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路径及政策选择

2016-03-23 07:10高建明贺景华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高建明,贺景华(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路径及政策选择

高建明,贺景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摘要]相对一般的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有其独有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对高新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路径包括观念文化路径、制度文化路径和行动文化路径三个方面。基于文化视角优化高新技术创新的政策选择,完善我国科技政策,有助于推动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高新技术创新;文化路径;政策选择

贺景华(199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科技文化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对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突出,它代表着未来国家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进步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是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个战略制高点。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够利用技术优势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的产出值、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因此,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创新,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新技术创新涉及许多因素,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就如何促进高新技术创新作些探讨。

一、文化是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所谓高新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的总称”[1]。纵观近些年高新技术创新实践,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创新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高新技术创新的周期大大缩短

现代技术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运转周期已逐渐缩短。进入到20世纪后,从发现核裂变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四年,集成电路仅七年就得到应用,激光器从发现到使用仅用一年,生物工程的扩展也仅花费几年时间[2]。随着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公路高速飞进,与之配套的各项基础设施诸如科研设备、政策保障等的不断完善,不断推进着高新技术创新的专业化、机械化与自动化,并通过市场机制使得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周期大大缩短,这已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高新技术创新源于诸多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现代技术、知识的创新发展,不同领域的技术、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相互移植、相互融合是高新技术创新的另一大特点。二战后,相继出现了核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等为主导的现代高技术群。各学科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与相互融合,提升了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如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把人类社会引入到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因此,高新技术创新人员应大大了解其它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以便创造出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及产品。

(三)高新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化程度提高

高新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作用显著,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步伐,高新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日益加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化趋势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新形式、新方向。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降低了信息共享的成本,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球研究村”[3],提高了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应对高新科技发展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四)高新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投资加强

风险投资具有“能有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功能”[4],它能够刺激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并很快向商品转化。当然,高新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存在着高风险,如技术风险、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市场风险等。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很高的回报率及收益,许多的风险投资家、大企业集团、个人投资家等仍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研发之中,以期获得高收益。

由上述特点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创新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周期的缩短源于不同知识的交流,知识即文化的更新、交流有利于加快技术的改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更是凸显了文化的潜在力量;国际化合作主要还是知识、文化及不同技术的借鉴交流;风险投资则为高新技术的创新扩充知识和资源,拓展人的思维活动。可以说文化所具有的观念导向、制度约束、行为激励等作用,使其成为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动力因素。因此,十分有必要从文化的维度出发探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路径,以充分发挥文化在高新技术创新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新技术创新。

二、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路径

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路径有多种,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观念文化路径

观念文化是属于人们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它是高新技术创新的内在推动力。观念文化的内容包含了信仰、理性、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它表现为人们对创新活动的态度[5]。换句话说,观念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精神意识,通过影响创新者的创新思维,决定实践活动中创新方法的扩展与新方向的选择,最终体现在创新者的价值追求的实现。观念文化有“工具性价值”[6],观念文化作为工具被广泛运用于高新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活动主体的实际需求,从而发挥其工具价值的功能。观念文化路径的核心是要确立效率价值观。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技术的投入与产出比率,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营销。营造观念文化的创新氛围,要坚持效率优先,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注重对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实践层面,这一价值要求不仅体现在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以及对创新产品质量的高标准上,更体现在不断缩短高新技术的生产周期,特别是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精神层面,这一价值要求能够催生更加积极的社会心态,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

观念文化的效率价值观对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具有同样的效能。一方面,观念文化的效率价值观对创新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应该以人为本,坚持“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批判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自由、开放的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确立与高新技术创新所内含的价值追求相符合的价值观、信仰等,使其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提升高新技术的创新水平。

(二)制度文化路径

制度文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具体化的一种形式,其内容涉及高新技术创新的相关制度、政策、行为准则规范等社会文化,它是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也是价值观的表现形态和维护机制[7]。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制度文化反映的是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为规范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确立了可操作性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通过构建制度的约束与激励功能,并作用于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影响和制约高新技术的创新。现代产权制度的形成与确立正是制度文化的具体物化。产权制度体现了制度文化路径指导下的高新技术创新应该遵循的主流价值——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是被视为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社会良知”。同样,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公平作为制度文化的一种价值追求,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公平这一价值追求要求对每个创新主体是“公平”的,即保障每个创新主体的权益,集中反映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和约束侵权行为。同时,还要求高新技术的成果分享是“公平”的,在保证创新主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科技普及的“社会化”,也就是说推动国家、政府、企业等创新主体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推动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带来巨大的社会收益。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制度越是公正有效,就越有利于创新成果运用领域的拓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聚集以及社会创新环境的良性塑造。在一个开放宽松的创新环境下,遵循公平这一制度文化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实现程度,可以说制度文化路径是高新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

(三)行动文化路径

作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行动文化是“创新工作者及大众在相关价值观指引下和在制度约束下特定活动的文化行为”[7],它蕴含在高新技术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是创新者价值实现的最好体现。在社会文化演进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对社会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激励与文化规范的相互作用可能为制度设计提供可行的工具[8]。也即是说,行动文化的价值就是通过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推动创新体制的建构。行动文化路径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注重强调“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管理和开发以及R&D与外部的有效联结”[9]。为充分调动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营造行动文化氛围时,组织形成以“自由”为主流的价值观尤为必要。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引下,可以将鼓励科技创新的价值观念逐步内化为员工创新的能力,将外在的制度激励与约束转化为员工自觉行动的能力。建立一个自由的创新文化氛围,个人-企业-国家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其创新能力及水平,推动科技知识的转化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是高新技术创新者实践的最佳证明,遵循“自由”的行动文化价值观,注重高新技术创新中知识的流动、扩散和分享,通过共同行为规范的指引,有助于解决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增强集体创新能力。因而,行动文化路径为高新技术创新最终得以落实提供重要支撑。

概言之,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动文化构成高新科技创新的三个文化路径层次:观念文化是先导,制度文化是保证,行动文化是结果[9],三种文化呈现递进性并统一于高新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传递高新技术创新能力所需要的信息和能量。观念文化路径为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凝聚集体的力量,提供价值观念的指引;制度文化路径是高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制度保障;行动文化路径是具体的行为体现,是高新技术创新主体展现创新能力的行动体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高新技术创新显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举措,作为一种技术、知识、信息、人才密集度很高的新型经济发展形式,高新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研究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路径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是文化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并使得创新文化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高新技术创新的政策选择

为更好发挥文化的动力作用,充分利用文化路径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就高新技术创新政策而言,可做出如下一些选择。

(一)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在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与传播。从高新技术实际生产实践主体来看,要提高民众对高新技术的认识,增强民众的创新意识,借助新闻媒体、网络舆论等渠道宣传高新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的共识。鼓励企业通过融资、合并等方式加大创新投入,在行业之间、行业内部都推动创新竞争。同时政府应积极出台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合作的相关政策,并在创新的资金管理、组织协调、人员调配、技术的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规范,以便在高新技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构建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保证高新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运转,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技术成果。

(二)完善创新人才机制

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人才问题,人才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们的创造性思维[10]。高科技人才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创新的战略力量,他们往往能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捕捉到创新的灵感,根据社会需求引领社会的技术变革。因而应该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念,优先调整人才结构、开发人才资源、投入人才资金保证等,鼓励优秀人才在最大范围、最大领域的聚集,当然还应创建人才自由发挥的空间,把每位人才的个人潜力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应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计划,保证国内外的人才的吸收利用、鼓励人才的流动,使各类的人才能脱颖而出,以形成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致力于高新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

(三)设计有效的制度机制

进行制度创新是实现制度机制有效安排的关键。作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11],制度不仅规范高新技术创新主体的行为和方向,同时也需要根据创新实践不断更新。在创新制度机制设计方面,要逐步形成能够适应高新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与制度文化,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确保创新机制的可持续性。高新技术创新积极性的提高要求我们进行制度创新,在制度实施方面,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要求,落实各种涉及高新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制度框架,比如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健全高新技术创新的投资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技术创新的主体投身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整个的创新体系在制度机制的保障作用下有序、高效的运行。

(四)建立充分的激励机制保障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推动力,选择激励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人才的工资、增强他们在公司的参与感、满足他们在自己岗位上的成就感”[1]等方式,进行物质及精神激励。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部分征税,在政策激励层面,吸引高科技人才自主创业,从而能够保证高素质人才的充分涌现。当然,国家和地区还可以通过可以给予相应金额的经费支持鼓励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同时对那些在创新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员,应该采取奖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创新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保证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在更大空间的高效实施。

(五)构建价值观念体系,建立品牌文化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构价值观念体系,所以进行高新技术的创新时也必须建构合适的价值观念体系。有利于高新技术创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对创新主体的实践活动能发挥正确引领作用的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以人为本的理念、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维、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价值观念体系的改造与提升就有利于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高新技术领域还应建立优秀的品牌,强化对于品牌文化的认同,使其转化为创新工作者或企业的行动准则,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提高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和销售力。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创新的实现既来源于社会现实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又离不开对文化的路径考量。通过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路径研究,探索发挥文化在高新技术创新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良现状,积极创建有利于高新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建立协调有效的文化激励机制,进而确立高技术创新机构的组织规范和行动文化,是大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使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重要途径。当然,对于高新技术创新的文化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解释的层面,而应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与现有国家相关政策的契合,以能够真正为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提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维胜.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58-61.

[2]陈九龙.论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90-93.

[3]刘升福,刘国新.浅析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影响[J].科技与管理,2003(3):38-41.

[4]吕炜.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J].经济研究, 2002(2):48-56.

[5]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N].光明日报,2004 -03-16.

[6]漆玲.略论观念文化的作用和价值[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6.

[7]钱晓燕,张扬.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文化思量[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6-19.

[8][法]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第一卷)[M].陈志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9]林慧岳,郭素芳,易显飞.从文化维度破解技术创新难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1):15-21.

[10]高天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5(1):15-19.

[11][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225.

The Culture Path and Policy Selection of High-tech Innovation

GAO Jian-ming,HE Jing-hu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63,China)

Abstract:Compared to general technical innovation,high-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its unique features.Thes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at th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culture path of high-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cludes three aspects:the concept culture,system culture and action culture.Based o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optimizing the high-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choices and improving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can promote the further innovation of high-new technology.

Key words: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cultural paths;policy selection

作者简介:高建明(1957-)男,湖北黄冈人,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科技文化、科技与社会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1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2-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