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引领高校科研健康发展

2016-03-23 12:33姜红李艳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科学发展协调

姜红++李艳杰

摘 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将是“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重要思路。所以,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要以“五大理念”为指导,努力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科学发展;科研工作;创新;协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协调是发展的节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共享是发展的目标[1]。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于高等教育在整个“十三五” 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厚植学科优势,保持科研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大学要根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学科特色、专业类型、服务对象以及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对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规划。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健全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内涵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近几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国家级科研立项上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连续4年刷新了学校的历史纪录。2015年,学校共获批45项国家级项目,71项省部级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质量与科研经费资助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其中,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上更是亮点纷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立项数排全国第十二名,在全国财经大学中排名第二,北京市属高校第一;获批的项目学科覆盖面广,传统优势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立项数量继续稳步增长,新兴学科、小学科领域迅速崛起;获批的青年项目比重大幅增加,占总体立项数的42%,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力量势头强劲。与此同时,学校的科研成果质量大幅提升,高水平国际成果实现新突破,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绩十分突出。2015年,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24篇,权威论文85篇,核心论文240余篇,9项研究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015年,学校赵秀池教授的著作《北京中心城人口疏解与新城发展机制研究》获得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师文魁、祝尔娟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荣获全国第六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京津冀蓝皮书(2015)》作为公开出版发行的第四部京津冀蓝皮书,已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充分反映了业内专家及社会各界对此项成果的普遍认可。这些数据和特点体现了学校科研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各院系的积极组织、学校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科学研究的发展,坚持早发动、广动员,多次召开全校申报动员会,并请相关专家解读申报经验,鼓励科研人员深挖潜力、苦练内功。学校十分注重对人才队伍的打造,先后遴选了一大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了大量海归人才。据统计,学校后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海归人才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占比由2014年的38.6%上升到2015年的41.2%。为了进一步保持学校科研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按照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所确立的目标统筹规划,既要把握国家和北京市科研发展的重大需求,也要准确把握学科与科研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准确地掌握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及其科研方向、科研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等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使学校的学科资源发挥最大的创新效益和社会效益。

明确战略目标,坚持正确的科研导向

大学的愿景,即大学未来的发展目标,而学校发展战略是大学实现目标的整体路径设计。大学的科研管理要正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更新换代等带来的科研发展良机,主动进行环境扫描和自身优劣势分析,增强科研战略管理的意识。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确立了“顶天立地,研以致用”的科研发展思路,在“十三五”时期,学校要努力提高科研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以及为党和国家服务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就是“顶天”,学校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高层次、国际化的科研成果,创建高水平的平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不断提高首经贸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就是“立地”,培养一批国家级、市级专家,要坚持立足实际,抓实调研之风,到基层、到实际部门中去,探索、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当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就是“研以致用”,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强调为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打造首经贸智库,特别是国家的高端智库、各部委和北京市的专业化智库,使专家和各类科研成果能够进入到各级政府的决策参考体系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以“五大理念”为指导,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1.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构建科研创新体系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高校作为创新的主体之一,不仅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要持续不断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战略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高校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创新要落到实处,就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学校选择的这个发力点就是全面深化学校的综合改革。伴随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学校要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科研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激发学术创造力,着力推进重大应用研究创新,更好地发挥服务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科研方面,要以管理改革推进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学校在科研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特区,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学校内部及外部体制机制的壁垒,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整合学校各学科资源,建设好一批跨学科的研究院和柔性科研机构、科研平台,促进学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抓住教育部 “2011计划”和智库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大投入、重点建设,推动学校跨学科研究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掘和推进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开放合作体系建设下的协同创新,把学校部分科研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影响和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

2.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促进科研全方位发展

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科研要想获得全方位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学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形成最终合力。一般说来,大学的内部资源主要包含师资力量、学科整体水平、优势学科、教学设施与设备、科研设施与设备、财政投入、校园环境、学校声誉、历史传统、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等要素;外部资源包含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在地区的经济、科技、政治地位,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策制度,校友队伍,战略联盟,科技与教育中介组织,合作企业,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其他外部利益相关群体(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 和其他大学等要素。[2]从资源要素的角度来说,科研协调发展就是要使那些与科研有关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大学要构建竞争优势, 除了要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外, 更应寻求外部资源, 利用外部优势。从职能模块的角度来说,还要促进科研与教学、学科、队伍建设以及管理的协调发展,正确把握科研与其他职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联系的关系。

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科研的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高校积聚关键资源、培育核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的发展最终指向学校的发展、人的发展。 科研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包含物力、财力、人员、组织结构、技术、过程和关系,以及其他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这是形成科研核心竞争优势的必备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科研要协调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关系,加大科研经费统筹管理力度,提升综合效益。积极拓展科研硬件条件建设渠道,做好统筹规划,集中财力物力资源,成系统、成体系地开展科研硬件环境建设。大学要把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提高科研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注重科研领军人物和青年人才培养,打造优秀科研团队。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三个关键环节,加速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学术团队的壮大,努力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能适应高质量教学和科研发展要求的学术队伍。

4.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促进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加强开放的力度、推进开放的深度、扩大开放的广度。在这种大背景下,科研要加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 挖掘和吸引外部资源为我所用, 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 以服务求发展, 以贡献促共建。大学的科研应不断探索“走出去”战略,积极汲取世界一流大学和同类院校科研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的理念,参照科研国际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制定符合学校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的国际化进程和规划。学校鼓励教师更多地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不断凝练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论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更多地承担学术期刊的编审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科研的深度合作,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5.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大学知识共享机制的建设

共享发展就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促进整体合作、全面发展。大学以共享理念为指导,要做好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相互协调,促使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形成人人参与,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局面。大学的科研人员应当在促进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伴随着大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大学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重视知识共享机制的建设。知识共享机制,一方面,是促进个人知识向团队知识的转化,因此有助于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促进团队知识向外界的技术转化,即成果转化,这一过程是高校科研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最佳途径。通过知识共享机制加强产学研的密切联系,使高校科研成果实现应有的价值。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高校教师组织认同的结构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12YJC880032)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林坚. 五中全会:“五大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EB/OL].[2015-10-30]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10/30/c_1116986834.html.

[2]王连森.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研究[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3]伍醒.创业型大学的科研特征及其改革意义分析——兼论我国高校科研发展模式转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14):152-155.

[4]宋鸿雁.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1):24-27.

[5]王志强等.“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5(11):3-15.

[6]王连森等. 大学竞争优势层次体系及其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6(1):66-70.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科学发展协调
做专业发展型班主任,不做“保姆”和“通讯员”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