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学的距离——读全祖望《宋澶淵親征論》有感

2016-03-22 01:53牛田苗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北宋寇准

牛田苗(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历史与文学的距离——读全祖望《宋澶淵親征論》有感

牛田苗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全祖望所著《鲒埼亭集》,收录明清之际的碑文传记极多,极富史料价值。其中《宋澶淵親征轮》篇着重论述了澶淵之役始末,出于作者本身“抗清”经历与民族气节,文中不免夸大寇萊公个人贡献与极大作用,窃认为作者用文学的眼光来品评历史人物,虽读之畅快淋漓,却经不住历史的考究。笔者以此文为着眼点,从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角度剖析寇萊公,展现双重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全祖望;寇准;澶淵之役;北宋

全祖望,自绍衣,号榭山,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一生贫病交加却著述不辍,37岁时三笺《困学纪闻》;42岁时补辑《宋元学案》;45~48岁校正《水经注》。临终前还自编文集,写了不少记叙清代重要人物和学术文艺的文章,诗歌多为评论人物,表彰忠义,笔较质直。著有《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近读其《宋澶淵親征論》,感之文章短小精悍,论述慷慨激昂,感情丰富充沛,爱憎分明,让人畅快淋漓。然读后却发现全祖望在用文学的观点与角度来审视历史,更多观照的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褒贬情绪,缺少一个历史学家应有的客观冷静,因此,对一些人物史实的评判未免有失偏颇。现就此文章中全祖望对寇准态度为切入点,试陈历史与文学的距离问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是北宋一代名相。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且又积极进取,在十九岁便考中了进士,后来受到宋太宗的赏识,被先后授予大理评事、右直言、直史馆、殿中丞、尚书虞部郎中、给事中、集贤殿大学士等重要官职,他为人正直勇进,刚正不阿,深受太宗重用,《宋史·寇准传》载:“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可见寇准在皇帝心目中位置之重要,甚至在太宗病中要挑选继承者都要征求寇准的意见,由此可见一斑。在真宗时期,更为人们传道的是“真宗親征澶州”,认为此中寇准是最大的有功之臣,也因此把他推向了一个道德与智慧楷模的高峰,于此,全祖望也是深信不疑,在《宋澶淵親征論》中更是赞誉之词溢于言表“推情論事,其不能有制勝之將可知矣,其不能有運籌之相可知矣,所恃者萊公耳”。一句“所侍者萊公耳”寄托了多少希望与褒奖,仿佛寇准双肩挑起的是整个大宋的天下,而整个大宋的江山也全仰仗萊公一人,这是何等的评价与信任!再者“葢萊公之所以遏寇者,早已了然於方寸,不過借天子以杜羣口”,一个“早已”、“不过”又道出了全祖望对寇准深深的崇拜与敬服之心,真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筹帷幄的贤相与决胜千里的战将完美化为一身,让人感叹英雄豪情!读至此处,亦觉意气风发,恍惚间觉得寇准是一个抗击外族侵略的大英雄,形象高大,不容侵犯。对此,结合全祖望的生平可稍加解释,也可知为何全祖望会将寇准描摹的如此神勇威武。全祖望的族母张氏,是明末抗清志士张煌言的儿女。在全祖望十多岁的时候,张氏给他讲了很多明末抗清的事迹,激发了全祖望的民族感情。从那时起,全祖望就立志要用自己的笔写下南明浙东抗清斗争的历史。于是,也不难理解,全祖望骨子里的英雄情结,也不难解释他笔下的寇准为何会变身为智勇双全的英雄了。他对寇准的描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甚至有些言过其实,基于此,也不得不说,在他的这篇论述中,寇准是被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来塑造的,而不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人物来品评,作品总归是要为作者本身的写作意图来服务的,这一点无可非议,恕我妄加揣测,或许全祖望为我们塑造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寇准的形象,是旨在隐晦的表达当时他内心愤恨异族统治中原,而却无如萊公之人来力挽狂澜,也未可知。总之,全祖望笔下的寇准是一个文学人物形象,远离了历史,没有公正的看待他在澶淵之役中的作用,过分的夸大,不能完全作为史料来参考。

但从《宋史》中看,当时在危机关头,力劝宋真宗亲征的绝不只寇准一人,还有当时的宰相毕世安,将军高琼等,总的来说,除了王欽若等少数人主张幸成都、幸金陵之外,大的趋势还是主张真宗亲征的。所以说在当时的局面来看,寇准只是强大力量的一个代表,并不是孤军奋战的。试想,如果只有萊公一人力主亲征,真宗怎么能不考虑此方法的可行性?真宗怎么可能不顾群臣反对和自身安危而冒此风险?再者,当时的寇准只是一名副相,虽说地位也很高,但还完全达不到一手遮天、一言九鼎的地步,毕竟还有正相毕世安,没有他以及其他重臣的支持,是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促成此事的。

所以结合正史记载与分析,全祖望文中所说的寇准大部分是一个文学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并不是真正的以一个公正的历史角度来看待他的,更加偏重于文学色彩,读之让人畅快淋漓,但是冷静下来后就会觉得于真是的历史有一定距离,这也就是历史与文学的距离问题,增一分人情,就偏倚于文学,多一分冷静就又离历史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年11月

[2]全祖望,鲒埼亭文集选注[M],山东:齐鲁书社

[3] 郑天挺,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4]清·嵇曾筠,浙江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6]宋·王珪,华阳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牛田苗(1991.5-),女,山西省,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014级在读研究生,方向:中国史(明清史)。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10-01

猜你喜欢
北宋寇准
“溜须”典故的来历
“眼中钉”的由来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
拂须之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