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音乐的特性和价值

2016-03-28 05:01康慧云
城市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谭盾花鼓戏唱词

康慧云



湖南民间音乐的特性和价值

康慧云

(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山西忻州 036200)

湖南民间音乐主要有六种形式:湖南花鼓戏、民歌、戏曲说唱、劳动号子、花灯、革命歌曲。从湖南花鼓戏代表作《刘海砍樵》、民歌代表作《八幅水彩画的回忆》、革命歌曲代表作《欢送红军歌》等可以看出,其音乐特性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又带有丰富的现代元素,旋律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湖南地域特点;对这些音乐形式、音乐作品进行传承和保护,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湖南地区;花鼓戏;花灯;民歌;民族风格

湖南历史文化悠久,民间音乐、艺术十分发达,湖南民间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南民间音乐,对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是《刘海砍樵》,这首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音乐家葛顺中根据湖南民间流传的花鼓戏改编创作的。整个作品共有3个乐章,分别是《清晨砍樵》《胡秀英》及《成姻》。这3个乐章采用的都是羽调式,以戏曲里的故事情节为基础,整个曲子里有很多种不同的曲式结构,比如自由曲式、变奏曲式等。作者对花鼓戏进行改编使得新的《刘海砍樵》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如今这首歌仍然在当地广为传唱。

除此之外,花鼓戏还有《丫环调》及《浏阳河》等作品。《浏阳河》是音乐家储望华、王建中在文革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后来被广为传唱,甚至被改为钢琴曲。该曲子原本是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当中的唱段,作者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和西方作曲技巧进行巧妙的结合。因此,人们在聆听《浏阳河》的过程中,能联想到美丽而奇妙的浏阳河风景,以及当地淳朴简单的民风民俗。

还有一首花鼓戏代表作——《看戏》,这首曲子也非常经典,由湖南音乐家谭盾创作于文革时期。谭盾创作这首曲子时,充分参考了《刘海砍樵》,并且运用“非传统”和声等一系列的现代音乐技巧。[1]同时,谭盾也没有完全摒弃湖南本土音乐素材,在曲调和旋律方面将特殊的民族氛围表现出来,不但勾画出了湖南花鼓戏的特点,而且还散发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湖南民歌

20世纪70年代末期,音乐家谭盾创作了民歌《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这首作品将湘楚文化作为基础,并且以湖南的山水作为背景,同时结合西方音乐的特色。因此,这首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带有丰富的现代元素。

这首《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由8首作品组成,这8首作品分别是《古葬》《荒野》《云》以及《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秋月》《欢》。其中,《听妈妈讲故事》来自于谭盾本人幼时的经历,其基础是一首湖南流传的民谣。《山歌》这首曲子则借鉴了湖南地区流传的五句子山歌,《欢》则是在湖南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同时还吸纳了湖南地区鼓锣乐的元素。谭盾除了利用湖南地区民歌音乐素材外,还以中国五声调式作为基础,采用几种不同的现代调式处理方式,比如多调性、调式游离等。最后,也使用了二度、四五度、三度以及非三度叠置音程这一系列的和声方式,利用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等不同的结构。不仅如此,里面还包含了众多的中国古典乐器,如古筝、琴、锣鼓等等。旋律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三、湖南戏曲说唱

在湖南常德地区,戏曲说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说鼓、呐鼓以及对鼓、三棒鼓、老丝弦等等,在当地的城镇和农村更是非常流行,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2]

(一)说鼓

所谓的“说鼓”,一般情况下既有说,也有唱的形式在里面。[3]其包含了文体唱词以及散文体说白两部分。正常情况下,唱词部分会多于说白,唱腔的曲调不明显,和吟诗朗诵式音调是一样的。表演的时候,要用鼓边击拍。表演完毕后,还要敲击堂鼓。这和北方地区的打鼓说书非常相似,但是湖南地区的这种音乐形式是坐唱的,唱词也会有准备好的唱本。“说鼓”则是两个人对唱的一种形式,两个人都需要一个鼓。另外还有“喷鼓”,需要由两班人马来进行对唱,甲方先唱一段,乙方再唱一段。其又被称为“对鼓”,这种方式非常有趣,场面也非常壮观。

(二)呐鼓

“呐鼓”则需要有唢呐以及堂鼓来进行伴奏,也属于说唱,常常用在湖南地区的喜事当中。在表演的过程中,先要用唢呐和堂鼓进演奏,然后再进行演唱。其唱腔和说鼓行差不多,唱的过程中不需要伴奏。在开始唱的时候,可以由唢呐和鼓吹进行伴奏。演唱完毕,还要吹打曲牌。湖南的知名老艺人夏传训说,他的祖师爷苏全福是中国最早唱“呐鼓”的人。同时,“呐鼓”的唱腔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呐鼓”曲子有《急相令》《悲腔》《节节高》《官调》等。如今能唱这些曲子的人基本上没有了。

(三)三鼓棒

“三鼓棒”也非常有趣,带有一定的技艺性。一般情况下,可以由男女二人组成演唱团队,少数情况下一人演唱。表演的过程中,男的需要一面鼓,手里拿三个鼓棒,每个鼓棒都需要有铜线。演唱的时候,除了要敲鼓,还需要将鼓棒扔向天空。表演者也可以耍一些带有技巧性的花样,比如将刀叉、火棒等扔向天空,这时观众便会鼓掌。女表演者可以拿一个小锣进行敲击,然后再演唱。这种“三鼓棒”所演唱的内容一般都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随口编的一些小品。词体的结构可以是四句式,也可以是五句式。曲调的风格一般比较明快、简单,耍棒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耍棒非常复杂,一些比较知名的湖南艺人还会“孔明射箭”、“雪花盖顶”、“烈马回头”等众多的耍棒技巧。这些群众艺术形式在湖南当地非常受欢迎,但是会的艺人已经不多。

(四)丝绘

丝绘是一种坐唱表演形式,表演的人根据一定的要求,可以扮演生旦净丑这几种不同的角色。同时也需要演奏琵琶、古筝、二胡、月琴等一系列乐器,再伴以打击乐器。同时,这种音乐形式又被称为“丝绘戏”。[4]丝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老丝弦。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其在湖南地区所流传的时间非常长。

四、劳动号子

在湖南地区的津市、澧县等地区,流传着一些劳动号子。因为津市、澧县四面都被水和山包围,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也非常丰富。在这些地区,生产了大量的棉、麻、粮食等。在湘西北地区,这是非常重要的商埠。而且澧县因为临水,所以有货运码头,同时也有很多的船工。在这样的情况下,船工的劳动号子产生。船工在船上劳动的时候,会演唱和吆喝一些曲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的劳动号子文化。举个例子,一个船工唱了一首曲子,周围的船工会按捺不住,然后你一句,我一句,如同和汹涌的河水搏斗一般,气势雄浑,声音动听。这就是湖南地区劳动号子产生的背景。

除了澧县的号子,还有一种“踩棉号子”。工人在装棉上船的时候,为了将棉包在船舱里装紧,会用脚来踩棉包,因此产生了“踩棉号子”。这种号子的曲子和旋律都非常简单,甚至歌词只有简单的“哎哟”、“嘿哟”等,但却是湖南当地非常有名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最后,在津市还有一种“衬唱”形式。也就是说,在一种曲调当中,可以交织演唱两种不一样的唱词。但是两种不同的唱词却必须主次分明,否则就会很乱。一般情况下,主唱词都是七言四句体,而衬唱的歌词则是五言三句体。这种形式会出现在小调体裁当中,所以又被称为“衬调子”。比较出名的衬唱作品是《孟姜女送夫》,由湖南当地艺人谭芳俊以及王庆叶演唱。其由十段主唱词组成,剩下的20段是“衬唱词”。主唱词必须由衬唱词根据要求来进行演唱。这种音乐形式不但在湖南湘西北地区非常盛行,而且在湘东、湘西南地区也有流传。但被挖掘和记录下来的内容很少,甚至很少有人会这种音乐形式了。

五、花灯

在湖南湘西地区,还有一种流行的音乐形式——花灯。表演花灯时除了演唱,还要跳舞。“花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高花灯”,另一种是“低花灯”。高花灯一般由十来个人参与表演,两个人拿花伞,其余的人拿着灯。将彩灯扎在棍棒上面,里面放火柱。灯里有各式各样的画,比如花鸟鱼虫、人物等等。拿灯的人需要耍很多的花样,步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高花灯则不需要进行演唱,只用锣鼓、唢呐等乐器进行演奏便可,演奏到一半的时候,还需要有哨子和欢呼的声音,这样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

低花灯一般是由一男一女进行表演,男女表演者先化妆,然后再上台唱调子。以前这种歌舞形式主要在湘西地区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拿灯的人也可以伴唱。到现在,这种形式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人单独演唱,演唱的时候也可以掺杂故事情节。目前的表演曲目有“十二月采茶”、“卖花”以及“摘花”、“双探妹”等等。同时,表演也必须有固定的程式,比如圈子等等。唱歌的时候,一般要用打击乐来进行伴奏,这样可以使曲调更加丰富,更加动听。

湘西的花灯不仅优美动听,曲调也非常丰富,一般由五声羽调式或其他的调式组成。旋律一般采用切分或切分式的附点节奏,唱腔则多采用装饰性小腔。这些都是湖南湘西花灯最明显的特色,具有非常浓厚的湘西乡土风格。

六、革命歌曲

革命歌曲也是湖南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多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红军当中传唱的一些革命歌曲,也有一部分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最有名的莫过于“革命山歌”,用当地的三棒鼓调改编而成。另外还有《革命谁领导》《送郎送红军》等,这些歌曲则是由当地的民歌填词而成的。

同时,也有用古曲和时调小曲填词而成的当地革命歌曲,比如《革命取得成功》采用的是古曲《苏武牧羊》的曲调,歌词被进行了改编。另外还有用国外歌曲填词而成的革命歌曲,比如《保卫苏维埃》,但是被湖南地区的红军传唱后,曲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43年湘鄂川政权建立,湖南地区的红军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欢送红军歌》。

湖南民间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被当地人们广泛传唱。对这些音乐形式、音乐作品进行传承和保护,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长旭. 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发展述略[J].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5(2): 79-80.

[2] 刘长旭. 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中的润腔因素[J]. 艺术教育, 2013(8): 64-65.

[3] 刘长旭. 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笨作品的创作特点[J]. 艺海, 2013(4): 33-35.

[4] 新音乐萌芽时期湖南音乐家的音乐活动[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5): 73-76.

(责任编校:彭 萍)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Folk Music and Its Values

KANG Huiyun

(Wuzhai Branch of Xinzhou Teachers College, Xinzhou, Shanxi 036200, China)

Hunan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folk music, a variety of art forms, with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national styl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Hunan Flower Drum Opera, folk songs, opera singing, work songs, lantern, revolutionary songs and folk music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culture.

Hunan; opera; lanterns; folk songs; national style

J 60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1.021

2096-059X(2016)01–0081–03

2015-12-28

康慧云(1980-),女,山西晋中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

猜你喜欢
谭盾花鼓戏唱词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