源,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理性思考生活

生活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生活的天地有多广,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对寻常事物也需用心,并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作出理性思考。这样,即使是习焉不察的素材,也因思考而有力。笔者学生写校园里的梅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她不诱惑你伫足,也不吸引你仰望。朴素,稳健,不论什么季节都自在坦然,气象安详,像极了智慧的人生。扪心自问,你比得上庭院里的这株梅吗?”这无疑因文字中流淌着写作者对生命的思索而增色。

2.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为理性写作打下精神底子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间接的历史文化生活,还能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外在生活,从而将它内在化、丰富化和深刻化。但事实则是,当下学生的阅读是一种 “快餐式”的阅读,它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对社会和人生严肃而深刻的思考。因此,教师要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出教材,走向经典。走向经典便走向了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那里有拷问现实的凝重、深沉,有对仁慈博爱、平等宽容价值理想的追求,有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的执着,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通过阅读经典,积淀思想,思想丰厚了,胸中有丘壑,下笔成文时便也会铮铮然有生气,有理性。

三、防止出现两种错误倾向:重理性思维即排斥感性思维,批判思维等于否定逆反

(一)重理性思维并不排斥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推重 “概括” “判断” “演绎” “归纳”,它给予读者以人生哲理的启迪,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重视理性思维并不排斥感性思维,如果缺少了感性思维的润泽,纯理性的思维便少了情感的依托,难免给人板滞枯燥之感。只有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巧妙交融时,才具有灵动的色彩,既有感性的血肉,又有理性的深邃。

(二)批判思维并不等于否定逆反。批判思维是另辟蹊径,也就是不随波逐流。它可以帮助学生从积极方面看到消极因素,从消极方面看到积极因素,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一则富有历史意蕴的格言,对其批判性解读, “大树底下少乘凉。因为大树在提供阴凉舒适的同时必然会消磨人的斗志,不经阳光曝晒的洗礼怎有强健的心灵?况且大树也必不会永远耸立。乘凉的最好方式是把自己锻造成大树。”这种解读并不是简单的否定逆反,它是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了重新审视,比原来的观点更具有时代气息和针对性,也更具有理性光芒。

注释:

[1]徐殿东:《学会在论述类文章中说理》,《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0期,第48页。

[2]明学圣:《立体思维的三个维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第34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作文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