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方式转型趋势探析

2016-03-21 23:43王丽梅汪德强陈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3期
关键词:零散教研转型

王丽梅+汪德强+陈明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学者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而这个深水区,就在每一间教室里,课程改革的美丽愿景最终要依靠每一间教室来实现。教室不会自动演绎课改理想,一个重要的依托就是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使课改宏愿与美好理念融入教师的思想与信念之中,然后,他们能与孩子们一起,去创造新课程愿景中的课堂,这是教研活动的光荣与责任。然而,今天的教研活动还远不能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因此,教研方式转型势在必然,迫不及待。

一、问题与忧虑:平面重复

教研活动在中小学校的重视不言而喻:被中小学校编入每周或每两周的工作常规安排,被各地教研部门列入工作时间表;教研活动的开展次数,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教研活动的各种形式,都不可不谓少。然而,教研活动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事实上,在很多学校,教师们根本上就没有把每周或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当回事,这不怪教师们,因为年复一年的活动只是消磨了时光,而没有让他们得以提升。——平面重复,这是教研活动令人忧虑的大问题,这种平面重复正是教研方式的弊端造成的。

1.形式化。教研方式的形式化现象,包括两种,一种是陷在老路上;还有一种是折腾新形式。陷在老路上,对于陈旧的教研方式司空见惯应付自如,你说要听课,我也听了;你说要发言,我也发了;你说要写点反思,我也写了;你说轮到我开课,我也开了;你说开课后要说课,我也说了,走了多少年的路,继续就这样走,十年就这样走下来了,再走十年,估计也就这样,反正我是走了,只是,路还是原来的路,我还是原来的我,可是这真急人呐:时代可已经不是原来的时代了啊。那形式太老,于是我们来折腾新形式,一年一个提法,一年一套要求,忙得不亦乐乎,忙完了,还是“风景旧曾谙”。内涵不变,无论形式如何的眼花缭乱,也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式化而已。

2.表层性。形式化必然带来表层性——看似什么都研究过了,实质什么都是蜻蜓点水。教研方式的表层化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候是停留在一个细节上,却不能揭示细节背后的理念;有时候是停留在一个概念上,却不能展示出概念之中的生动现象;有时候是停留在一节课上,却无法深入到原理层面去一探奥秘:既不知道成功之所以成功的道理,也不知道失败是如何失败的原因,于是无论是得一胜还是吃一堑,都不会长一智。表层性的教研活动,自然不能引导教师不断获得提升感,于是,只能在平面打转。

3.零散状。零散状的教研活动缺少系统的思维,这样的教研活动是见木不见林的,教师能够得到零散的、点滴的收获,但如果想要寄希望于这些零散的、点滴的收获,梦想随着这些零散收获会随着“量”的增长而引发“质变”,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不去推进教研方式的转型,我们很可能永远地在零散之中平面重复,而无法看到“系统”的魅力。而这种平面重复,使广大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倦怠日益加深:“在学校里,教研活动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之一。

二、内涵与特征:专业品质

其实,所谓教研方式转型,至为关键的就是要凸显出教学研究的专业品质来。按理说,“研究”总是“专业”的,但是,我们时下日常的教研活动专业品质不高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一次,参加一个教研组的试卷分析——将试卷分析作为教研活动的内容,应该说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老师们分析的时候,就显出缺乏专业的韵味了,这个说:“这个孩子平时太懒,不肯抄写生字。”那个说:“那位孩子的家长不配合。”诸如此类,我后来建议大家能不能从分析这些孩子的思维方式来说说。我说: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工作,如上的谈论不是没有道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是一个没有教育学素养的人都能够看到的,那么,我们的专业性在哪里?——教学研究,如果不能提升这种专业品质,就是空忙乎。因此,我以为,走向专业,乃是教研方式转型的内涵与特征,具体体现在:

1.主题性。我们必须将教研方式从形式化、表层性的形态转到主题性上面来,教研活动的学术品质首先在于主题性。以前我们说“教而不研则浅”,今天还应该补充说“言研究而无主题,必浅无疑。”以前我们常说“教研活动要研究课堂”,理直气壮;今天我们则要认识到,就一节课来研究一节课,最终是得不到提升的,课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例子,我们真正要研究的乃是主题。所以,教研活动追求学术品质,第一个转变就是转向主题研究,我们说“研究这节课”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有明白自己要研究什么;只有当我们明白“我们要通过这节研究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走上了转型之路。

2.系统化。经验思考,通常是“散点式”的;而专业思考,总是系统化的。系统思考是解决“散点式思考”的必然途径,当我们将研究的内容置于系统之中的时候,我们的研究才是真实而有深度的。我们学校曾经用一年时间研究“学习目标”这个主题;又用了半年时间,研究“课堂评价”这个主题;又用了半年时间,把学习目标、课堂评价与教学活动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形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系统研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系统认识,我们终于走出了“点状思考”,走向原理层面,走进专业世界。当然,系统化是一种研究方式,以系统思维视之,一切的主题都是主题,如上例中“教学评一致性”是系统;“学习目标”、“课堂评价”本身也都是系统,更细小的主题也仍是系统。

3.提升感。教研方式转型决非形式转型,更不是为了形式的转型,如果我们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任何形式上的转型都是没有意义的。而这种实质性的改变,必须体现在教师提升上,教师在教研活动有无获得“提升感”或者说是“纵深感”,这是衡量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不断地向原理认识的纵深处前行、不断地向着学术高地攀登的感觉,时而迷雾重重,时而柳暗花明,时而百思不解,时而豁然开朗——这种迷人的提升感使教研活动充满魅力。

三、路径与行动:多元务实

教研方式的转型,关键是体现在内涵的转型,使教研活动具有专业品质,彰显出主题性、系统化、提升感的特征来。那么,转型的路又该怎么走?笔者所持的态度是:多元务实。多元,就是倡导路径的多样性;务实,则是强调无论怎样多样性的路径,都必须获得实质性的效果,教研转型的行动必须杜绝花架子。

猜你喜欢
零散教研转型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铁路零散货物装卸监控记录系统研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铁路零散快运发展建议及思考
转型
农村零散农户重大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其对策
“零散小”项目后评价实践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