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思想初探

2016-03-23 07:10朱春艳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辽宁110619
关键词:劳动创新

朱春艳,高 琴(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辽宁 110619)



习近平劳动思想初探

朱春艳,高 琴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辽宁 110619)

[摘要]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把劳动视为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价值论、创新劳动论、和谐劳动论、劳模精神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表现出习近平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提升基础上,对新的工业革命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体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等时代问题的新思考,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劳动;创新;劳模精神

项目(wt2013005);东北大学“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研究项目(00000047103117/002)

高 琴(1992-),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人的类本质特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劳动的社会作用,认为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劳动思想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提升基础上作出的,是对新的工业革命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体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等时代问题的新思考,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来源

首先,习近平劳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崇尚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它以自然为对象,以技术为中介,通过生产与再生产形成人类全部的历史,是人真正的发生与创造的体现。延续这一思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指出,劳动是“知道的做”,劳动不仅是人的经济生产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历史存在方式。“生产和再生产所指的本质不仅仅是‘物质的此在’在经济的做之中的发生,而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此在发生—创造的方式。”[2]劳动也表征着私有财产的主体性质。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这一阶段,劳动外化为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的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3]习近平的劳动思想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批判路径不同的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新发展、新路径。

其次,习近平的劳动观植根于中国历史中的传统劳动思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劳动,反对好逸恶劳。从炼石补天的女娲、衔石填海的精卫、搬土移山的愚公,这些代代相传的故事,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劳动思想中以辛勤劳动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从一般理解来看,劳动被看作一种谋生手段,一种体力劳动,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言就能直接概括中国古代自上而下的传统文化下的劳动观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只有少数思想家对劳动的超越性意义做出过阐释。墨子提过“以力抗命”的劳动观,强调了劳动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思想。庄子也表述过自由劳动的思想,“庖丁解牛”体现了“技进于道”的劳动的自由涵义,通过对特殊技术的追求,劳作成为艺术创造。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对劳动的理解,大都强调劳动的艰难、辛苦的一面,而少有西方劳动概念中包含的与人之自由、潜能、幸福、审美等相关的内容。

最后,习近平劳动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劳动思想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劳动的伟大作用,始终贯穿着劳动光荣的治国理念。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根据时情事情,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开展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军民生活问题,更锻炼了队伍,凝聚力人心,为取得全国胜利准备了条件。在1950年代,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紧紧握着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手说道:“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历任领导一直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重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邓小平强调要以劳动者为本,提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要走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江泽民重视人才培养,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构想;胡锦涛提出不仅要“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4],还强调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习近平面向新时期新特征新问题,对以往的劳动思想进行综合创新,形成了这一时代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劳动思想。

二、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价值论

习近平劳动思想表达了新时代下我国整体的劳动价值取向。习近平多次指出,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的全部历史,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更是幸福的源泉,在当今中国,劳动主体是全体工人阶级,创造劳动价值必须依靠工人阶级主体的力量。在2012年11月15日会见中外记者时他就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考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时隔不久在2013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他又明确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而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5]2015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规模空前,习近平在讲话中再一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强调要“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导向,让一切劳动与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5]

劳动是人对包括人这一有机体在内的自然进行的改造,用以满足自己的生存、繁衍、发展的需求,而技术是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利用、改造生产资料的直接方式。从历史来看,进入大工业时代,工人的技能被机器机械化生产取代,劳动者的劳动地位开始降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将人看作具有交换价值的劳动力,人的处境越发困难。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分工扩大化使得广大劳动者越来越远离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程度一般不由劳动者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少数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及政府主导的。这样,在西方就产生了究竟是“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科技创造价值”的争论,有人公开质疑劳动价值论的合法性。

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机器、机械、工具等物化形式并不直接产生价值,它们是价值生产的载体,而人是产生价值的劳动的主体。“科学技术要发挥作用,要有人的运用,离开人的运用它是死的,更不会创造价值。”[6]技术劳动作为人对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活劳动,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科学技术在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会使劳动者丧失劳动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一结果便是人依附于技术而存在。应当认识到,技术在劳动中的应用有两种表现性质:一是属人的,二是异化的。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帮助人类有效地获取、利用生产生活资料,但技术本身只能作为一种“有效”,而不是“更好”的手段。因为“有效”只包含量化因素,而“好”则包含了价值因素。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并不是天然具有的,如何应用技术的选择权始终在人类。因此,要改进单一、机械、非创造性的劳动方式,就要进行创新劳动,未来与普通劳动者相关的技术劳动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发挥主体创造性的技术劳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明确表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5]

(二)创新劳动论

纵观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已成为热点问题,技术、管理、知识等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劳动的创新性、创造性,提倡“首创精神”,呼吁劳动中的创新意识,这也呼应了现代劳动发展的新形式——创新劳动。

创新劳动不同于常规劳动,创新劳动创造的新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外的“人的价值创造率”的提高,劳动创新的突出意义在于生产出商品生产的新条件、新方式,并且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某项技术创新的劳动能够创造的总体价值,等于它通过发明、改进、推广和应用等一系列劳动向全社会生产系统渗透,从而带来的社会生产条件变迁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的历史积累。”[7]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都属于创造性劳动。其中,技术创新是劳动实践的高级形式,“技术创新通过发明新技术、形成新工艺、引起技术革命,使生产力成为了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8]

人是借助技术进行劳动的,但是仅将技术理解为一种物质生产的手段,并不能真正理解技术对于劳动创新的意义。以技术过程论的视角来看,技术是同劳动一样,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技术活动过程的最终着眼点是技术创新。有学者提出创新劳动的三种形式,即原创性劳动,改进性劳动,推广应用型劳动[7],那么可以将创新劳动的三种形式看成技术的发明,技术发明的改进、完善、发展,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的过程。因此,创新劳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创新劳动—新技术—价值增长(物的价值增长)—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新的生产条件(人的价值增长)—创新劳动的过程。如今强调的科技创新,并不是说技术本身成为创造价值的关键来源,能够创造价值的始终只有人的活劳动,只有人作为主体,主动利用、应用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在其劳动中,才能够创造出价值。

同时,劳动创新要立足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石是劳动,要坚定目标,排除万难。同时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9]这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更显关键。并且,创新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创新劳动中的包容性创新保证了创新劳动的可持续性,即将以往受社会排斥的低收入群体纳入到创新活动中,同时整合创新参与主体的各项资源与能力,从而使低收入群体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分享创新成果[10]。

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定位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新时代劳动的新要求,从劳动主体层面强化劳动创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激发创业激情、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顺应国家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对劳动者的新需求。“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5]

(三)和谐劳动论

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和建设要依靠人民,最终也是为了人民,广大人民群众要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拖欠农民工工资、不兑现用工合同等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

劳动和谐的对立面是劳动异化,实现劳动和谐就是要消除劳动异化。劳动异化的本质是客体对主体的统治,“劳动创造了财富、文化,劳动中形成了社会交往方式与制度等,这些劳动的创造物转过来成了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11]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就了工业,而工业反过来又巩固了财富的合法性,财富彰显为抽象资本、物化机器,外在于人自身存在的“私有财产”被社会中的少数人所掌握用以控制整个社会。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既确证了人的劳动本质,同时又将人物化为抽象劳动力,造成了大工业时代工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社会,异化以更加隐形的方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内部。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对工人的剥削,缓和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对立,而此时技术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控制方式[12]。技术的逻辑支配着人的生产、生活,加之更加细化的分工,技术与劳动的进一步分离,现代劳动者也面临着被机器、技术边缘化的危险。马克思提到的“去技术化”,即“通过物化生产技术革新,引入半自动或者自动化机器以减少生产劳动对技术工人的依赖”[12],就揭示了技术与劳动的分离。

面对劳资对立的冲突,保障劳动者权益是解决矛盾、实现劳动和谐的基础。习近平多次就社会呈现出的劳动紧张关系做出批示,提出要解决劳资矛盾,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5]指出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把蕴藏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无穷创造活力焕发出来,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各项事业上来。”[5]2015年4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建构和谐性劳动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意见》充分肯定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指出“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明确了在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凝聚广大职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明确了要通过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等途径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

(四)劳模精神论

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模范的肯定和对劳动精神的崇尚使得劳模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5]其中,“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是对中华传统劳动观中的继承,“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立足于国际视野,注入了时代精神,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强调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劳动及劳动者的坚守。

劳动精神是一种财富,“苦干加实干”是劳动的基本元素,“创造伟大”是劳动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含义[13]。劳动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精神的形成和整个构建来看,因其与人的生产实践乃至社会文明进程的紧密联系,既彰显着中国精神的民族性,又彰显着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成为中国精神发挥其作用的基石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要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劳动在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实干,更要兼顾坚定的目标与创新的意识,“实干首先就是要脚踏实地劳动”。

面对市场经济的文化同化、精神冲击,以劳动精神为核心的劳模文化的重要作用将会越发地凸现出来。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延伸至文化之中,将进一步加剧劳动者的受压迫处境,而劳动主体意识的丧失会直接影响现代劳动观的构建,进而减弱劳动创造力。劳动文化或许会成为打破这种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打工青年艺术团”就是劳动者在自我发展中对劳动文化和劳动地位的重塑[14]。

三、习近平劳动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习近平劳动思想与社会公平息息相关,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的内涵。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工业自动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因此,劳动者对技术运用关乎着人的生存和尊严,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现代技术社会,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境遇更显重要[15]。习近平劳动观对于改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和谐的目标正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劳动主体的生存境遇的关切,是对未来技术劳动发展的整体规划。人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科技进步需要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和推动,这意味着劳动创新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掌握高精技术、前沿知识的人才,也包括一线工人、一般群众,创新是全员的创新。在劳动中,在技术活动中,人应体现其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而不至于将自身的劳动变成技术、机器的附属品。

第二,技术时代,劳动技术渗透于社会关系中,其对工业化生产劳动过程的重构最终会对社会制度以及权力关系进行改组[12]。面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现实需求,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中,劳动形态的升级转变是必需的,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职工队伍,才是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保障[13]。技术的发展是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是人的自由、解放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内在动力与必然方向,关键在于如何应用技术,体现人的价值,对技术异化、劳动者生存困境等问题的反思,并不意味着回到前技术时代,回到浪漫主义者幻象的朴素生活,而是要全面理解劳动的深刻内涵,认识到对劳动精神的崇尚对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启示。

第三,习近平劳动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中国梦具有理论先导作用。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也标志着广大中国劳动者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即对劳动者劳动能力、个体需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要求的满足。在由传统劳动向体面劳动转变的过程中,既保证生产力的稳步提升,又促使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劳动模范塑造的劳模文化、劳模精神,充分彰显了劳动的价值维度作用。“劳动是美的,劳动模范是美的,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是美的”[16],劳模精神不仅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劳动光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模精神更体现了一种以劳动、奉献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对抗着市场经济下资本逻辑作为价值标准带来的负面冲击,引导人们在劳动中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实现幸福。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2][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上海:三联书店,1989:223.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3.

[4]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1470652.html,2010 -04-27.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 -29(02).

[6]王克忠.论科学劳动和经营劳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9-86.

[7]鲁品越.“创新劳动”价值与社会生产历史进程—两层次劳动价值创造论[J].哲学研究,2009(7):9.

[8]庞正元.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J].哲学研究,2009(7):22.

[9]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5/0720/c1001-27327475.html,2015-07-20.

[10]白惠仁.创新应驱动何种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5 (9):1281-1288.

[11]冯契.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29.

[12]王星.技术的政治经济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思考[J].社会,2011(1):209.

[13]董峻,何雨欣,于佳欣,等.崇尚劳动,让劳动者更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传递出哪些新信息[J].当代劳模,2015(5):44-46.

[14]温铁军.重建劳动文化重塑劳动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32-33.

[15]宫敬才.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7-115.

[16]施建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美学问题的重要论述[J].美与时代(下),2015(3):14-19.

Probing into Xi Jinping's Labor Thoughts

ZHU Chun-yan,GAO Qin
(College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Liaoning,Shenyang 110619,China)

Abstract:Inheriting the basic idea of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and drawing from the labor view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Xi Jinping views labor as the most basic practice of human and the fundamental force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Xi Jinping's laboring thoughts includes the theories of labor value,harmonious labor,labor innovation,and model workers'spirit,showing that with increasing integrated national power over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it's his new thought on labor's subjectivity,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value creation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Xi's labor thought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social fairness,realizing economic demand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labor;innovation;spirit of model workers

作者简介:朱春艳(1969-),女,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B052);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4BZX008);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3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2.008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2-0047-06

猜你喜欢
劳动创新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