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青州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2016-03-28 05:01葛美珠
城市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桑蚕青州丝绸

葛美珠



古青州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葛美珠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

古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渤海和泰山之间,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促成了桑蚕业和丝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当时中国丝绸业之都。随着我国丝绸产品对外出口,国外对丝绸需求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古青州自然也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古青州;丝绸之路;对外贸易;丝绸业

一、古青州概况

古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1]这句话的大意指:位于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那里的土地又白又肥沃,海滨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那里的田地属于第3等,赋税属于第4等。那里所纳的物品有盐和絺(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的丝、大麻、铅、松和奇怪的石头。东部莱夷可以放牧,进贡的则为檿丝(檿丝即吃山桑而长成的野蚕所吐之丝,主要是柞丝。进贡的船从汶水到达济水。从这一简短的介绍中,我们可以获得青州的地理位置,所产物产等重要信息。《周礼·职方氏》曰:“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2]这两句话大体的意思指:正东面是青州,因为土的颜色是青色,所以得名青州。《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为青州,齐也。”[3]关于古青州的范围,笔者比较赞同庄明军先生的看法,认为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概念主要指夏商时期的古青州,西到泰山,东到渤海,包括几乎整个山东半岛地区;“狭义”概念主要指以弥河为中心,西到淄河,东到潍河,或接近胶莱河以西地区。

二、古青州蚕桑丝绸业发展情况

古青州蚕桑及丝绸业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与古青州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密切关系的。古青州地区具备桑蚕业兴起和丝绸业发展所需要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古青州地区具备桑蚕业和丝绸业发展的有利地形地貌。古青州地区多山陵丘地,土壤略含碱性,很适合柞桑树的生长,是我国柞蚕的起源地。正如《尚书·禹贡》记载:檿丝惟出东莱,以织缯坚韧异常,莱人谓之山茧”。[4]

古青州有适合蚕桑业生产的良好气候条件。今天的山东大约位于北纬34-38度之间,北、东、南三面环海,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从温度和湿度、光照等方面都适应桑树和蚕的生长。据研究,在旧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青州的气候条件相较于今天更适应桑蚕业的发展。首先,适宜的温度,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一月气温大约比现在高3-5°C。”;其次,河流的灌溉:“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浮于汶,达于济。”[5]从《尚书·禹贡》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古青州地区河流水文条件较好。青州的潍水、淄水和汶水等水域,为古代青州带来了湿润而又不至于过潮的良好气候条件,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养蚕业的发展。

发达的水陆交通是青州丝绸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禹贡》中可以看出,古代青州的交通具有相当规模。青州的贡物,都经由水路运抵都城,青州的贡物“浮于汶,达于济”,[6]汶水从莱芜历经泰安、肥城、宁阳至东平入济水,再从济水人漯水,最终达于黄河。这样,青州的汶水,徐州的淮水、泗水、漯水等,最终与黄河沟通在一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运输线。相应的,诸多的贡物从四面八方运抵水道,这是需要一定的陆上交通线路相配合的,尽管在这方面还没有太多的资料,但是,从“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吕氏春秋·勿躬》),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樟”(《史记·夏本纪》)等我们可以体会到自古该地陆上交通的便利。

古青州地区人口稠密度和经济结构也是影响青州丝绸业兴起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桑蚕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另外桑蚕业也需要以该地农业的发展作为依托。青州是山东版图上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的地方,人口稠密,农业发展较好,这些都为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古青州是丝绸之路源头

众所周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毋庸置疑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的丝绸来自哪里?丝绸之路的丝绸的源头在何处?我们有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古青州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一)文献资料的记载

首先,古文献资料为我们证明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正如《尚书·禹贡》所记载“厥篚、蘖丝”,[7]青州的檿丝早在3 000年前就已经成为贡品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属于古青州的范围,文献资料中留下了大量关于齐国丝绸业繁盛的记载。如《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食必梁肉,衣必文绣。”《战国策·齐策》:“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为边缘。”《晏子春秋·外篇》记载:“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披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玉海·急就篇》:“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凰相追逐。”从这些文献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齐国丝织业的繁荣;秦汉时期青州丝绸业再度辉煌。据《汉书》记载汉代的丝绸主要有三处产地:东西织室、三服官和襄邑服官,其中“三服官”是为皇室提供丝织品的重要部门,据庄明军考证汉代的三服官就设在齐都临淄(属于古青州的范围),《汉书·贡禹传》记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筒,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8]从该处文献资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三服官地位的重要,将三服官设立在古青州的范围内,必定是因为该地丝织业发达;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唐朝时古青州所在的山东桑蚕丝织业中心地位虽然相对下降,但是古青州依旧保持着平稳的发展。《太平广记》卷31《广异记》云:“开元初,天下唯北海(青州郡)绢最佳”,天下青州的丝绢最佳,一语道破当时青州丝绸的地位;宋元时期,青州的桑蚕丝织业平稳发展,著名的贤相韩琦在《送叔平学士知青州》中赞美青州“物绕三服丽,居乐五民游”,诗句大意指物产丰富的青州,衣着华丽丝绸衣服的人们,快乐地在该地游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古文献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证据,从这些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古青州地区桑蚕业及丝绸业的发展。

其次,除了古文献的记载,我们也可从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找到相应证据。“汉唐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在今山东一带”,据考证汉唐丝绸之路的主要货源地在山东,而青州又是山东丝织业的核心地带。齐涛在《丝绸之路探源》中也提到山东到长安有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条路线,在这三条线路中抵达淄博、青州的中路为主干线,“由长安出发,东过潼关、三门峡、洛阳直抵定陶,由定陶东去兖州或由定陶北上,抵济南一带,再由济南一带东去,抵淄博、青州等地,这是东方丝绸之路的主干线。”淄博到青州,不足百里,但这儿却称得上古代山东丝织业的心脏地带。汉代,临淄齐三服官的织造技术居全国之冠,唐代青州丝织品的质量则是全国第一。发达的丝织业,加上这一地区东绾半岛,西通济南的有利条件,使它成为汉唐时代山东东端的最大丝绸产地与丝绸集中地。所以,我们认为这儿就是丝绸之路的东端源头。

(二)考古资料的佐证

关于古青州与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除了文献资料,我们也可以从出土的考古资料中寻找证据。丝绸之路沿线及古青州出土的大量文物,也证明它是古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源头之一,这些出土的文物不仅填充了历史的空白,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青州与西域的交流情况提供了证据:

首先,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一些和青州有关的文物。甘肃威武唐咀子出土的漆纚冠,据考证是临淄齐三服官时的产品;高昌附近出土的赤绨,汉代青州地区的特有产品,《急就篇》说:“绨,原缯之滑泽者也”;[9]1959年,在尼雅古城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花纹为“绮”的裙子残片,据考证“绮”的原产地也在青州地区。这些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文物复原了古青州和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

其次,青州地区也出土了一些和陆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1983年在青州谭坊镇出土的“宜子孙”玉壁,经专家鉴定为新疆和田玉。它使我们联想到,在青州出土的商代玉蚕和在妇好墓出土的大批玉器,其中也有玉蚕,是否为青州地区的贡品暂且不论。这批玉器经专家认定:“大部分均系软玉,其中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也认为“距今3 200年前,新疆与四周地区,尤其是与黄河流域的联系,已经是一种肯定的历史事实”。

1976年在青州博物馆南邻出土了一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佛教造像上的鎏金方口履鞋,和胡人形象也印证了古青州和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其中,佛像上的鎏金方口履鞋与新疆民丰出土的织锦履鞋极为相似。另外,北齐卢舍那佛像右肩界格之空缘内的三个胡人像被刻画的维妙维肖,也印证了古青州和西域的交流频繁。

1971年青州城南3公里左右处,出土了9件石刻画像石,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青州繁荣的丝绸贸易。石刻画像刻划的内容为墓主人生前经营丝绸贸易的场面,其中有商旅驼运图、商贸洽谈图、出行图、象戏图等,具体生动地刻划了当时墓主人经营丝绸的生活片断,反映了丝织贸易的具体场面。从图画中我们可知“客人”无论从形体上,还是服饰上无疑是从西域地区远道而来的胡人客商。这九方画像石,有五方刻划着胡人的形象,这足以说明青州地区在北齐时,与西域有着广泛的商贸往来,其中丝绸贸易占着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冀昀. 尚书[M].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5.

[2] 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3] 王钦若. 册府元龟[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2.

[4] 青州市博物馆.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M].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9: 11.

[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东省博物馆.曲阜鲁国故城[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2: 178.

[6] 国家文物局.2004年重要考古发现[M]. 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 91.

[7]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423-425.

[8]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 11-12.

[9] 王华庆. 青州龙兴寺造像艺术[M]. 济南: 山东美术术出版社, 1999: 115-116.

(责任编校:彭 萍)

Study on Relation of Ancient Qingzhou and the Land Silk Road.

GE Meizhu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China)

Qingdao is Nine Zhou (another name of old China in ancient time) wher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Bohai Sea and Mountain Tai. Its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moted development of the silkworm and silk textile industry. It once became the capital of silk industry. With the silk export the foreign market needed more silk products. This urged Qingdao that becomes the land silk road which becomes the platform that exchanged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 therefore, that ancient Qingdao became one of the beginning place of the ancient silk trade road.

ancient Qingdao; silk road; foreign trade; silk industry

K 901.9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1.022

2096-059X(2016)01–0084–03

2015-12-03

葛美珠(199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

猜你喜欢
桑蚕青州丝绸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千年书院薪火相传,百年名校与时俱进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遥望“丝绸路”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路上丝绸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