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务”成长记

2016-03-24 10:45侯伟旗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表演区西西上台

侯伟旗

在表演游戏中,总有孩子不愿上台表演。而我们往往觉得只有上台表演了,孩子才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才能得到发展。真的是这样吗?

镜头一:只干杂事的西西

表演区里,孩子们都在忙着表演《小熊请客》,西西却忙于递话筒、搬道具、在小演员们忘词时给予提醒等,对干杂事兴趣盎然。我常常提示西西“请你也去演一演”,或鼓励西西“相信你一定会表演得很棒的”,但收效甚微。

思考:“管”与“不管”的纠结

见提醒、鼓励无效,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我是“管”还是“不管”?也许我应该先分析一下孩子的个性特点?也许我应该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换种方式处理问题?作为“幕后工作者”的西西,她在帮助他人、整理道具时一脸认真的神情、快乐的笑容告诉我她是满足而快乐的,她正在学习、成长。

镜头二:做剧务乐在其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表演区提供了各种布匹、管棒、KT板、木板、纸箱、纸盒、海洋球等材料。有一次小演员想唱歌,可是没有话筒,没想到西西在材料区搜寻一番之后,拿出一个纸杯,在上面放上一个海洋球,一个话筒就做成了!接着,西西陆续用陶泥做了装食物的小碗,用海绵纸做了小鱼、虫子,用水管玩具做了扫把……在这个过程中,西西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增进了与同伴的交往,获得了同伴的认同。

一天,我看到电视上有一个公益广告,讲的是一名干“杂事”的剧务想成为一名主持人的故事,这使我联想到西西在表演区里所做的“杂事”不正是“剧务”的工作吗?第二天,我对西西说:“西西,你干的事就是剧务干的事啊。”与此同时,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了一张剧务工作表贴在表演区。西西看后兴奋地说:“耶!我就是剧务!我就是剧务!”为了做好剧务工作,西西更加认真了,她还经常在旁边观看同伴表演。于是,我顺势引导西西指出演员们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西西去演一演,给小演员们做个示范。就这样西西自然而然地愿意表演了。

周末,西西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她发现电影院有各种海报,第二天来园时她告诉我说也想为班级的表演区制作一张海报。制作海报源于西西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源于西西身为剧务的责任感,这是西西自发的愿望。我马上给予西西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并在手机上搜索了最近热映的《冰雪奇缘》和《超能陆战队》等动画电影的海报,引导西西观察海报上的主要内容。最后,西西画画,我帮忙写上剧目名称,海报很快完成了。

思考:“管”与“不管”的释然

制作话筒、小碗、小鱼、小虫、宣传海报,西西继续兴趣盎然地干着“杂事”,我也不再刻意提醒、鼓励她去上台表演,而是顺应她的兴趣,提供各种材料,支持她的制作,使她获得成功的体验。剧务工作的价值,使西西获得了同伴的认同,进一步激发了西西的游戏兴趣。我则捕捉时机,引导西西指出演员们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她做示范,使西西自然而然地愿意上台表演。终于,我释然了。幼儿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给予幼儿自我学习的机会。因为这种自我学习过程的意义远远比一次上台表演的意义大。

镜头三:“小剧务”成了主角

西西成了很好的剧务,负责演员的催场、道具的准备、台词的提醒等工作,成了表演区不可或缺的工作人员。有一次,我发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那个正在台上一蹦一跳的不就是西西嘛!她正穿着小狗的衣服高兴地和其他小演员们合作表演。

思考:“管”与“不管”的尺度

看到这一幕我感到欣喜。作为教师,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按照我们认可的游戏方向发展,不愿意表演的孩子往往被我们认为是不善于游戏的孩子,却不理解孩子们有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事实上,西西在做“杂事”的过程中熟悉着整个表演区的环境,为同伴制作道具,获得了同伴的认可,还发展着责任感与任务意识。在观看小演员表演的过程中,她在不经意间习得了表演经验。所以,当一个契机出现时,西西自然而然地上台表演了,成了“主角”。

感悟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心中就会出现“管”还是“不管”的矛盾。把握“管”与“不管”的尺度,其实就是要在尊重幼儿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游戏的进程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必要的支持,守望成长,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表演区西西上台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上台说汉服
种子西西的烦恼
班长上台(节选)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表演区的创设与指导
愚蠢的代价
误会了怎么办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