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现代化探索*

2016-03-21 03:29蒋书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现代化

蒋书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佛山 528000)

“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现代化探索*

蒋书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中国汉字学”课程的教学地位与社会作用相当重要,但目前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与偏差,难以完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发挥其应有的更大作用。“中国汉字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应该达到教学理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材建设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现代化

“中国汉字学”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不少高校的一门文化选修课,其教学地位与社会作用相当重要。但是当前“中国汉字学”课程的教学,仍存在着较为普遍和明显的局限与偏差,在诸多方面都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更大作用。要想突破这些局限与偏差,“中国汉字学”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实现教学的现代化。笔者结合十余年的教学思考,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中国汉字学”课程的教学现代化。

1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追求和达到学以致用。《庄子·列御寇》中有个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也就是说朱泙漫向支离益学屠龙之技,费尽千金,三年后终于学成此技,然而却无用武之地,因为世上根本没有龙。现有“中国汉字学”课程里的一些知识亦有如屠龙之技。虽然细致精巧、高深莫测,理论上达到了非常完美、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步,但却严重忽略了其应用性,跟不上时代,派不上用场,清虚玄奥,无的放矢,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但都终归于无用,课程一结束,学生就大多把它们抛于脑后了。

因此,在佩服这些知识之精密深厚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质疑其成果之实用性,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学以致用,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而文科类的许多课程,往往与这个原则相去甚远。我们往往会安慰自己:“我们是文科课程,不是理科工科,理论与现实脱节是正常的。”文科课程与理工科课程固然有区别,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应作为文科课程忽视“学以致用”原则的理由,这其实是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强调实用,强调学生的动手运用能力,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强调理论,从不或极少考察他们的动手运用能力。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动脑能力还可以,但动手能力差,也很少有去运用的习惯。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对这样的学生的形象概括。

所以,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摒弃高高在上、保守落后的象牙塔思想,追求和达到“学以致用”。学了就尽量要能用得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否则,不管这些理论有多么完美高深,都不应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

2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现有“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的许多知识点都是陈旧的玄空理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绝难碰到。另外, “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知识与其它语言学课程知识重合。例如现在国内“中国汉字学”课程的常用教材与教学体系,主体内容一般分为“汉字的起源和形成”“汉字的性质与结构”“汉字的发展变化”“汉字的形音义及其关系”“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重点章节。可是拿它来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教材或它们的教学大纲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知识点是重合的。即使有的从理论框架上看不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重合的程度仍是相当严重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大面积、严重的重合呢?因为沿循传统体制与观念,一般要求体系完备、面面俱到。这种重合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浪费牺牲了教学的时间与效率。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中国汉字学”教学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将重点内容放在那些与现实联系紧密、能够实用、能更充分地体现“现代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上,避开简单重复。今后的“中国汉字学”教学,除适当介绍一些文字学的一般性知识外,应选择其中的特色重点知识加以介绍,更应该补充、引进原来陈旧教材中所没有的、但社会上又比较实用的知识点加以介绍探讨。

3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目前的教学方法也大多形式单一。注重用口说,用手写,说理论,写黑板,即使用了多媒体,也只是展示了几幅图片图表,“遥看瀑布挂前川”,朦胧得很。为什么就不能拿出一些模型、实物出来展示给学生看呢?例如讲“甲骨文”的时候,可以拿出一些带字的“甲骨片”来给学生看(真的甲骨片很难得到,但买些高仿品较容易);讲“金文”的时候,可以拿出一些带字的“青铜器”给学生看;讲鸟虫书的时候,可以拿出一些鸟虫书的作品、工艺美术品给学生看;等等。拿着实物边讲边对照,即使是久远的知识点,学生也会感兴趣,教师也会教得容易,理论的、感性的知识都有了,效果会好很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比较注意教学模型的展示,例如为了讲明白什么是“鸟虫书”,笔者就花了几十元到街上请路边写鸟虫书的小摊贩写了几幅鸟虫书,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传阅,学生们看了以后就明白了,而且一些有绘画基础的学生还表示有兴趣去学一学、练一练;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地方游历时,就买些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小包、纸扇等工艺品,拿到课堂上讲解它们与汉字的渊源和异同等。

目前,只是工科、理科有教学模型、器具,而文科课程基本上没有。这也是学生疏远漠视文科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们以为文科知识都是理论的,没有应用的,看不见、摸不着,用不上,只能在脑海里空想一想。这其实只是说明目前文科的许多课程,包括“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跟不上形势,不够接地气、不够现代化而已。本来可以与现实接轨的,我们却把它与现实拉开了距离。

具体来说,笔者主张“中国汉字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增加教具。尽量提供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模型与器具。有理有据,书本与现实才能更好地结合。例如将甲骨文、金文、鸟虫书、女书的模型、工艺品带进课堂,将社会融入课堂。二是改进多媒体课件。制作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更充分地、多角度多途径地讲解汉字学知识点。多媒体课件应做到“多”而不是“一”,不仅仅展示文字教案,更应该展示图片、图表等,实地不能提供的,就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每一个重点内容,都应尽量配备一定数量合适的图片、图表,来增加这些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三是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联系实践。可以适当带学生到当地有文字的地方、跟文字工作有关的单位企业去实地观察感受,而不总是让学生端坐在课堂里看书本、听理论。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到佛山市祖庙、梁园、博物馆、南风古灶等地,看一看那里的碑文、楹联、书画,现场认一认各种各样的文字;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分析街道上的各种广告用语,调查社会用字状况;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报社、出版社、广告公司,看一看现场的文字编辑工作、流程;等等。如果不能统一组织实地考察活动,也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发前去感受,并给这些学生以表扬嘉奖,让他们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收获感想等。总之,应主张通过实地观察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见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实际的问题,指出以后的学习方向与方法。四是布置动手实践性强的作业,而不是抄一抄、拼一拼、想一想就可以达成的纯理论性的作业。例如笔者布置的作业之一为雕刻印章(印章材质可以不限,雕刻的字体可以不限)。结果学生们不但交上了精美的作品,还对文字更有兴趣和感情了,有的还视之为一门娱乐、修养甚至是赚钱、谋生的技艺。五是注意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研究意识,允许谈个人观点。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预留、设置5~10分钟,让学生对当前社会中某一文字学领域内的问题自由发言、畅谈设想等,对于学生合理进步的建议要求及时予以采用。

4教材建设的现代化

从总体上来说,当前“中国汉字学”课程的教材建设是滞后的,缺乏新颖的有特色的重点突出的注重实用的教材。教材的种类、数量倒不少,可是要么老化,要么重复,要么单调。所谓老化,就是这些书最初编写的年代较为久远,很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时期编写的,如《中国文字学史》[1]、《中国文字学》[2]、《文字学概要》[3]、《汉字学》[4]、《汉字说略》[5]等,虽然有的历经了数次修改,但很难动及筋骨;所谓重复,就是许多书名字不同,而内容框架大体相同,没有什么新意;所谓单调,是说这些书打开来看都一样,都是白纸黑字,一律都是黑色,一律都是一种字体,缺少对应的图片图表,即使有几幅插图,也是黑乎乎的,缺乏最直接的震撼力与诱惑力。学生一翻开这些教材,立马就没了兴趣,看得头晕。当然编书的作者们和传统的学者们也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这样的教材“严肃”“严谨”“正规”,可是他们也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学术的立场来看问题,而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严肃”“严谨”“正规”的东西,从反面来看,就是拉开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疏远了学生。

所以,在教材建设上,我们也应从形式上、内容上做相应的突破,大力更新。从形式上来说,教材可以一反传统,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简明实用,改变过去那种教材面目可憎,单调、呆板、僵化、乏味、色彩不鲜明的局面,达到学生一翻开书本,就可以看到一个彩色的世界,进入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境界,让一种震撼力与诱惑力在内心中形成,让学生拿到教材后爱不释手,犹如看彩色连环画一样,人人欲先睹为快。从内容上来说,应该大力删除陈旧、重复的知识,补充新颖实用、有特色的知识点,重点突出。

5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汉字学”课程正处在一个需要转变的阶段,处在一个新旧内容、新旧体系的转折点上,我们应顺应发展趋势,适时开明地进行调整革新,只有这样,“中国汉字学”课程的教学才能继续保持青春与生命力,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9.

[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5] 詹鄞鑫.汉字说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校对莫秀珍)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16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蒋书红(1976-),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汉字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048-03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