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喜欢的研究:教师迅速成长的路径选择

2016-03-25 07:20林志超
中小学德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题艺术研究

摘 要: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能获得迅速成长。要成功地做好课题,必须做基于问题的研究,做适合自己的研究,做系统有创意的研究,做持续深入的研究。

关 键 词:课题研究;策略;艺术应对;艺术预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47-02

去年,我获得了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高兴之余,我一直在思索,是什么原因让我迅速成长?也许是一直在“做自己最喜欢的研究”,让我取得了些许成绩。以下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谈几点感悟。

一、从困惑中切入,做基于问题的研究

学生问题是教师日常遇到最多也最困惑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总是要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如偏差行为、学习困难、交往障碍、成长困惑、非常心理及一些不良习惯等。

为此,课题组做了一项“如何应对学生打架事件”的调查,反馈结果如下:

而在“学生打架”是否有个性化倾向的调查中,8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打架”不存在个性化特征,都是口角、不认输引起的,很多学生的性格是冲动型的,比较容易起冲突。只有10%的教育者认为“学生打架”因人而异,需要用不同方式去处理,但表示自己并没有深入研究。

从调查结果可知,老师们都希望通过批评教育,甚至“千钧之力”“雷霆之势”让学生从错误中立即反思,吸取教训,“不再犯错”“立竿见影”地达到教育目的。

而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课题组又对某年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的大调查,问题是:“同学们犯错了,老师的教育方式你喜欢吗?”结果显示,表示“非常喜欢”的占20%,“喜欢”的占47.7%,“一般”的占20%,“不喜欢”的占6.7%,“非常不喜欢”的占6.7%。可见,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不认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排斥老师的教育?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理想的,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教育方式?

基于以上问题,我确定了“学生问题艺术应对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方向,期待能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去应对学生问题,让学生快乐地改变,获得润泽生命的成长[1]。

二、从优势中选择,做适合自己的研究

课题名称中,为什么提到“艺术应对”?这要从我的性格说起。我表面看起来有点严肃,其实内心多柔软。在对待学生问题时,有时很恼火,嘴上却说不出责备的话;偶尔责备几句,心里也很不安,脸上还笑着。这就注定了我在教育学生或面对学生问题时,只能采用一种柔软的、幽默的、智慧的、艺术的方式,也就是“艺术应对”。什么是“艺术应对”?到底怎样才算“艺术应对”?以下“公告榜对比表”可以辅助说明:

说明: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都采用真实姓名。 说明:表扬的都是真实姓名,批评的都采用了“三国人物”。

结果:一位受到批评的学生挖空了“监督岗公布栏”中自己的名字。 效果:一周后,那些“著名人物”统统消失了。公布栏里,再没有公开批评的现象,除了表扬,还是表扬。“诸葛亮”和“刘备”分别做了好事,并且用真实姓名被公开表扬了。

上表的“三国人物公告榜”既揭露了问题,又未公布当事者姓名,结果换来了学生“报之以李”的表现,这就是“艺术应对”。即,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以一种柔软的方式去走进学生的心灵,唤醒、启迪学生在一笑中感悟[2]。

与此同时,善于抓住教育最佳时机。由此,形成了我对学生问题艺术性应对的核心成果——敏锐抓住教育学生最佳时机的十二个“点”,如兴趣点、兴奋点等,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把学生自我感悟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增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启迪学生“善思、自醒、多识、乐进”,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三、从点滴中构建,做系统创意的研究

学生的各种问题总是零碎地出现,对此,我们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予以解决。然后,形成文字,以案例、随笔或论文的方式,向有关报刊投稿,慢慢地竟有了六十多篇见诸各种报刊。

我们将其中的方案进行系统性梳理,形成了六大问题的一百多种应对策略。2013年4月,福建教育出版社遴选了其中的36篇,编辑成《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并公开出版,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老师还热情地写序推荐。新书面市后,引发极大关注,在当当网的新书排行榜中曾位列季军,亚马逊销售榜则进入教育类前百。《中国教育报》也给予了报道推介[3]。

今天看来,这种把零碎问题及应对方式进行系统而创新的梳理,犹如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成为一串有价值的珍珠链,让研究升华,更具内涵,成为一项可推广、可借鉴的成果。

四、坚持不懈努力,做持续深入的研究

研究到这个阶段后,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已经功成圆满了。其实不然,我们还在反思,学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能不能防患于未然?

为此,我们把教育生活中一些的细节串联和整理出来,进行规律性梳理,并提出“艺术引导成长发展性教育目标”,又进行了发展性教育方案的设计。如此形成一个又一个精品案例,慢慢积累成一个系列。这些成果现已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9篇。

这种预防性教育的设计和实践使教育防患未然,让学生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时有足够心理准备,避免猝不及防的失策,远离混混沌沌的消极。

现在来看,我们的研究突破了学者研究的宏观化、评判化和一线班主任只停留在经验层面的单一性缺陷,构建起全方位的研究体系,从“问题时应对——问题后反思——达成问题预防”三个纵深进行持续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系列,不仅是“艺术应对”,更是“艺术预防”。

参考文献:

[1]李燕杰.教育艺术与教育改革[J].人民教育,2001(3).

[2]王爱萍.谈班级德育工作的模糊艺术[J].中小学德育,2008(4).

[3]林志超.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

(作者单位:苍南县龙港潜龙学校浙江温州 32580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课题艺术研究
纸的艺术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