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6-03-24 10:45邓红梅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性格内向格格合群

邓红梅

关于介不介入的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假设一:如果格格由于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等原因,长期以来很少有同伴愿意与之合作游戏,那么教师的确应适当介入。一则因为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若孩子长期不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的确会给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二则对于少数不受同伴待见、备受冷落的孩子,的确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和引导,以帮助他们重拾自信。

假设二:如果格格是由于性格向来强势、霸道而遭受其他孩子排挤,教师不妨“视而不见”,让他体验一下“被拒绝”的滋味,并借此引导其学习换位思考,从而帮助其树立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意识。

假设三:如果格格是个合群的孩子,基于游戏的主体是孩子本身,教师不要凭主观判断随意介入,不妨顺势而为,在孩子真正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教师是否需要介入的讨论没有孰对孰错之分,教师是否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游戏中的具体表现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做到“无论介入与否,始终关注着孩子”,就一定可以给予孩子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猜你喜欢
性格内向格格合群
《week#8》
坚持做自己就是不合群?
莫在“合群”中寻找存在感
不合群
浅析如何给性格内向学生上好一对一汉语课
“能麻烦你一下吗”“不能”
提高性格内向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探究
从“三个关注”入手引导性格内向的幼儿
漫画
我家的“砖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