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为政思想

2016-03-25 09:54胡建锋
关键词:祭祀为政者修身

胡建锋



浅析《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为政思想

胡建锋

摘要:依据《孔子家语》中记载的孔子言论,介绍了孔子关于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孔子的理想政治图景是“王道荡荡”。他认为为政的核心价值是领导社会走上正道,为政者要修身正己,实行德治,尊贤任能,重民爱民,重视礼乐,重视教民孝道。

关键词:《孔子家语》;孔子;为政者;修身;尊贤;爱民;祭祀

《孔子家语》(别称《孔氏家语》,简名《家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是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的宝贵资料。《孔子家语》的今传文本分为10卷,包括《相鲁》《始诛》《王言解》《大婚解》《问礼》《五仪解》《致思》《好生》《贤君》《哀公问政》《入官》等共计44篇。《孔子家语》中包含的为政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干部队伍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仍有启发意义。

一、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为政的核心价值

在《大婚解》篇中,鲁哀公问孔子,“人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孔子认为“人道”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为政的核心价值是引导社会走上正道。为政的准则是先正己而后正人。先求得自身的端正,然后方能正化他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社会风气自然就转移为正了。

那么如何为政呢?孔子说:“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笔者以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家庭里夫妻之间主从有别,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友爱团结,管理层上下级相互信任,这3个方面都做到了,那么其他的事就可以做好了。这和《论语》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的情景类似,当时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领导人要有领导人的样子,做好领导人该做的事情;干部要有干部的样子,做好干部该做的事情;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做好父母该做的事情;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做好子女该做的事情。

《好生》篇记载: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孔子对楚庄王恢复陈国政权之事大加赞赏,其中也体现了其“君君”“臣臣”的政治思想。如果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本分,名实相符,那么自然也就“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了。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政治风气恶化,家庭和社会伦理乱了套,纵使财富充足,也将不得其用,那是注定要失败的。理顺关系、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是孔子提出的为政路径。

(二)理想的政治图景

孔子的理想政治图景是“王道荡荡”。他倡导的“王道”,核心是仁义原则至上。在《王言解》篇中,孔子与弟子曾参闲聊,对话中提到了“明王之道”。孔子将“明王之道”概况为“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即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这是对君王道德修养上的要求。“三至”即至礼、至赏、至乐,这是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的要求,基本意思就是尊重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孔子认为舜就是这样的“明王”,舜的道德修养好,又能够任用禹和皋陶这样的人才,所以“不劳不费”,“不下席而天下治”。在《好生》篇中,孔子也称道了舜之为政。他说:“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孔子的“明王”之道,是早期儒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化,它需要统治者的美德与适宜的政治措施相结合。在《致思》篇中,孔子赞赏颜回有美好的品德,他强调的也是颜回“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的治理思想。子路治理蒲地,拜见孔子,希望得到孔子的教诲。他向孔子报告蒲这个地方的情况,说“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孔子告诫他:“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孔子崇尚的王道政治,其根本在于以德治国。

二、孔子主张的为政原则

(一)修身为政

在《致思》篇中,孔子嘉赞文王、武王,阐释了“正其身”与“正天下”的关系。孔子说:“王者有似乎春秋。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太姒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太颠、闳天为臣,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春夏秋冬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万物便能正常生长。君王遵循一定的道理做事,国家就能得到有效治理。文王、武王、周公都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是以身作则来“正天下”的。孔子把修身视作为政的根本,官长修身正己得以正官吏,官吏修身正己得以正百姓,于是天下治。

(二)德主刑辅

孔子倡导“以德以法”。这里的“法”是规则的意思,不同于今天的法律法规。孔子将“德法”与“刑辟”相对。孔子注重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排斥刑罚的效用,他把德法和刑罚看作是统治百姓的工具。在《执辔》篇中,孔子用驾车来比喻治国。他说:“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他认为古时的天子就是“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所以“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于治理者,要“一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这样就会“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不善于治理者,则是“弃其德法,专用刑辟”,于是“民必流,国必亡”。这就好比驾驭马车时,丢掉马嚼子和马笼头,专用马鞭子,结果是不能控制好马车的。

(三)选贤任能

孔子特别重视任用贤才来治国。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哀公问政》)子路问孔子:“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回答:“在于尊贤而贱不肖。”(《贤君》)在《王言解》篇中孔子说的“三至”主要也是强调尊贤任能。他把尊重和任用贤良之才看作是治国安民的最重要的一个策略,能得人才方能得天下。

在《五仪解》篇中,孔子把人分成5个等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对“贤人”的描述是:“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孔子的贤人标准很高。在他看来,贤者必须是品德高尚、仁义之辈。“尊贤,则不惑”。能够尊重并任用贤才,遇事就不会犯糊涂,瞎指挥,祸国殃民。如何识别、任用人才?孔子说:“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无取啍啍。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因能授官,但不能把重要的事情交给那些性情急躁、虚言妄语、多言多语的人。

(四)重民教民

孔子主张忠君尊王,同时也特别看重民众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认为统治者应该重民、养民、富民、教民。在《五仪解》篇中,孔子告诫鲁哀公道:“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在《入官》篇中,孔子教导子张道:“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孔子认为,为官治民应了解民性、顺应民情,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然后百姓才能听从命令、没有怨言。政策措施如若不体恤民情、不切合实际,则会激起民怨。孔子还强调,为官治民要爱民。“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这样,才会上下相亲,道化流行。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要富民、教民。在《贤君》篇中,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不仅要让百姓“衣食足”,而且要让百姓“知荣辱”。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远离罪恶和疾病,才能让百姓长寿久安。孔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宽厚且充满智慧的。

(五)礼乐治国

孔子十分重视礼乐教化在实现“王道荡荡”理想中的作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孔子希望通过对礼乐系统的重建,实现其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问礼》篇记载,哀公向孔子请教礼。孔子说:“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孔子把礼作为敬奉天地神灵的法则,作为处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男女等关系的规范,作为教化百姓的最好工具。能够“达天道、顺人情”的礼,实质是以德性为内涵的,它要求人的言行举止要不偏不倚,做到中和。因此,礼的教化能起到调适性情、端正人心的作用,进而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在孔子看来,三代“圣王”都是通过谨礼著义、型仁讲让,最终使国家达到了“大顺”的境界。

音乐也是孔子倡导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是其教育的最高阶段。广义的“礼”包含与之相配合的“乐”,而不同类型的音乐传达着不同的社会风尚。在《辩乐解》篇中,孔子对比了“君子之音”与“小人之音”、“先王之制”和“北鄙之音”,他教导弟子要“温柔居中”,熏习“先王之制”,学习“君子之音”。孔子认为,“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暴厉之动不在于体,是属于“治安之风”;“小人之音”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是属于“为乱之风”。高雅的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教化人心、开启智慧的功能,孔子所注重的正是这种音乐的教化功能。低俗的音乐不仅“蔽聪明、坏心志”,而且容易造成社会浮躁不安,孔子对其持排斥的态度。

(六)重祭祀,敬鬼神

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祭祀鬼神的文化传统,但对鬼神观进行了改造。在《哀公问政》篇中,孔子对鬼神作了质朴的解释,并阐释了祭祀的缘由。他说:“人生有气有魂……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于下,化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者,此神之著也。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宮室,设为宗祧,春秋祭祀,以別亲疏,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孔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气有魂。人死后归土,称为鬼;魂气归天,称作神。鬼神是逝去的先人,祭祀鬼神就是祭祀祖先,其目的在于教人慎终追远,回念本始,不忘根本。先代的君王担心礼制不能通达于天下,因此在郊外祭祀天帝,用以确定天的至高无上地位;在国都中祭祀社神,用以序列大地孕育万物的功利;祭祀祖庙,用以体现以仁爱为本;祭祀山川,用以礼敬鬼神;祭祀五行之神,用以追溯事物的本源。这些祭祀之礼体现了道义,而成为礼制的宝藏。先代的君王因为有“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蓍瞽侑,皆在左右”,得以处于中心,无为而治,坚守纯正的君道。在孔子看来,祭祀天地鬼神不是迷信,而是教育。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孝道。孝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懂得孝亲,自然会做到悌弟。把孝扩充至极,自然会做到恪尽职守、忠君爱国。祭祀天帝、社神、山川、五行之神,体现的是人道的终极关怀。孔子强调“祭神如神在”,贵在一个“敬”字。可见,祭祀实质上也是一种“人道”的教育。

三、孔子为政思想的启示

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曲阜孔府,表示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孔子家语》记载的孔子的为政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与社会治理工作仍具有启发意义。

正人先正己,领导是关键。孔子对为官者的道德要求十分严格。在《孔子家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为官最首要的一条就在于一个“正”字,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其手下的人员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修身正己,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做表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许多负面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等,这与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无关系。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强调“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力图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由此可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正人先正己”的认识是深刻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这也说明,中央对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是十分重视的。只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政风、民风才能不断地好起来。如果领导干部在台上大讲廉洁自律,而到台下却大肆贪污腐化,则政风、民风只会每况愈下。

重民、爱民,切实改善民生。孔子崇尚德治,倡导实行仁政,强调统治者要重民、爱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是把“为民”列在第一位。我们党的宗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强调通过办好教育、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多种途径来改善民生。这实际上也是重民、爱民的体现。当然,孔子口中的“民”与我们今天的“人民”相比,其政治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加强文化建设,重塑“礼乐之邦”。孔子强调要养民,同时也特别重视在此基础上的教民。礼乐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人们的物质欲望也普遍地在膨胀,精神空虚、颓废失落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病症”。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应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的道德和文化素养。

选贤任能,改善人才选拔机制。尊重和任用贤良之才,这是孔子一再强调的为政原则和策略。古今中外,对人才资源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贤能之才应是德才兼具、以德为帅的人才。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宁

取其德,不可因才而弃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改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使尚德尊贤真正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2]廖芝馨.从《孔子家语》谈孔子的政治思想[J].青年文学家,2009(23).

[3]余泽浩.人的主体凸显:孔子对鬼神祭祀文化的承传[J].兰州学刊,2005(1).

(编辑:米盛)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胡建锋(1974-),男,硕士,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B222.2;D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4-0010-03

猜你喜欢
祭祀为政者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大学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