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画形式、技法与文化心态的联系

2016-03-25 07:58梅金莉
关键词:文化意蕴山水画技法

梅金莉



论山水画形式、技法与文化心态的联系

梅金莉

摘要:任何一种视觉艺术都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山水画也是通过一定技法、形式来表现与完成,山水画技法丰富多样,不同的技法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技法也能感受到画家的文化心态,文化心态是山水画家综合素养,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源于对传统哲学与艺术的直接感悟,会影响山水画艺术的形式、风格、技法的形成。文化心态与山水形式、技法关系密切,文化心态决定形式、技法的选择,而形式、技法的选择则是文化心态的反应。

关键词:山水画;文化意蕴;技法

一、山水画的形式及其意蕴

山水画的艺术形式表现丰富多样,经过历代画家在长期写生与创作,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艺术符号,能让观赏者产生一定的视角冲突。中国传统哲学对山水画审美有很深的影响。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充分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在自然中感悟美、表现美。“大美不言”更让人遵守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保持高度的情态自由,尽情地挥洒激情。形式是指事物的外部特征和结构,它包括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纯粹意义上的形式,把事物内部结构所包含的意蕴和情感因素排除在外,是被感官直接接受的成分;二是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蕴的形式,更注重事物情感的宣泄。这种形式所表达的全部精神内涵则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南朝王僧虔提出“形质”、“神采”两个概念,其《笔意赞》云:“画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房可绍于古人。”这里的“形质”是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神采”则是通过形质反映出来的意蕴、内涵。两宋时期成立翰林图画院,通过考试招聘宫廷画家。一大批学院派画家产生多种艺术风格促进了山水画的蓬勃发展。他们讲究法度,追求形式,在绘画表现中有准确的造型能力,能够使所画符合对象的自然特征。

北宋王希孟所作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和范宽的《溪山行里图》,从绘画形式上看,堂堂大山的正面取势,像一道从天而降的自然屏障矗立在观众的眼前,显示出造化的神奇伟力。从形式选择及意蕴表达层面看,画家对山川、草木的体会通过笔墨技法来完成。从创作心理看,形式与创作主体的文化观念直接相关。中国画需要感悟力,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舍此则影响山水画的欣赏与审美。经典山水画的形式往往会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意蕴,而意蕴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传统儒、释、道等哲学观念。艺术的发展受到多种社会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制约,老庄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这是中国画形式美之所在。山水画追求黑白之间比例平衡,以少胜多,正如中国禅宗所讲“妙悟者不在多言”。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体现出有无相生,笔墨体现出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生发,彰显中国画意境美。传统审美意识形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内省自视,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南宋文豪苏轼开创了“豪放派”风格,其绘画风格与之相应。苏轼绘画更突出地表现写意形式的追求,喜欢作枯木怪石,表现他心中的抑郁之气。苏轼的《枯木怪石》就是以写意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作,在画的技法和结构特征等方面,不是以功力,而是以才气取胜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事物的形体造型方面虽没有北宋院体画那么准确,但在提升事物内在意蕴情感的表达方面却更加充分,这些都来源于画家个人意趣。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非常注重画面的黑白比例关系,常以三段式构图,几棵小树,一座茅亭,朦胧的远山,虽没有人物,但看似简单的画面里却产生淡淡的哀愁和荒凉静寞感。南宋一批文人书画家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产生了新的山水画艺术形式。这一时期文人画家较为突出,文人学士在绘画之外更有良好的书法和诗文修养,促使他们在绘画上超越了对纯粹形式本身的关注,随心所欲地对绘画意蕴进行表达,这表明画家对超越纯粹形式之外的“形而上”范畴的文化观念有深刻的认识。

二、山水画的形式与技法

任何一幅山水画作品都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形式则是通过技法来完成的。技法是表现形式的手段,形式则是技法的最终体现和结果。山水画的技法主要包括运笔、用墨、着色及各种皴法。人物画有“十八描”,而山水画有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我们今天看到古代画像砖、壁画和绢本绘画基本上都是用线来表现的,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山水画的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历代画家为我们留下丰富的表现技法。从历史演变看,山水画的笔法变化内容丰富,用线也包括在用笔之中。山水画的用笔可分中锋、扁锋、逆笔、拖笔等,山水画的勾线用笔贵在一腕力引气,用笔有力是由于有气存在,有气是因为灵活运用了腕力。除了具备绘画基本功之外,书法的学习亦相当重要,绘画与书法有共同之处,画家学习书法是为了借鉴书法的用笔与用线提高和丰富绘画技法。

此外,墨的巧妙运用也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深浅,文采自然。比如山水画画家倪瓒所作《六君子》、《渔庄秋霁》等在用墨技法上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近景一小片乱石,上有枯树数株,萧瑟荒寒。其笔墨的处理,近景与远景虽无浓淡的差异,但同样产生强烈的空间透视效果,以疏放的构图和笔墨形成山石荒、林木萧疏的情调,于空旷虚无之中洋溢出朴茂自然的生命感。倪瓒在构图章法上也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画作采用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于一河两岸中自然而然产生了空旷疏远的情调。倪瓒萧疏枯淡的笔墨技法的形成,与他生活在元末动荡的社会相关联。在太湖一带漂泊隐逸的生活,满足了他在自然之中求得解放的愿望,保证了他在艺术方面取得极大成功。

从以上形式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北宋浑厚的整体及全景山水以雄浑、辽阔、崇高取胜。而到了元代,绘画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与写实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意兴心绪的抒发。而在形式中表现出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变化,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构成重要的审美境界。

显然,从技法与形式的关系上看,技法决定形式,形式反映技法。当我们欣赏山水画作品时看到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如果说对技法的积累是获得纯粹形式方法的话,那么对文化意蕴的感受积累则是获得相近文化意蕴的方法。创作者对于文化意蕴的感受同样也可以积累,由此得到一定的经验,并转化为创作之前的文化心态。在这两种积累的过程中,创作者会逐渐意识到什么样的文化意蕴及内涵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技法来表现,或者说,什么样的技法可以表现出什么样的文化意蕴及内涵。因此,当画家进行创作时就会运用以前积累的经验来完成所要表达的内容。技法与形式的关系还可以从创作者和观赏者的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如果创作者与观赏者的知识结构、审美水平等相当的话,二者之间可以发生共鸣,作品形式及技法所传达出来的文化意蕴就会得到比较准确的阐释。

三、山水画技法与文化心态

对创作者而言,选择技法是为了形式的需要,但技法选择的依据则是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心态。文化心态是指创作之前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是强调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很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心态来源于对传统哲学与艺术的感悟,也与艺术家的学术素养、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因素直接相关。对于传统的艺术家来说,这些因素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以及对宇宙观、人生观的感悟。文化意识与哲学观念都导致画家在艺术审美上有所差异,受儒家影响的画家在审美情感与绘画风格选择上更偏重于正统,采用中规中矩的艺术风格,这样的画家在中国从古至今占有很大的席位。

明代大画家沈周集中国士大夫文化许多美德于一体,他恪守孝道,宽以待人。由于沈周的宽仁,求他画作的人络绎不绝,而他无论贫贱富贵,都尽量满足。沈周诗画全才,所画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规度点染,却天真漫发。其晚年的山水画风格粗笔,并不是因为他个性豪放,而是因为他个性随和。他的平和心态,使他在艺术创作时能够沉浸到传统里面,体会出其中的精华所在。鉴赏者在他的粗笔中能够欣赏到沉郁苍茫的神韵,这也是他成为吴门画派中杰出一员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受道释影响的画家的文化心态,趋向于空灵、淡泊的艺术风格,更注重情感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走向精神心灵的自由。这种审美倾向在元代社会表现较为突出。画家黄公望,号“大痴”,生活变化无常,先当过小吏,后被牵涉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以卖花行仆为生,这些生活经历极大丰富了他的精神体验。他在《写山水诀》中专门讲到山水画的四中禁忌:“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可以看出,在绘画创作上精神保持高尚的人能够释放自由的心态,使绘画及时达到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黄公望的《天池》《九峰》作品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山峰多用长披麻皴,显出苍茫之态。还有元代倪瓒提出的新的艺术理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聊以自娱耳!”这是倪瓒毕生的艺术境界追求。到了清代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画家,最有名的是明末遗民弘仁、髠残、八大、石涛等人,他们都出家做过和尚,通常被称为“四僧”。他们的创作心境是寂寞的,是充满禅意的,是无所欲望的。弘仁山水画的个人风格独特,其笔墨清劲简洁,气象韵味萧疏,朴实恬静而浑厚壮美。其画面多作几何块面构图,给人以超凡出尘的美感。而石涛更是通过笔墨使心灵与自然融合,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由于石涛游历丰富,再加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创作心境狂放、激越,时而无法抑制。

一个画家在创作之前所接受的文化内涵及相关的学术素养、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因素的积累与沉淀,都影响画家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这些文化心态是画家的精神支柱,也颐养画家的心胸。我们欣赏一件作品通过技法、形式来表现的事物、人物、风景等,所看到的不是作品技法层面,而是这件作品的精神、气韵、气息等意蕴深层次的内涵。欣赏者也能感受到画家的个人气质、精神风貌等,这种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从深层次分析,则是文化心态的转化。如上所述,山水画技法与文化意蕴的双重积累是获得创作经验的主要方式,这些经验与创作者对形式的预期表现一起构成了创作之前的文化心态。山水画创作之前的文化心态是一种自己的艺术涵养,而画家为了表现一种预期的艺术形式,就会以那种艺术形式作为参考,或者选择什么样的技法形式来使预期的形式顺利完成。从这个层面上看,文化心态决定技法的选择,而技法的选择则是文化心态的反应。当一个画家试图通过绘画形式表现一种情感时,他可能从自己所掌握的技法以及自身所积累的文化心态出发,来完成作品所要表现的精神、气韵等深层次要求。当然文化心态既有可变的一面也有相当稳定的一面,为艺术创作带来了生机与动力。在山水画创作中,文化意蕴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技法、形式与文化心态之间关系密切,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丁贞谚.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徐建融.元明绘画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李泽后.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6]徐家玲.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研究”(SK2015A709)。

收稿日期:2015-10-02

作者简介:梅金莉(1974-),女,硕士,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128-03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山水画技法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