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习惯及其养成

2016-03-25 07:20郑航贺春芳
中小学德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习惯儿童教育

郑航 贺春芳

摘 要:好习惯具有内在善和外在善双重属性。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合认知性、行动性、自主性,是教育意义上好习惯的基本标准。好习惯养成的标志应是在自觉自愿之中,达到不知不觉的境界。学校指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需要注意区分习惯的层次和功用;把握习惯养成的内在机理,尊重差异;讲求针对性,注重习惯养成的方法、策略。

关 键 词:好习惯;习惯养成;内在机理;教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05-04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强调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就曾有过“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的名言,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有“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的表达,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更是从衣服冠履、读书写文、杂细事宜等多方面,对童蒙习惯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于儿童应该养成何种好习惯,教育实践中本无一致说法,却又似乎是公理,乃不言自明。细究起来,亦并非如此。在日常意义上,一些惯常行为,诸如饭前洗手、举手发言、仔细倾听等,被视为好习惯,自在情理之中。但是,也有许多学校对于儿童行为的方方面面,大至课堂学习纪律、课外活动准则,小至头发长短、异性交往距离,无不从管制、约束的角度予以详细规定,以至于那些被人戏称为“奇葩”的校规,如“异性同学不能同桌用餐”“熄灯后不准开灯上厕所”等,也赫然在列。少数学校在育人活动上的极端化规训取向,无异于把学校变成了一座“特殊的监狱”。

一、“好习惯”的标准

何为好习惯?这得从习惯如何被提倡说起。一种习惯之所以被提倡、被传递,首先与人们对人类活动及其价值的认识有关。当人们认识到,某些(或某种)行为方式更加有利于呈现活动意义或达成活动目标时,那么,这些(种)行为方式便会作为习惯而被提倡。如不挑食、不偏食等,有益于身体健康。又如,讲究公共秩序、遵守公共规则,不仅有利于直接达成活动和交往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促进可持续的交往与合作。其次,与社会习俗有关。许多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验累积、世代相传而形成的,尤其是涉及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诸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际互动中的不同称谓和座次席位,等等,其好坏之分,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其是否被提倡,与生活方式、社会舆论密切相关。根据域论(domain theory),这些习俗层面上的行为习惯,只要大多数人同意,便可逐渐加以更改。譬如,传统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即使是夫妻,婚前也未曾谋面;时至今日,异性之间握手乃至拥抱,已是习以为常。再次,习惯受制于群体的特殊价值取向及其专门化要求。鉴于“身教重于言教”,言行合乎“教则”,自是教师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从价值论的意义上看,好习惯具备两重属性:一是内在善。之所以被看作是好习惯,是因为其对为人、行事、处世具有根本意义,体现为目的价值或实质美德,如勇敢、节制、尊重、关爱等。二是外在善。好习惯就是一种正确或有效达成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路径、策略,譬如:写字先左后右,解题先易后难;谈话注视对方,倾听保持专注;等等,体现为工具价值或形式美德。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大多数好习惯,诸如保持好奇心、勤于思考等,都是二者兼而有之。

由上观之,教育者该把哪些视作好习惯并列入教育内容或活动要求之中,是需要加以考量和仔细澄清的。结合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的三大教育标准(合价值性、合认知性、合自愿性),我们可以把学校教育中有关好习惯的标准概括如下:

(1)合目的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对于成为何种人,以及如何成为人,尽管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一种被确定为好习惯的规范、准则、程序,其最终指向的都应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习者,而不是作为育人主体的教育者或教育机构,更不是其他非育人主体。这种指向的实质在于,作为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的“好习惯”,应越来越有利于学习者朝着所倡导的这种或那种人的方向去变化、发展。那些只是出于维护师者或长者威严,维护学校或其他社会机构秩序的“好习惯”,诸如“让领导先走”“下课后不得随意走动”“异性同学不得同桌吃饭”等,便不应在此之列。

(2)合价值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教育,消极上讲,就是要使人“异于禽兽”;积极上说,就是要促进个体不断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去努力,朝着发挥潜质潜能、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去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有鉴于此,教育意义上的“好习惯”,必须基于真善美的原则,出于善良意图或道德目的,必须符合价值追求或产生积极影响,必须采取合乎道德或在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

(3)合认知性。好习惯表征为规范、准则、程序,具有知识形态,蕴含着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知识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将知识本身与知识创造或复制相联系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1]。所以,作为知识的“好习惯”,必须符合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要求,即:能够以儿童可感知、可体悟的方式加以呈现,能结合其产生或复制的文化、社会、环境及体制背景进行解释,从而引导学习者获得相应理解,以至于产生某种基于生活实践的洞见。任何“好习惯”,若只本着不言自明的“公理”,经灌输、强制而得到实施,都需要加以检视,予以省思。

(4)行动性。习惯总是表现为某种固定的行为倾向或活动方式,知而不行或明知故犯,在当前习惯养成中屡见不鲜。因此,好习惯的关键在于:愿意去做,知道怎么去做,以及懂得如何才能做到(能力、条件、情境等)。于是,教育意义上的好习惯,不仅需要具有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合认知性,而且需要具有行动性。这意味着:一是反映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即如此行为有利于达成目标或提高效率、效益;二是能够激发或激活行动者的行动动力;三是蕴含着行为方法或步骤。大多数习惯都蕴含着方法、策略,如:阅读作为一种好习惯,至少蕴含着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如何做好阅读笔记等方法和策略。

(5)自主性。习惯养成的标志在于:在自觉自愿之中,达到不知不觉的境界。在此意义上,习惯意味着基于自由意志,出于个人意愿,通过自主判断、自主选择,主动、经常去“做”,以至于“习惯即自律”,最终令行为变得自动,习惯成为品格的表征。可见,习惯作为一种行为倾向或活动方式,其养成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主性。同时,由于交往对象不同,活动目的、内容不同,活动情境不同,习惯需随之作出调整和变化。因此,从促进人的成长上看,好习惯也意味着懂得调整和变化。

二、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指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学校责无旁贷。从好习惯的标准出发,遵循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学校指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区分习惯的层次和功用

习惯具有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一般行为倾向,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等。它源于习俗或成于经验,一语道破,点拨即明,按要求去做便可。第二层次的习惯,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的这句名言,准确揭示了习惯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的习惯,则基于信念、信仰。陆九渊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呢?还得从养成勤俭节制、不趋炎附势等好习惯开始。相反,对于及时行乐、贪婪成性的犬儒之人来说,享乐主义、金钱至上,则是其“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

由于层次不同,习惯养成的要求便存在差异。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一旦适应学校生活,“按时到校”便成习惯;但是,若既无学习兴趣,也无学习动力,更缺少学习方法,作业成为一种压力,一种负担,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便十分困难。并且,同一种习惯也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当一个人坚定自己作为绿色消费者的信念之后,其消费习惯、卫生习惯必然升华为一种品格。所以,指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首先要区分习惯的层次,做到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对于第一层次的习惯,要让儿童明确具体要求;对于第二、三层次的习惯,侧重点则在提高认识,激活动力,指导做法上。其次,注重由外在奖赏向内在激励,由规制处罚向自我形象塑造的转变。再次,通过明理晓义、通情达理,使习惯由外在的行为要求朝着内在的生活需要,乃至基于信念、信仰而生的品格方向转变。

在功能意义上,习惯具有不同功用,体现不同价值。这种差别,既包括不同习惯具有不同功用,也包括同一习惯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功用。这是因为,习惯可以出于修身,体现人对真美善的精神追求;也可以出于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体现人的社会制约性;亦可以出于人际和谐,体现人之为人的社会性特征;还可以出于效率、成功,体现人作为万物尺度的目的性追求。所以,指导和帮助养成好习惯,应当充分认识到习惯的不同功用,根据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安排合理的养成教育内容,提出具体的养成教育要求。

(二)把握习惯养成的内在机理

从内在机理来看,好习惯的养成至少受制约于这样一些因素:(1)人之本性。欲望、冲动、激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期望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对于习惯养成而言,二者都具有双重性。消极意义上,渴求欲望满足可能导致不顾颜面,寻求安逸舒适可能变得极度懒散,希望挣得面子可能罔顾准则、规范;积极意义上,为了满足欲望可能变得勤奋、刻苦,安于舒适、满足可能力图避免惹是生非,期望受人尊重可能设法改变旧习、陋习。进取心、成就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则体现着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对于好习惯及其养成更加具有积极、正面意义。(2)身心状态和发展水平及其差异。从身心状态来讲,对于一位身体肥胖的儿童来说,帮助其养成节食、爱运动习惯,便不是一件易事。同样地,对于生性敏感、性格内向的儿童来说,引导他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会较为棘手。就身心发展来说,年龄越小,习惯养成就越多地受制于榜样示范、外在赏罚、群体氛围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价值牵引、自我认同、内在约束等,会发挥更广泛、更深刻的作用。(3)人生经历、个体经验。个体的人生经历不同,生活经验不同,习惯养成便有差异。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等好习惯,对于生活在中心城区的儿童来说,自在情理之中;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儿童来说,养成此种习惯,就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同样地,不骂人、不贪便宜等好习惯,对于家长育人意识甚浓、家教甚严的儿童来说,俨然已成习惯;但对于家长蛮横、家风甚差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来说,则无异于道道学习难题。(4)个体的自主性,包括自觉意识、自主能力、意志品质等。它既是好习惯的一个标准,也是好习惯的制约因素。

鉴于此,促进儿童养成好习惯,便需要把握习惯养成的内在机理,激活和激发个体的自主性,并充分关注榜样、人际关系、群体氛围诸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教育者应秉承这样几条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针对习惯养成的外部环境,针对习惯的层次或功用,等等。(2)持续性原则。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要求,反复强化,逐步调整,都是应有之义。(3)动力性原则。在行动意义上,只有当个体具备了行为动机,才能养成相应的行动能力,包括对行为条件的了解、对活动情境的判断、对个人状况和能力的估计,等等。只有当行为动机和行动能力兼备,儿童才能把作为教育内容和要求的好习惯内化为一种发展需要,从而由行为倾向变成人格品质。所以,激活或激发行为动机,形成和提升行动能力,对于养成好习惯至关重要。(4)差异性原则。个体的年龄特征、身心状态和发展水平、个性差异,决定着好习惯的养成,必须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同时,人生的成长阶段不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引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还必须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三)注重习惯养成的方法、策略

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2]。如前所述,好习惯作为行动方式具有知识形态,往往表征为规范、准则、程序,蕴含着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且大多数习惯都具有一定的行为方法和操作程序。由此,引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还必须注重习惯养成的方法、策略。在此提出几条法则:

强化法则。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习得一种好行为,养成一种好习惯,关键在于强化。促进儿童养成好习惯的强化包括:(1)不断重复。对于同样的行为反应,同样的程序或步骤,重复练习,反复为之;(2)适时、适当的奖励或惩罚;(3)源自教师、家长、同龄人、媒介形象的榜样示范。

诱导法则。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行为动力的激发或激活。这种动力,既可以源自对行为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源自对行为结果的满足或满意,还可以源自行动者的自我认同。激发学习兴趣,让儿童获得成功感,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取得进步、获得成功而增强自我认同,都可以诱导儿童不断朝向期望的行为方式去努力。

认知激活法则。包括:唤醒儿童的注意,提醒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举止予以关注;让儿童认识或体悟到期望结果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让儿童学会判断和评价现实表现与期望结果之间的差距;等等。在这方面,可以充分汲取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养分,关注儿童在习惯养成中的认知不协调,通过调整或改变其认知(或态度、行为)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

补偿或迁移法则。通过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例如: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分心、走神之不足;体育活动中的坚韧刚强,可以迁移到知识学习上的持之以恒。习惯养成中的“长”与“短”,既表现在人的素质的不同侧面,或同一素质的不同成分或要素,也表现在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或对同一内容不同目标的达成,还表现在同一素质在不同学习内容上的体现。教育者需善加把握。

好习惯成就人生,好习惯造就好生活。旨在培养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习以为常,倘若要真正做到卓有成效,依然需要教育者去仔细思量,并具备专业意义上的甄别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磅报告:重新认识知识、学习和教育[EB/OL].(2016-03-05) [2016-03-0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05/13/7152790_539597392.shtml.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462.

猜你喜欢
习惯儿童教育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好习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