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型研究生新生如何更好更快地代入新角色

2016-03-23 20:58母得志
关键词:科研型硕士新生

邹 蓉 屈 艺 母得志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育与妇儿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研究生教育

科研型研究生新生如何更好更快地代入新角色

邹 蓉 屈 艺 母得志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育与妇儿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本科化”趋势愈演愈烈,科研型研究生新生的科研能力现状令人担忧。在现行培养方案切实有效的前提下,缩短其科研“新手期”、使其尽快“入门”,不失为一种使科研型研究生在有限的培养过程中获得更多成长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研究生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帮助科研型研究生新生更好、更快地代入新角色,熟悉并进入科研新课堂。

科研型研究生新生;培养;自我提升;快速入门

教研[2014]2号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后,科研型硕士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更为明确。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着重理论和研究的培养方案中,其科研思维、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为重中之重。但由于医学院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忽视、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各专业招生冷热失衡及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笔试、轻动手能力等原因[1],科研型新生的科研能力现状令人担忧。值得欣慰的是,有调查表明,尽管研一新生的科研素质欠缺、能力较差,甚至有着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倾向[2],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其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对自身能力的不满意率也逐渐降低[3]。这说明现行的培养方案是切实有效的。但研究生培养毕竟有其时限性,该如何缩短科研型新生的“新手”期,使其迅速适应新角色新身份,更好更快的完成研究生培养的入门阶段也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尽快的融入科研的新课堂,就要清楚自己目前的“短板”是什么。研究生的科研课题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和支持。有研究者曾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科研状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研究表明,研究生在科研中面临较多的问题依次为: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法、联系进入实验室、实验后期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其他问题[4]。本文将以上述研究为背景,结合四川大学儿科学教研室的具体实际情况,对科研型研究生新生在科研快速入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科研型研究生新生科研能力现状

1.文献检索技巧缺乏,阅读质量低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研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保质保量的输入,才可能有优质的输出。在医学教育和信息化技术均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献查阅越来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互联网的发展、专业电子期刊林立、医学知识更新的加速,这些对科研型研究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文献的检索及筛选可谓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技术活”。曾有人粗略估计,在整个科研工作中,文献收集一般会占据1/3左右的时间。但是,若能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则可大大缩短这部分时间。

在高效准确的获取文献后,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献,也是现今研究生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作为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医学生需要及时收集专业文献、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学习并掌握现今的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并促进自身发展[6]。对科研型新生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对科研型新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文献阅读不仅仅是对内容字面上的理解,更是对其主题和体裁的了解,研究生应做到在阅读中主动提炼有核心价值的东西,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2,6]。这种批判性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是现在许多科研型新生都缺乏的重要能力之一。

2.统计学基础薄弱,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差

作为科研型硕士培养阶段的必修课程,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实用且重要的工具学科。它能使我们通过科学的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现象进行概括和分析,进而揭示现象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指导医疗卫生实践[7]。在现今的医学发展趋势下,熟练掌握并合理应用医学统计学以服务于科研,是对所有类型临床专业研究生乃至临床医生的要求。有调查显示,尽管学生在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系统学习了医学统计学课程,但基本统计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基本不能运用,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原理掌握较差,以及科研设计类和数据处理与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8,9]普遍存在于科研型硕士、专业型硕士乃至临床医生群体中。这种基本能力的不足使得科研型新生在阅读、理解相关文献过程中遭遇读之不懂的窘境,从而严重影响其成长速度。这更会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能够正确的收集、处理、分析相关数据以得到科学的结论成为一种奢望。

3.实验基础知识缺乏,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对科研型新生而言,实验室是一片近乎陌生的天地。诚然,在本科教育阶段,各医学院校都会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实验步骤,对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并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在进行动物实验时,许多学生对实验动物及其福利缺乏常识性的了解,如动物实验的原理、动物实验的结果为何可以外推至人类、某种类型的实验为何要选用特定类型的动物以及什么是动物福利等等。同时,由于本科生扩招等原因,现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学生操作机会少,且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也难以指导到所有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实验技能掌握不扎实,这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0],更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另一方面,对科研型硕士而言,为完成科研课题,其研究生阶段所需要熟悉、掌握及使用的实验技术、方法等都远多于本科生。而科研型新生,由于其自身能力及现阶段所掌握的基本实验技术的差异,在完成了前期基础理论课学习进入实验室后,多会产生不适和茫然,导致科研课题迟迟不能选定,且缺乏科研思维和其他相关知识等[11]。由此可见,在正式进入实验室前,引导科研型新生熟悉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流程及基本操作技能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要性。

4.论文写作能力较差

常说“我以我手写我心”,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借助语言文字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写作,对科研型硕士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一方面,作为毕业考核的一种方式,科研型硕士开题前的文献综述、毕业前的论文撰写等,都需要优秀的论文写作能力作为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论文“走出国门”也是必然趋势,从国内核心期刊收录即可到要求发表MEDLINE、SCI等收录的英文论文,更是对科研型硕士的论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科研型新生论文写作能力的现状却让人担忧。首先,在完成学业方面,研究生的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普遍质量不高。作为毕业论文中的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质量与毕业论文的优劣息息相关。现阶段研究生所撰写的综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题目偏大、内容宽泛,只综不述、缺乏新意,转抄过多、逻辑混乱等,都可能会对其毕业论文中科学假设的提出及课题数据的分析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导致论文质量下降[12,13]。其次,在论文发表方面,国内某学报编辑曾表示,其所收到的来稿多量却难质优,很多投稿的医学生对基本的论文写作方法、写作规范缺乏了解,文字表达能力也差强人意,导致退稿率高,修回成功率低[14]。也有调查表明,我国SCI论文拒稿率高达70%以上,除论文无新意、分析不到位、实验不完善、数据统计处理不当等学术性原因外,语言不过关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也是投稿遭拒的原因之一[15-17]。这些由于本科阶段缺乏写作能力的培训和练习所导致的论文写作水平普遍低下,是科研型新生成长路上的又一道拦路猛虎。

二、解决对策

1.坚定思想转变观念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信念也是最好的动力。竞争愈发激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比之高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后,专业型硕士一时风头无两,而曾经红极一时的科研型硕士培养则是遭遇了冷风过境。在这种形势下,由于考试失利又迫于升学压力而选择调剂为科研型硕士的学生在新生中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例。对这部分科研型新生而言,摆正心态成为了当务之急。学生应认识到科研工作在医学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体会到自己致力于的科研活动会为人类带来治愈疾病的新希望。只有坚定为医疗事业服务、奉献的思想及信念,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未来科研工作中。科研之路并非坦途,若行者心不在焉,又何谈快速入门、渐入佳境?

另外,科研型新生也应转变固有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交流平台,各高校都可谓用心良苦。以四川大学为例,四川大学每年用于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使用权续费方面的资金就不下1700万元。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时刻不忘主动学习、汲取知识的人,才能从中获益,并以此为科研道路添砖加瓦。

2.合理利用课堂资源

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易获取的学习资源。四川大学研究生部规定学生需要学习指定学分的专业必修课及相关选修课,并要求其在入学后一月内,与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讨论商定其培养计划,选定与其研究方向相关或对其课题研究有帮助的科目填入培养计划并进行学习。这一举措的重点,使选课不再是单纯无谓的“凑学分”,而成为了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对自身科研能力培养有帮助的、能够减少科研型新生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的理智选择。如列为必选课程的《医学统计学》,必修课程中的《医学分子生物学》、《组织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术》、《现代组织病理技术》,选修课程中的《医学文献检索》、《实验动物学基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概述》等等。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及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自身科研能力进行“查缺补漏”。同时,这些课程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授课教师均为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除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多会向学生提供邮箱、办公室电话等联系方式,以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寻求帮助。以上种种,均能使科研型新生在实验理论和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有所减少。

3.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除日常教学外,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也是让科研型新生尽快进入研究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拓展研究生自身视野,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19,20]。

(1)学院平台

四川大学规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学院及以上级别组织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讨会不少于15次,并填写学术交流活动记录表及汇总表。此类学术活动主题多样,主讲者专业能力强,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并丰富知识储备,为随后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2)学科教研室

四川大学各学科教研室同样为研究生们创建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做出了不懈努力。以儿科教研室为例,教研室不仅会每周组织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活动内容如疑难病例讨论、中青年医师读书报告、儿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等等,更会为学生提供参加儿科相关年会、学术会议等机会,使学生能够熟悉儿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从中得到启发。

4.充分利用团队优势

团结的力量在于“1+1>2”。充分利用团队优势,无疑是科研型新生最好最实用的“敲门砖”。为了更好的利用这块敲门砖,科研型新生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以笔者所在实验室为例,每两周一次的实验室会议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学术交流制度,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高质量文献的读书报告及自己的实验进展或面临的问题,导师及其他研究生再进行提问或讨论。这样不仅能深化主讲人对自己课题的认识,也有利于其他成员在周会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环节得到科研思维的锻炼,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19,21,22]。同理,实验室内部也可定期举行期刊摘要阅读报告,从而更好的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及研究热点。

其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一个完整的科研团队,不止应包括导师和(或)其助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1],更应该包括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在科研的入门阶段,由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由博士研究生或高年级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扶,无疑是缩短“入门时间”的最佳催化剂。在遇到问题时,除向导师寻求建议外,积极与同学讨论、及时向师兄师姐或实验室技术人员寻求帮助等,也都不失为一个优质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此外,注重宿舍文化及其积极影响。科研型新生多为单身青年,宿舍就是其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第二个家。宿舍成员可能来自不同专业,或研究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有着相同或不同的导师,大家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将大量的科研信息、学术前沿动态信息带入寝室,使得寝室成为信息汇集交流的中心,这种信息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能在彼此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使科研型新生对科研工作产生更快速、广泛的了解。同时,不同的专业背景也便于彼此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交叉整合、取长补短,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良好的寝室氛围下所形成的良性竞争意识,也能够在科研型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起到鞭策的作用[21,22],有利于其迅速成长。

三、结语

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上种种,只有当付诸实践时,方能真正发挥效用。入学之初,科研型研究生新生应慎重对待自己的每一门课程,细心完成每一次作业、认真写作每一篇论文,坚定自身信念,转变学习观念,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充实自我,才能更好、更快地渡过研究生培养的入门阶段,从而进入宏伟的科研新课堂中去。

[1] 肖丹丹,等,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9): 887-889.

[2] 唐艳萍,等.开展医学专业研究生文献阅读汇报的实践经验[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2): 295-297.

[3] 陈琪,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1): 12-13.

[4] 陈念,等.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研究生科研基本情况调查[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14(5): 527-529.

[5] 张鹏,等.提高医学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J].中国病案,2013,14(9):74-76.

[6] 欧云生,等.图式理论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11(8): 816-818.

[7] 李霞,等.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医学统计学第二课堂带教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29-332.

[8] 漆光紫,等.不同类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和需求情况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 10(12):1459-1463.

[9] 唐娟,等.临床医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及教育需求现状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4): 622-623.

[10] 陈洪菊,等.实验室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8): 189-191.

[11] 黄柏胜,等.医学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 9(3): 73,79.

[12] 邵雪梅,等.从“立项依据不足”反思研究生文献综述写作训练的欠缺[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12): 925-927.

[13] 赵艳,等.重视综述写作培训在医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 北京医学, 2012, 34(6): 501-502.

[14] 高冰,等.医学写作教学是提高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27(1): 105-107.

[15] 徐筠,等.国际期刊方法类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5): 950-953.

[16] 刘明鹤,等.医学研究生英文SCI论文写作常见的语言问题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12): 128-129.

[17] 孔琪,等.SCI论文的写作及常见退稿原因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8(11): 70-76.

[18] 赵凤艳,等.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2): 22-23.

[19] 刘华.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7(6): 59.

[20] 屈晓宇,等.在研究生团队中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3): 10,18.

[21] 陈洪菊,等.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培中的作用、问题及改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1): 15-17.

[22] 周华军,等.研究生寝室文化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 2006, 19(10): 51-52,56.

How to Fit in with the New Roles Efficiently for Study-Oriented Master Students in Their First Semester

Zou Rong, Qu Yi, Mu Dezhi
(West China Second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With the tendency towards undergraduate level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oncerns had been raised about the scientif i c research capacity of the study-oriented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current training programs are effective, helping the new students carry out the research work successfully should be a viable solution worth expecting.Here we analyse the problems the postgraduates face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ese can help them to adapt to the new circumstance as soon as possible.

New students of study-oriented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Self-development; Adaption

2016-01-13)

邹蓉(1991-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母得志。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科新生儿专业)建设项目“科研型研究生新生如何更好更快地代入新角色”(NO.1311200003303)。

猜你喜欢
科研型硕士新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重获新生 庇佑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谈如何做一个科研型的数学教师
新生娃萌萌哒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科研型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