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善琴,一场浅绛的美丽邂逅

2016-03-28 10:16国胜连
海燕 2016年3期
关键词:仕女瓷画彩瓷

□国胜连



瓷上善琴,一场浅绛的美丽邂逅

□国胜连

遇上浅绛彩瓷,纯属偶然。

武汉的吕晓涢先生好梅,喜收藏,尤嗜浅绛彩瓷。清浅绛名家江栖梧以画梅见长,吕先生用心搜求,庋藏江栖梧所作寒梅报春节盒、梅花大瓶、梅花四方帽筒、墨梅小壶等数件,每一件都是藏家眼热的精品。吕先生有一过人奇处:每得到心仪之物,必怀抱同眠。一日,于众口置疑声中,大胆斩获一只浅绛山水帽筒,回家清洗,上网一查名头,竟是罕见的清末名家少轩石祉庭。吕先生心里手上放不下这只帽筒,午间小憩竟抱着它上床接着欣赏,不觉朦胧睡去。一梦醒来,凉冰冰的帽筒都被捂热了。他打趣说,“这好山好水,竟然被我一抱,虽然不过尺幅,仿佛襟怀千里,心中好生开阔。”几年前,这位瓷痴吕晓涢先生编撰了一部瓷上画意欣赏专著《瓷夫人》,昨夜读书看到这段趣事,不禁莞尔。晓涢先生书中还有一段话让我心生感慨,思绪翻飞,他写道:

“如果说浅绛彩瓷是一条长街,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名头就是街旁的巷子。有时候不经意地朝某条巷子探头一望,就被里面的风景吸引住了,也许就会就此走进去,再也不想出来。”

徐善琴,就是这样一条春风沉醉的江南幽巷。

“浅绛彩瓷”这个词出现的时间不长,老辈玩瓷器,奉宋瓷为圭臬,讲究官窑御制,流传有序。明清以降,成化斗彩、珐琅彩中的“古月轩”、康雍乾清三代的古粉彩都是古玩行“硬片”中的硬货,而清季同治光绪两朝民间流行的“同治彩”则始终未受到古玩业界的正视。上世纪中后期一段时间,清末民初的民窑彩瓷还曾大批出口创汇。近十年由于国内收藏趋热,文人意趣的浅绛彩瓷脱颖而出,远走海外的弃儿们纷纷荣归故里,但由于缺少翔实史料和专业研究,只能依靠民间实物补史证史,现知同光及民初期间共有上千名浅绛彩瓷画师从业,而知名者不过三四百人,据估现存浅绛彩瓷器超过十万件,市场空间依然可观。然而究竟何为“浅绛彩瓷”一直云山雾罩,众说纷纭。有关浅绛彩瓷最权威释说当属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56年初编、195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史稿》。不知为何这部好书一直没有新版刊行,苦了很多瓷友只能淘弄旧书或网上浏览电子版。《景德镇陶瓷史稿》314页上写道:“百年来,在瓷绘技法上有一个大的改变,那就是瓷器的浅绛绘法几乎取代了古粉彩的地位。浅绛画的特点是颜色柔和,清淡有味。它之应用于瓷器上,一方面,它不须打玻璃白,而取古法之平涂。一方面它又采取粉彩画法,使之不刚不柔。技法易于掌握,而成本较粉古彩为低,操作过程也很简化。它可以用之于美术瓷,也可用之于日用品。”这是较早并真正从工艺角度解释浅绛彩瓷的最合理说法。现在通行解释为:浅绛彩瓷是清末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七十年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诗、书、画、印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它一洗当时繁冗的装饰纹样,开创了瓷画装饰从师法宋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空灵雅淡的风格,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2007年6月22日夏至,沈阳高温,已20多日无雨,浅绛轩主人初国卿先生轻啜着云精雾华的宁波特产望海茶,一边读着高堂清雄寄来的《浅绛百家》书稿,突然灵机一动,为我们这一代收藏、研究浅绛彩瓷的玩家们创造了一个新词:“瓷本绘画”。这段传奇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浅绛百家》序言之中。初先生开宗明义说:“浅绛彩瓷的诞生确实是瓷绘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它将瓷绘工艺转变为瓷本绘画,并使这一绘画形式得到定型,为民国的新粉彩和后来的文人画家在瓷上绘画打下了一个良好开端。”初先生是辽海文化学者,不仅藏有堪称“中国浅绛彩瓷的压卷之作”、程门最大最好的存世作品《雨过山水图》瓷板插屏,还是国内浅绛彩瓷理论研究引领者,国卿先生站在高山之巅,一语道破天机:“浅绛彩瓷集瓷器、国画、诗词、书法、篆刻这五种最具中国化和书卷气的艺术于一体,将瓷绘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创作,创造了中国瓷绘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浅绛彩瓷”到“瓷本绘画”,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我们一步步找到了解读徐善琴瓷上绘画之美的通灵秘钥。

初识善琴,我遇上一只精雅清秀的双清花鸟浅绛画盘。那是2005年前后,人们对浅绛彩瓷的认识还混沌初开,黄山“好丫丫”苏兄宅心仁厚真诚相让,我第一次在网上进行交易就捡了漏,这种美事儿现在天下难找。这只白瓷小盘瓷质细糯,阔不盈手,整个盘面就是一幅传神的花鸟小品:空山新雨后丹桂飘香,绿篁临风,山中一块峻峭苍岩上,一只墨彩绿莺低首鸣啭,在清新湿润的山野中欢歌。画心上方题款:仿华秋岳法,韵仙。有人认为徐善琴的花鸟作品大多是晚期作品,没有个人风格,眼前的《竹桂双清绿莺图》运笔细致,墨线劲道,设色清亮,点染润厚,款识法度庄严,“韵仙”款识后,还虚押了一枚圆朱“琴”印,整个作品书画印珠联璧合,颇具近代海上画派的清韵,清雅具足,完美体现了善琴的花鸟精神,是一件醉人的浅绛花鸟精品。由于作品无年款,不好确认创作年代,但我更倾向认为,这是徐善琴的青壮年作品,洒脱超逸绝非俗品,在众多浅绛画师作品中善琴花鸟也是出类拔萃。

善琴的山水作品不多,遇到就是福分。手上这只失盖的浅绛山水小盖缸也是十多年前从徽州大户人家流出。还要感谢终日在乡间奔波的“好丫丫”苏兄,那时他还年轻,日有旧物可淘,常收获满满,整天开开心心的,颇有成就感。现在10年过去了,黄金岁月悄然溜走,不知他现在还好吗。这件徐善琴瓷画作于甲午仲春,款识:桃柳争妍。落款:长庚氏,这是徐善琴另一个号。就像当时富有学养的文人一样,浅绛画师徐善琴拥有很多名号:名韵仙,字善琴,号长庚、韵仙外史、韵清外史,别署武林、武林人等。他的轩室名款有:熏香馆舍、静思轩、清致室、长庚室、宜雅草舍、守素轩、华琴斋等,单从这些风雅无边的名号就可推知徐善琴是一位文化品位极高的人。这件盖缸描画一幅江南春景:万物复苏四月天,远山逶迤新绿点点,近前灼灼桃花如云盛开,水边柳枝新发随风轻扬,一座农家屋舍掩映在桃红柳绿之中。放眼远望,一片开阔平地上,红衣青袍两位高士坐地观天,或坐谈论禅抑或纵论天下。寂寥水面上,一隐士驾一叶扁舟任水流东西,清和逍遥。这件徐善琴盖缸山水华滋,清逸空灵、明快淡雅,透着春天的旺盛生气。在盈寸小尺幅中,营造出多点繁复的场景,包容着山水田园人物多重信息,瓷绘中娴熟运用墨色勾线,浅绛平涂,留白隔水等技法,一切都安排得妥贴自然,气定神闲,得心应手,胸有成竹,这就是徐善琴的手笔。不论艺术品位,还是书画造诣,徐善琴都堪称浅绛山水的瓷画大师。

善琴笔下的仕女,是浅绛彩瓷的一大风景,也是很多藏家的至爱。光绪中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名家辈出群星璀璨,方家珍笔下仕女雍容端庄,汪章笔下仕女清丽可人,而徐善琴的仕女不仅摆脱了同治彩瓷上仕女小头溜肩的流俗落寞,还走出了改七芗、费小楼一路纸上仕女低眉削瘦嬴弱的身影,善琴笔下一切静好,仕女沐浴着和煦春光,呈现出一种恬静之美,成熟之美。即便是“云想衣裳花想容”、二乔图、课子图、富贵白头、官上加官等世俗场面,徐善琴也处置得超凡脱俗,他笔下的仕女大度、雍容、高贵、端庄,或者端坐沉思,或者捧书把卷,或者倚窗凭栏,或者临风远眺,或者横吹长箫,面容姣好,裙裾华美,体态窈窕, 婉约曼妙,清纯如出水青莲。

遇上善琴的仕女,让我有缘结识了浅绛彩瓷收藏研究大家“海淡天高”陈树群先生。燕人树群,人称“海师”,从2005年开始潜心研究浅绛彩瓷,2008年树群先生与“高堂清雄”胡越竣先生合作出版开山之作《浅绛百家》,2013年刊行专著《浅绛画盘品鉴》,被藏友尊为“为研究而研究的浅绛学者”。我手上的徐善琴“云想衣裳花想容”题款仕女帽筒、“桐荫清思”仕女盖缸、吹箫仕女小罐,还有一只寿翁童子帽筒等数件藏品都拜“海师”惠让,虽然都非全品,或许经济价值不高,但都是观赏研究徐善琴浅绛彩瓷的最好实物证据,都是我心目中的精品。

2015岁杪,网上忙于搜索着徐善琴浅绛史料,一日忽见“海淡天高”登录雅昌论坛,很快他就文图并茂发出了一篇奇文,这位高人破天荒地用文言“戏作”了一篇《徐善琴方杯改造记》。原来,树群兄奇思妙想将徐善琴蒋玉卿合作的浅绛山水花鸟残杯割成瓷画片,装帧成一幅书画扇面,置于书房案头,满堂文气四溢。

不由想到浅绛轩主人初国卿先生创造的新词“瓷本绘画”,用到这儿也贴切,正好做徐善琴那条江南幽巷的门牌,春风沉醉,一切美好,还经得起品味。

责任编辑 董晓奎

猜你喜欢
仕女瓷画彩瓷
清代仕女图轴选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瓷画猫系列作品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王清丽瓷画
漏痕彩瓷作品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