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的模糊词对比初探*

2016-03-21 03:29徐琼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徐琼

(湖南警察学院 基础课部,湖南 长沙 410138)

英汉语言中的模糊词对比初探*

徐琼

(湖南警察学院 基础课部,湖南 长沙 410138)

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了解语言的模糊性对于语言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时间、数字、感官、质量数量这些方面对英汉语言中不同类型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对比,以期对英语课堂中的词汇教学及翻译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词;体验哲学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性。语言的模糊性其实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1]。而“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精确和模糊的对立,只有在事物与人发生认识关系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认识活动的范围里才有意义”。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现在称作模糊词的那些词的相对性质。早在我国的《易经》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老子》中出现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长,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句子。这当中“上下”“刚柔”“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就是几组模糊词。西方的莱布尼茨也很早就认识到了自然语言的不精确性。

语言的模糊性的形成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体,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这就是为什么模糊性是所有语言共通的性质。另一方面,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带有主观因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从自身的条件、需要出发,对事物的划分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这就表现在语言中模糊词的不对等上。比如爱斯基摩人对雪的划分,他们用来区分各种各样的雪的词就有7种,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用来表示雪的词往往是有限的。再比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也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但据说阿拉伯语中有四百多个词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2]。另外,不同民族对同是模糊语的“颜色词”的内部划分也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没有哪两个民族对其划分是完全一致的。

语言的模糊性是共通的,但语言具有民族性,不同语言中模糊词的构成、意义都不可能是对等的。在此对英汉语言中的部分模糊词做一个初步探讨,以便对于模糊词的形成、不同语言中模糊词的差异所体现的语言本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英汉语言中不同类别模糊词的对比

1.1表示时间的模糊词对比

英语中的“morning” “evening” “night”这几个词表达的都是模糊的时间概念,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同时它们与汉语中的“早餐”“傍晚”“晚上”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morning”,西方人认为从黎明一直到12:00以前,甚至有时正餐以前都可以称作“早晨”,而说汉语的人所理解的“早晨”的下限一般为8:00~9:00。因而,有些西方人都到了下午了,但是因为没吃正餐,跟别人打招呼时还说“Good morning”,常常令许多中国人困惑不解。

另外,说汉语的人理解的“傍晚”的下限视天黑的早晚而定,最晚也不会晚于21:00;但欧美人不管天黑早晚,从日落一直到24:00以前这段时间都可以称作evening。再比如英语中的“Good night”只要是就寝之前都可以说,哪怕说得很早。

1.2表示数字的模糊词对比

数词本来是表示精确意义的,但与别的词组合后会由精确词转化为模糊词,不再表示数字原来的确定含义。英语、汉语中都有这样组合而成的模糊词。如: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a couple of days两三天

a dozen of times有很多次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

这里,有些是英、汉语里都用数词的组合来表示模糊意义,所用的数词相近或略有不同,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有些是英语中包含数词的表达,而相应的汉语却只能用不包含数词的模糊词来表示,如“a dozen of times”(很多次)。再比如“I have a hundred and one things to do today.”这个句子中的“a hundred and one”翻译成汉语往往是“很多、特别多”这类模糊词。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数词表示模糊概念的用法在成语与诗歌中特别常见。如成语中的“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五体投地”“五十步笑百步”等;再比如诗歌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等等。

1.3与感官有关的模糊词对比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几种感官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界限分明的,但是语言中表达这些感觉的词却往往相通,不区别其中的界限,变成模糊的了。

如汉语的“味”从“口”,在《说文解字》中只注明了“滋味”一义;后来从味觉引申到嗅觉,如“气味”“香味”。“香”则相反,《说文解字》注作“芳”,最初指的是黍香,后来才从嗅觉引申到味觉,如“饭吃起来很香”[3]。英语中的flavor表示味道,但其最初的意义却是“香味”“气味”,引申过程与汉语的“味”相反。

在修饰感官的形容词当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尖(锐)”本来是同触觉相关的,但是现在也广泛用来表示视觉(眼睛尖、尖塔),听觉(耳朵尖、尖叫、尖锐的声音),嗅觉(鼻子尖)。英语中也有类似的形容词,如:

a harsh texture毛糙的织物

a harsh voice刺耳的声音

a harsh light刺目的光线

a harsh color耀眼的颜色

再比如英语中的beautiful,既可以说beautiful face(漂亮的脸蛋),也可以说beautiful voice(悦耳的声音),speak beautiful English(说一口漂亮的英文),或sings beautifully(唱得非常动听)。

虽说这些表示感官的模糊词中英汉意义相近,但也不是完全对等的。如“耳朵尖”“眼睛尖”可以说“have sharp ears”“have sharp eyes/ be sharp-eared”,但“鼻子尖”却不能说“have sharp nose”,而是“have a sharp/ acute sense of smell”。

1.4表示质量、数量、程度和频度的模糊词对比

质量、数量、程度和频度等概念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下,某个词可以用来表示质量、数量等多个概念。如good的用法:

The cake is good.(表质量)

We walked a good distance today. (表数量,包括度量、长度)

She had a good cry.(表程度)

He is a good correspondent. (相当于He often writes letters to others. 在该句中good表频度)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他是一个好人”这句话中的“好”表示质量,而“他好好地吃了一顿”这句话中的“好好地”既可以表示质量也可以表示数量,该句相当于“他大吃了一顿”或“他吃了丰盛的一餐”,或两义兼有。

另外,英语中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与汉语有所不同。英语中常用的表程度的副词有very, pretty, rather, extremely, 相当于汉语中的“非常”“极其”“很”。但英语中还有为数众多的表程度的模糊词。如:

与“强”的概念相关的:strongly, powerfully…

与“显著”的概念相关的:remarkably, markedly, noticeably…

与“恐惧”的概念相关的:awfully, dreadfully…

这些词译成中文时往往是“很”“非常”“极其”“极大地”“大大地”这些为数有限的模糊词。

2英汉语言中模糊词对比的分析

根据认知语言学中体验哲学的观点,人们在语言的创造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将单词与意义相联系,而是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将客观世界范畴化和概念化,进而依附于语言符号,形成意义,自身的经验也成为众多的对其他具体现象及比较抽象的现象进行概念化的投射的源泉[4]。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表达的词汇是有差异的。

以本篇中所对比的英汉语言中的模糊词为例。首先是表达时间概念的模糊词。之所以英语中的“morning” “evening” “night”这几个模糊词与汉语中的“早餐”“傍晚”“晚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是因为中西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信奉的是顺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说汉语的人理解的“早晨”的下限是8:00~9:00;而汉语中的傍晚也是依据日落、天黑的早晚而定,一般不会晚于21:00。而西方人比较注重对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认为没有吃正餐之前都可以称为“morning”,而从日落到就寝之前的这段时间都可以称为“evening”。

再比如英汉语中与数字有关的模糊词。相对来说,汉语中包含数词但体现模糊概念的表达方式较英语更多,这是因为西方语言体现西方人思维的相对严谨性,而汉语的语言更富想象力,更善于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示抽象的东西。英汉语中与感官有关的模糊词相似度较高,这是因为感官词意义的扩展正好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哲学观。感官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人类很久以前就发现,人的各个感官之间是相通的,因此不难理解众多表示感官的词所修饰的感官的界限是模糊的。

通过对英汉语语言中模糊词的对比,可以发现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在表达上的一些相近和不同之处,而这些相似和差异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文化的体现。如果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将两种语言中的模糊词加以比较并指出其深层次原因,对更好地习得英语、避免英语语用错误及掌握英汉翻译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维振.从现象学的角度反思范畴和语义模糊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59-61.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校对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41

收稿日期:20151224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平衡活动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湘教通[2014]247号)

作者简介:徐琼(1980-),女,湖南新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