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究*

2016-03-21 03:29李红革王威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我教育社会责任感方法

李红革,王威峰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自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究*

李红革,王威峰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越发引起社会的关注,而自我教育的相关功能对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从自我教育内容、自我教育方法、自我教育队伍、自我教育环境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自我教育;方法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仅靠外部的教育力量难以实现,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所言:人是能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的实体……个人不仅受社会教育,而且以自己的努力来教育自己。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必须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社会责任感相关要求转化为学生本人的内在需要,使学生成为自我责任感培育的主体。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审视及问题成因分析

1.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审视

受教育部委托,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显示:高校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成才意愿强烈,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近年来确实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处不再赘述,本文着重探讨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部分青年学生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突出表现在生命责任意识淡化和公民意识薄弱两个方面”[1]……表达了学者们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担忧。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对国家: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公民意识是主体的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它主要包括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和公德意识。”[2]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表现如下:第一,在主体意识方面,“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总体相对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普遍存在。”[3];第二,在国家意识方面,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倾向选择个人利益;第三,在公德意识方面,少数大学生道德情感淡薄,缺乏责任担当意识。

对集体:部分大学生集体意识薄弱。首先,集体荣誉感淡薄。部分大学生热衷追求所谓的“个性”,他们不愿意参加各类集体活动,不关心集体利益,“超然”于集体之外;其次,利己主义倾向明显。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部分大学生习惯了“被爱”,言行举止以个人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大学生逐渐萌发了功利主义思想,以对自己是否有益为评判事物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

对个人:部分大学生缺乏生命关爱意识。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人生命的关爱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负责。但是部分大学生生命关爱意识淡薄,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身心理脆弱,生活学习一旦遭遇挫折,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伤害自己;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生命观出现偏差,要么漠视其他生命形式,要么不尊重他人生命。

1.2自我教育缺席: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方法方面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社会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性的发展而日生日成。”[4]然而主体性原则在部分高校相关教育活动中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首先,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方面,部分高校倾向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大学生多样化的启发,导致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失去了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机会;其次,在日常教育“主阵地”方面。部分高校日常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学生主体参与性不高。

教育内容方面自我教育相关内容安排欠合理。一是部分高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如缺少社会责任感培育相关课程;二是部分高校对相关教育内容安排布局欠科学,如部分高校在对责任感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布局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阶段特征和个体需要,导致教育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教育实效欠佳。

教育队伍方面各教育力量合力尚未形成。一方面,各教育队伍间合作不够。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以学校层面的职能部门和教师为主体,各级团学会、学生社团、班委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自身素质能力不高,不注重自身言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育环境方面自我教育条件创设不足。第一,自我教育的物质环境方面,如部分高校图书馆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书籍和设备更新缓慢、宿舍条件差等,易诱发学生“学校对我不负责任”的想法,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消极作用;第二,自我教育制度环境方面,部分高校“依照所谓的德育考核标准,以量化手段去考评学生的德行,这种片面强调可操作性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德育的品位与质量层次”[5]67。第三,自我教育的文化环境方面。部分高校存在着学术腐败、考试作弊等现象,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学生很难通过自我教育树立责任感。

2自我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功能审视

2.1内部动力功能

“自我教育是自我的高度自觉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强有力的内部动力系统的支持,这种内部动力系统具有唤起、定向、推动、自持等方面的功能。”[6]回归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功能尤为突出。第一,自我教育的唤起功能直接引发大学生产生担责的愿望,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积极状态之中。第二,自我教育的定向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第三,自我教育的推动功能推动着大学生自身担责意识和担责行为的形成。第四,自我教育的自持功能使大学生具有担责的勇气、毅力、自制力,确保大学生担责习惯的养成。

2.2内化功能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语境下,自我教育的内化功能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主动把社会对自身的担责要求转化为自我内在意识品质,用以指导今后的担责行为,表现在“对社会责任要求的同化、顺应以及主体自身的建构”[7]。第一,自我教育中的同化功能。自我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责任感教育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将其纳入到自我意识范畴之中。第二,自我教育中的顺应功能。当社会的责任要求超出个体原有观念接纳能力,而主体又认识到担责的巨大价值时,自我教育的顺应功能便帮助主体重新扩展原有认知范畴,扩容接纳范围。第三,自我教育中的构建功能。本文中的构建功能是指自我教育在助力构建具有高尚道德风尚的社会新生活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自身道德素质重塑。

2.3内导功能

“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内导包括思想观念系统的内导、情感系统的内导和行为系统的内导。”[8]158自我教育的内导功能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思想观念系统的内导。道德观作为人们思想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形成需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同属于思想观念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系统发挥内导功能的过程。其次,情感系统的内导。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等属于人的情感系统中较高级的情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可以帮助大学生抑制或消除消极逃避、爱心缺乏等消极情感。最后,行为系统的内导。自我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纠正非道德、非正义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自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

3.1明确自我教育内容

分阶段突出重点教育内容。首先,大一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相关教育内容。大一时期的学生既处于对新环境的适应期,又处于未来生活和学习的铺垫期,加之大一学生思想相对单纯,可塑性较强,以优秀传统文化、感恩、诚信作为教育内容主题,既有必要性又具可行性。其次,大二阶段突出生涯规划教育等相关内容。大二阶段的学生对新环境中各种事物的新鲜感逐渐褪去,他们开始尝试设计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方向,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难免出现困惑、迷茫情绪,因此该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大三阶段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大三阶段的学生,成才的紧迫感和对未来的危机感显著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未知社会,所以此时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大四阶段突出公民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相关内容。大四学生即将正式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此时对他们进行公民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分层次设定重点教育内容。责任感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学生党员和干部群体等。第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突出立志成才教育相关内容,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第二,对于就业困难群体突出就业技能教育相关内容。向就业困难学生开展以就业信息、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为内容的就业技能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的困难。第三,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民族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为内容的中国梦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第四,对于学生党员和干部群体突出信念教育、廉政教育等内容。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学生党员和干部更可能是未来社会的精英,通过对信念教育、廉政教育等内容的学习,帮助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信念。

3.2创新自我教育方法

教育部相关报告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

以学生为本,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两课”作为显性“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要想取得更大的教育实效,必须调动专业课堂这一隐性“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无论是“两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时刻绷紧思想政治教育这根弦,充分根据大学生的阶段特征和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把责任感培育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显性“渠道”和隐性“渠道”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整合日常生活教育“主阵地”。日常生活教育“主阵地”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广阔的社会舞台、新兴媒体世界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应对三个阵地予以有效整合,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题,依据三个阵地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在校园中开展优秀男女生报告会、困难学生帮扶活动,在社会上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网络上开辟“吐槽”专栏,引导学生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等,通过种种能让大学生“参与进来,行动起来”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构建“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交互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或日常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很难实现。学校要树立整体化、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制定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成“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合力。

3.3整合自我教育队伍

整合学生自我教育力量。“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管理的归宿。”[9]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如充分发挥团学会、大学生社团、班委会等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学会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又如挖掘优秀学生典型,释放榜样的巨大教育能量,触发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促成自我教育的实现。

整合学校教育力量。首先,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整合方面,高校各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彼此间的协同合作,打造“一站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其次,教师队伍整合方面。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效、最鲜活的模范与榜样。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整合各学科教师的力量,共同发挥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净化教师队伍,对于思想品德素质不过关的教师予以淘汰,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发挥教师对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积极引领示范作用。

形成学生自我教育力量与学校教育力量的合力。高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协调好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与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构筑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3.4营造自我教育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表现自己,那么你就得在学校创造自我教育的环境,而且要善于保持并使之经常充满着崇高的精神。高校自我教育环境对高校的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影响机制,高校环境可划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10]

第一,物质环境营造方面,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投入。如加大对图书馆与宿舍的投入,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图书、设备,完善宿舍生活设施,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制度环境营造方面,创新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考核制度。一方面,考核要形成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持续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大学生一时责任意识的提高并不代表培养的成功,因此,要构建涵盖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全过程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考核。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核要更加关注责任行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应以行为考核为重点,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第三,文化环境营造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拥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这些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消除论文剽窃、考试作弊等缺乏责任感的现象,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昀献.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和对策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1):5-23.

[2] 蓝楠.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3] 严燕,陈平.试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21-223.

[4] 杜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5] 夏威.大学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 吕冰,程文晋.自我教育的内动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65-67.

[7] 贺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0-122.

[8] 程文晋,渠长根,武彩鸿.自我教育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9] 耿丽萍.关于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J].教书育人,2006(7):10-11.

[10] 卢晓贞.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责任校对莫秀珍)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42

收稿日期:201512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KS126);湖南省普通高校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5]291-267);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31380)

作者简介:李红革(1967-),男,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130-04

猜你喜欢
自我教育社会责任感方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中职学生良好习惯的自我教育模式探索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