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省旅游休闲的影响因素及效用变化——基于对休闲效用函数的研究分析

2016-03-22 01:53李佳蔚高文杜成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李佳蔚 高文 杜成(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浅析浙江省旅游休闲的影响因素及效用变化——基于对休闲效用函数的研究分析

李佳蔚 高文 杜成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旅游休闲消费行为作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对旅游休闲消费的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并对浙江省旅游休闲消费的特征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构建了关于旅游休闲消费的理论模型。研究浙江省旅游休闲消费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效用变化,对于制定各项经济政策,调整旅游休闲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浙江省居民合理消费旅游消费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休闲消费;影响因素;效用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中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人们往往在假期中会选择外出旅游,旅游休闲消费活动己成为人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这就促使浙江省旅游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心理需求消费偏好的选择而产生的,浙江省居民收入越高,心理因素及消费偏好,以及闲暇时间越多,则能够用于旅游休闲消费的需求及倾向就越多。

一、浙江省旅游休闲消费的特征现状分析

旅游休闲消费是近几年来浙江省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热点,浙江省在旅游休闲业方面的发展在我国旅游休闲经济中也越来越显现出其特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带薪休假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国民旅游休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集中问题始终存在,假日旅游供需不平衡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旅游休闲消费效用函数模型

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旅游休闲活动之间的选择是具有一定偏好的,而消费者对旅游休闲的偏好最终又是体现在选择旅游休闲活动的时间上的。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旅游休闲消费效用函数模型,来分析消费者旅游休闲时间与消费品的分配问题。

建立效用最大化的旅游休闲消费效用函数模型需进行四个假设:

1.将消费者的全部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旅游休闲时间两大部分;2.将旅游休闲消费当作有别于普通消费的另一类商品,即消费者的消费可以分为普通商品和旅游休闲活动两大类;3.收入为足以维持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以上的收入,是除去满足维持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以后的收入;4.当期和预期的商品货币价格均不变。基于以上假设,将旅游休闲消费函数写为:

U=U(L,C)

其中,U 代表旅游休闲消费函数,L 代表旅游休闲时间,C 代表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量。由此可看出,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休闲消费时受到时间约束和收入约束两大约束。

我们可以得出两大约束条件:

L + N = 24

pC ≤ 24 w + m

其中,p是商品价格,C是普通商品数量,L为旅游休闲时间,N为工作时间,w是市场工资率,m为非工资收入。旅游休闲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加总为一天24小时的总时间,而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是要在小于所有收入的情况下完成的。消费者对其他商品有最大消费量时,则旅游休闲消费则为零。由

我们可以得到预算约束线方程为: C =

预算约束线斜率为:

其中,是每小时劳动的购买力,同时也是每小时旅游休闲的购买力。消费和旅游休闲的最优选择是两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实际工资率。即:MRS=。

而从直接意义上讲,旅游休闲消费其实就是时间的消费,是能给消费者带来旅游休闲效用的有效消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旅游休闲消费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偏好和收入,因此我们可写出旅游休闲时间的函数表达式:

L=f(P,I)

其中,P 表示消费者个人偏好,I 表示收入。我们可以将收入分为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以下我们将分别分析消费者个人偏好﹑工资率及非工资收入对消费者选择旅游休闲消费的影响。

三、旅游休闲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偏好对旅游休闲消费的影响

偏好是消费者在进行旅游休闲消费活动过程中,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首先对人们的偏好水平进行分析。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休闲消费时,往往会受到收入的约束,即图1中预算线BC 的约束。

图1 偏好对旅游休闲消费的影响

因此会出现选择不同的旅游休闲时间的情况,而旅游休闲时间的选择又直接影响到工作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工资收入和旅游休闲消费支出。

假设工资率w相同,消费者1选择了旅游休闲时间 L1,消费者2选择了旅游休闲时间 L2,则两人所获得的收入分别是I1=w×(24-L1),I2= w×(24-L2),而进行其他消费量分别为C2和C1。在 E(L2,C1)和 D(L1,C2) 分别与预算线BC相切,两者斜率相同,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由此看来,消费者选择不同的旅游休闲时间是由不同的偏好决定的。而旅游休闲时间不同,从而工资收入不同,则不仅仅会影响其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并且还会影响其旅游休闲的支出。

(二)工资收入对旅游休闲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者在进行旅游休闲消费时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此,我们将收入分为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工资既是收入,又是旅游休闲消费的价格。

影响工资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工资率,工资收入变化是由于消费者工作时间不变、休闲品价格不变,而工资率变化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的变动。当工资率上升时,则相同时间内消费者的工资收入将会增加,因此在相同的旅游休闲消费时间内消费者损失的工资收入比原先要多,这样会出现消费者主动减少旅游休闲消费时间的现象,而增加更多的工作时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工资率的提高,工资收入的增加又会增加消费者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旅游休闲消费的支出。从微观经济学原理来看,这是因为工资变化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存的结果,工资率的上升必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的作用使预算线向右移动,同时变得更陡,而替代效应使预算线变得更平坦。工资率上升会给旅游休闲消费带来正的收入效应和负的替代效应,而消费者在工资率上升的情况下,到底是减少还是增加对旅游休闲消费的需求则应该要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哪一方对其的影响作用更大。

四、促进浙江省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建议

我们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影响旅游休闲消费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的心理因素、偏好程度以外,更受到消费者工资收入、非工资收入、工作时间等等的影响。通过明确浙江省旅游休闲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其效用变化情况,对于之后如何发展合适的旅游休闲消费热点有及其重要的战略作用,使各种旅游休闲消费活动不仅能满足时间宽裕的低收入群体,而且也能使受时间约束大的高收入群体找到合适的旅游休闲消费品,从而使各个社会群体达到效用最大化是发展旅游休闲消费的重点。由此,为促进浙江省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浙江省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旅游休闲消费需求

提高浙江省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提高旅游休闲消费水平,最终扩大旅游休闲消费规模的根本途径。而另一方面,收入增加通过促进浙江省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扩大内需,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浙江省的经济增长。

第二、转变旅游休闲消费观,促进旅游休闲消费偏好

一方面,要树立积极主动的旅游休闲消费观念。由于人们普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导致其对于旅游休闲消费活动也较少。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普及教育等方式防止人们由于过分强调工作本位、工作优先而放弃对合理旅游休闲产品的消费。

另一方面, 树立理性的旅游休闲消费理念。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浙江省居民的旅游休闲消费观念向满足精神生活、追求品质转变的同时,也可能部分存在挥霍炫耀、盲目攀比的旅游休闲消费观。应该引导消费者在旅游休闲消费中形成较为科学理性的休闲观,使观光型、享受型旅游休闲消费和探索型、文化型、修学型旅游休闲消费相结合,形成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休闲项目,并逐步扩大后者的比重,提高旅游休闲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调整旅游休闲消费结构,实现多元化的旅游休闲产品供给。如今人们在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发展下,对旅游休闲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当然,在提高旅游休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满足大众多元化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营造一个健康、较高层次的旅游休闲消费环境,让更多人的旅游休闲消费由享乐型转向自我提升型、知识型和科技型的旅游休闲消费模式,并令其成为浙江省旅游休闲消费的主要形式,为浙江省旅游休闲消费结构的优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 2004, 19(1): 92-96.

[2]吴必虎,唐俊雅.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 1997, 52(2): 97-103.

[3]王霞辉.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研究导刊,2008(2):14-16

[4]翟志华.论促进居民消费转型的策略[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14-15

[5]王宁.略论休闲经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3-16

[6]宋瑞.休闲经济学分析与统计[J].旅游学刊,2005(6):33-34

李佳蔚(1994—),女,汉族,新疆阿克苏人,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财务管理专业。

高文(1992—),男,汉族,宁夏吴忠人,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财务管理专业。

杜成(1994—),男,汉族,青海西宁人,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财务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23-02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