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专利战略的特点及对策

2016-03-25 06:45简南红
中国科技论坛 2016年3期

简南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专利战略的特点及对策

简南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世界航空强国不断加大在华专利战略实施的力度,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大飞机专项实施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本文以全球十大高度垄断的航空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华所申请的专利信息以及相关技术、经济、市场信息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了国外航空企业在华的专利布局,揭示了国外航空企业对华专利战略的特点,探讨了促进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专利信息;专利战略;航空企业

1引言

据美国《防务新闻》2012年销售数据统计,全球十大航空与军工企业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球百强航空与军工企业总销售额的30%,防务收入则占到了全球百强航空与军工企业防务总收入的50%以上[1],航空工业在这些企业内高度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航空科技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工业正由购买、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世界航空强国也将对华的竞争策略由“技术封锁”逐渐向“专利公开”转移,纷纷在华积极实施专利战略,特别是在中国启动大飞机重大专项以来,在中国专利布局的力度逐年增大,布局的技术范围逐年加宽。

中国航空工业要在这种进入门槛极高且已形成一定格局的行业中占领一席之地并非易事,它不仅受到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也将会面临航空强国的技术封锁与专利陷阱。全面、系统地把握世界航空强国的专利战略,是打破专利壁垒,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与管理水平,实现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2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专利布局分析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09—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航天与防务分行业上榜的十家国外企业,以及这十家企业中竞争力较强、研发水平较高且主营业务为航空航天的子公司为研究对象[2](实际企业数为18家)。这些企业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研发水平最高的航空航天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通过对Espacenet专利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以及国家专利信息中心专利数据库的检索,获取了以上企业1985—2013年7月在华所申请的5365件专利信息,其中发明专利5275件。各企业的销售数据来自于美国《防务新闻》以及各公司网站。

2.2布局的力度分析

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专利布局情况如图1所示。我们按布局力度较强、一般、较弱三个级别划分以上企业。第一级,布局力度较强的企业是霍尼韦尔国际等四家企业,各企业布局量均在500件以上;第二级,布局力度一般的企业是欧洲直升机等11家企业,各企业布局量在30~200件之间;第三级,布局力度较弱的企业是通用动力等三家企业,各企业布局量均在30件以内。

图1 国外航空企业在华专利申请情况

2.3布局的趋势分析

本文结合中国1992年、2000年、2008年三次专利法修改时点,分四个时段对专利的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历年专利申请情况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1985—1992年),布局量较少,仅占总布局量的2%。只有联合技术,BAE系统,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和空中客车五家企业在华进行了专利布局。

第二阶段(1993—2000年),布局量有所增加,占总布局量的5%。共16家企业在华进行了专利布局,主要参与布局的企业是波音、联合技术和洛克希德·马丁三家企业。

第三阶段(2001—2008年),布局量急剧增加,占到总布局量的57%,该阶段是国外航空企业在华专利布局的主要阶段。共17家企业在华进行了专利布局,主要参与布局的企业是霍尼韦尔国际、空中客车、联合技术和波音四家企业。

图2 国外航空企业历年在华专利申请情况

第四阶段(2009—2013年),布局量增长的速度放缓,占总布局量的36%。布局的企业有16家,主要参与布局的企业是空中客车、霍尼韦尔国际和波音三家企业。该阶段专利布局量有所回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西科斯基和通用动力在该阶段停止了专利布局;从第一阶段开始就进行规模化布局的企业,如联合技术公司放慢了布局的步伐;专利公开的延迟使得数据不完整。从总体趋势上看,布局仍然呈增长趋势。

2.4布局的技术领域分析

(1)技术领域的广度。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专利布局的IPC分布[3]如表1所示。其中B和G部的申请量较多;H、F和C部次之;A、D和E部较少。技术领域涉及96个IPC大类、300个IPC小类、2291个IPC分类号,所覆盖的技术领域较宽。

表1 布局专利涉及技术领域情况

(2)技术领域的集中度。通过对所布局专利技术领域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96个IPC大类中,排名前十的申请量之和为3617件,占总申请量的69%,所对应的申请量较为集中的24个IPC小类的申请量之和为3034件,占总申请量的58%,如表2所示。专利布局主要在飞行器设计(B64C、B64D、B64F,申请量1172件)、测量与控制(G01D、G01F、G01L、G01M、G01N、G01R、G05B、G05D,申请量578件)、计算机与通信(G06F、H04B、H04L、H01L,申请量475件)、发动机(F02B、F02C、F02K、F01D,申请量326件)、材料与机械加工(B29C、F16B,申请量290件)、导航(G01C、G01S,申请量144件)等少量技术领域集中。

表2 IPC大类/小类申请量集中情况

续表2

3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专利战略的特点分析

(1)中国的航空科技政策以及民用航空市场是影响国外航空企业在华专利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专利战略的实施是由其在华的战略利益所决定的。除了向中国提供不同种类的民用航空产品,部分企业还与中国航空工业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合作,有的企业还在华组建了合资或独资企业。为了保持并扩大其在华的技术优势与市场利益,各企业均以专利战略为先导,在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专利布局。各企业在华专利布局的起始时间、布局的节奏以及布局专利所覆盖的技术领域各不相同,其专利战略是随着中国航空科技政策以及民用航空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本文主要以联合技术、霍尼韦尔国际、波音和空客四家在中国进行重点布局的企业为例,进行分析。

联合技术是较早涉足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企业,从1972年开始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航空系统和设备,向西飞和哈飞公司提供环境控制系统,如西飞公司1988年开始研制,目前仍在多个国家服役的“新舟”60支线飞机的螺旋桨和环境控制系统,商飞公司研制的ARJ21支线飞机的电源系统和飞机辅助动力装置等。因此,联合技术也是最早在中国实施专利战略的国外航空企业,从1985年中国专利法开始实施就在华进行了专利布局,并且从第一阶段开始就将中国作为专利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在华进行了规模化的布局。随着2003年中国大飞机专项论证工作的启动以及2007年大飞机项目的正式立项,联合技术公司加快了在华布局的步伐,专利申请量在第三阶段快速攀升,如图3所示。

霍尼韦尔国际进入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合作主要有:2007年与商飞公司签订协议,为中国ARJ21提供飞行控制系统;2009年为中航工业AC311民用直升机提供LTS101发动机;2010年成为商飞C919大型客机的飞行控制、辅助动力、惯性基准与空中数据以及机轮与刹车四大系统提供商,目前霍尼韦尔国际已成为中国航空工业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为了尽快实现进军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战略,霍尼韦尔国际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布局就将中国作为专利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2000—2006年布局量直线上升,2006年以后布局的速度减缓,但布局量也保持在年百件以上水平。

图3 部分企业历年在华专利申请情况

波音和空客是全球最大的民机生产商,中国从1973年购买第一架波音707-320B以及1985年购买第一架空客A310开始,截至2015年5月,累计从波音购买飞机1104架,从空客购买飞机932架,已成为波音和空客除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的民机出口市场。以波音飞机为例,中国累计购买量占波音公司累计出口量的百分比逐年上升,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购买波音公司飞机情况

中国巨大的民机市场,使得波音和空客都将中国作为专利布局的重点区域。波音在华专利布局始于1987年,第一阶段布局量较少,从第二阶段开始进行了规模化布局,与联合技术和霍尼韦尔国际相似,布局量在第三阶段快速增加。空客在华布局始于1992年,规模化布局的时间晚于波音,第一、二阶段的布局量仅分别为1件、4件,但从第三阶段开始布局量快速增长,且增长势头较为强劲,曾达到年300件的峰值。

(2)以民品为主的国外航空企业是在华实施专利战略的重点企业。全球十大航空企业是当今世界上航空技术最为领先的企业,拥有完备的科研与生产体系,能开发和制造几乎所有的军用与民用航空产品。由于核心业务的不同,因此各企业的军品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有所差异,民品收入占较大比例的企业是在华实施专利战略的重点企业。

通过对各企业的军品、民品以及总营业收入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华进行重点布局的霍尼韦尔国际、空客、波音和联合技术四家企业的民品收入占到了总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1999—2012年民品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由于篇幅关系,部分企业省略);以军品为主的通用动力、芬梅卡尼卡以及阿古斯特维斯特兰在中国只是进行了零星的专利布局,虽然近年来民品的比重有所加大,但这三家企业基本没有将中国作为专利战略实施的区域;军品高度集中化(军品比重占到了80%以上)的洛克希德·马丁、雷声、诺斯罗普·格鲁曼、BAE系统在中国进行了适量的专利布局。

世界航空强国在华实施专利战略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的民用航空市场。随着美国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国防开支的削减,一些航空航天企业的战略重心正向非防务领域转移,防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持续下滑。可以预计,以军工产品为主的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逐步将其民品打入中国市场,其在华的专利布局力度也会有所增强。

(3)国外航空企业在华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飞行器设计、控制、通信、发动机以及材料等核心技术领域。航空工业涉及飞行器、动力装置、机载设备、机载武器等多种产品制造和修理等行业,专业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门类,集成数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等上百种学科。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世界航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拥有大量的专利储备。为了有效地排除竞争对手,最大限度地占有甚至垄断中国的民用航空市场,其在华专利布局体现了覆盖面广,在飞行器设计、测量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发动机、材料与机械加工、导航等核心技术领域重点防范的特点。

图5 部分企业军品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变化情况

(4)国外航空企业在华所采用的专利战略主要是攻击型的市场策略,美、法、德、英是航空核心技术的主要原创国。全球十大航空企业在华所申请的5275件发明专利中,4935件以国外专利为优先权,占总申请量的94%。这些企业在中国所采用的主要是攻击型的市场策略,利用其基本专利的优先权在中国进行专利申请,以寻求在中国市场的有利竞争地位。美国是世界航空技术第一大原创国,以美国专利为优先权的专利为2974件,占总申请量的56%,其次是法国(825件,占总申请量的17%)、德国(742件,占总申请量的14%)和英国(169件,占总申请量的3%)。航空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美、法、德、英四个国家。

4建议与对策

航空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发达程度决定着国家的战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是航空工业强国,积极实施专利战略以提升航空工业的竞争力,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已形成共识。

中国航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起步较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中航工业的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5]。但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中国航空工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面对世界航空强国的专利壁垒,为了使中国航空工业能尽快融入世界航空领域竞争秩序中,应积极制定并完善中国航空工业的专利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4.1以政策为导向鼓励自主创新,并积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

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并完善航空工业的专利资助措施与奖励办法,从政策的层面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引导更多质量高且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除了资助专利创造还应资助专利运用,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专利的运用与保护。

(1)建立公平公正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制度,对研发人员给予足够而有效的激励。 由于航空技术的特殊性,很多研究项目的进行需要大型设备的支持、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应根据实际研发情况,制定合理的企业、主要研发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方案。包括科研成果的权属、成果的处置和收益的分配。收益分配既要兼顾科技成果完成人、成果转化人以及单位等方面的利益,同时应适当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配的比例,以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核心技术的突破,应对科研人员予以重奖。

(2)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大专利储备,提升专利质量。 航空企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高水平科研人员聚集的行业。受中国长期以来科研评价标准的影响,对于研发成果,科研人员往往更热衷于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其次才是申请专利。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航空企业的专利储备,也使得所申请专利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因此,应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使科研人员能够意识到专利申请才是处置重要创新成果的首要选择。

(3)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专利资助体系,使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能够真正得到专利的保护。 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不仅需要交纳专利申请费用,同时还需在授权后交纳专利的维持费用,并且随着保护期的延长维持费用将会递增。此外,航空技术的应用范围没有民用技术那么广泛,专利成果的转移效果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使得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或在专利授权后提前放弃专利权。因此,应根据专利技术的重要程度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级别的资助,对于一些核心技术,不仅应在专利申请阶段给予资助,而且在专利授权后的维持阶段也应予以资助。

4.2以信息分析为手段,建立科学的专利预警体系

构建科学的专利预警体系,是及时了解并紧跟世界航空科技发展动态、规避航空强国专利陷阱的重要措施。经过一百多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全球约有50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航空工业,而研发与制造水平较高的航空企业则有百家之多[6];航空企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也是知识产权高产的企业;此外,航空工业还涉及大量的学科门类。因此,在航空领域进行专利预警,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确定合理的预警层次、明确预警重点监测的对象、构建确实可行的预警指标体系,在充分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警,使预警工作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与发展。

(1)预警的层次。专利预警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利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在各航空企业内部设立预警机构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国航空工业的专利预警应该是以行业级的专利预警为核心,与重点企业的专利预警相结合的方式。

(2)预警监测的对象。全面关注与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在广泛关注世界航空领域专利动态的基础上,对重点国家、企业以及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监测。

(3)预警的指标体系。应从专利、市场以及法律三个层面来构造预警的指标体系,通过对以上三个层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对专利威胁态势、某一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动态、可能发生的专利侵权纠纷等内容进行预警。

4.3以专利战略为基础,超前进行专利布局

在全面分析世界航空强国专利战略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工业专利战略为指导,加强中国航空工业专利申请工作的统筹布局,重视专利布局的前瞻性,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先机。

各航空企业应通过认真梳理本单位的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并围绕自主创新项目、市场竞争激烈的民用航空技术和优势非航空产品进行专利布局,构建严密的专利布局网络,以有效保护自主创新成果、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在飞机总体设计、发动机、航空材料、航空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应超前部署,大力加强预先研究,积极掌握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并合理在海内外进行专利布局,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efense News.Defense News Top 100[EB/OL][2015-06-09].http://www.defensenews.com/.

[2]财富中文网.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分行业榜:航天与防务[EB/OL][2013-07-08].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08/content_164231.htm.

[3]国际专利分类表(2013版)[EB/OL]http://www.sipo.gov.cn/wxfw/flgj/gjzlfl/.

[4]OECD.Using patent data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patent manual[M].Paris,1994.

[5]吴艳.专利提升我国航空工业核心竞争力[N].知识产权报,2011-05-27.

[6]李炜,等.2013年世界百强军工企业排行榜[J].现代军事,2013(12).

[7]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3-12-25].http://www.sipo.gov.cn/yw/2013/201312/t20131225_891833.html.

[8]任海平.当代世界军事航空工业大全景[J].环球军事,2003(19):4-6.

[9]毛昊.日本在华专利技术布局结构情况及比较优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1):87-95.

(责任编辑沈蓉)

Patent Strategy of the Top Ten Global Aerona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a: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Jian Nanh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The leading countries in aviation industry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paten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The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viation industry,and especially of China’s large civil aircraft,are increasingly apparent.Based 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atent information and relevant technology,economic and market inform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tent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ten global aeronautical enterprises,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aviation enterprises’ patent strategy in China,and discusses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viation industry.

Key words:Patent information;Patent strategy;Aeronautical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简南红(1965-),女,四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

收稿日期:2015-07-13

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基于专利战略的航空核心技术预警机制研究”(2012ZG5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