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猫城记》中的文化批判主题

2016-03-28 08:27郝瑞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老舍文化

郝瑞娟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试论《猫城记》中的文化批判主题

郝瑞娟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老舍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在老舍的众多作品中,《猫城记》的批判意识最为显著。作者在科学幻想的基础上讲述了猫国社会和猫国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以此来揭示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现实社会。文章在文化批判的背景下,从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社会制度和外来文化的接受等方面对小说作了全面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思想心态和文化体制。这一主题对发掘《猫城记》在老舍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具有极大的意义。

老舍;《猫城记》;文化批判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众多作品在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相对于《骆驼祥子》《茶馆》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而言,老舍于1932年创作的《猫城记》知名度不高,受众范围也不广,在文学史上一直受到冷落和忽视,直到新时期人们才逐渐走出定势和偏见,在思想和艺术上对作品给予重新的认识和评价。本文在前人对《猫城记》艺术形式探究和文化角度解读的基础上,立足于文化批判,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以寻得《猫城记》在老舍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文化批判这一主题下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文化批判不同于政治体制的批判,也不仅仅是道德批判,更不是某种经验形态的批评或评论。“它是对于文化的梳理、考察、审视和反思”[1]。正如学者赵毅衡指出的:“真正的文化批判应具有三个条件:一、文化批判的对象不是体制本身,而是体制借以立足的文化规范;二、文化批判不是指斥规范的弊端,而是对规范作形式上的思辨,也即文化批判的非实践性;三、文化批判应该把自我作为反思的他者之一,保持清醒的自我批判。”[2]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猫城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猫人文化、教育、军事、政治、生活等方面所作的形象细致的描述实际上是20世纪30年代黑暗中国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猫国里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的揭示和讽刺实质上是对当时病入膏肓的社会发出的批判和控诉,作者在感受猫国人生活的同时也对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麻木、守旧势利、懦弱残忍等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一、对思想观念心态的批判

在小说创作中,老舍一开始就围绕文化问题进行思考,在《猫城记》中作者从心态文化的角度,通过讲述“我”与大蝎、小蝎、公使太太等人的相处以及“我”多次参与猫国的重要活动,深刻地揭露出猫国国民愚昧麻木的奴性思想、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和冷漠残忍的“看客”心态,而这些也正是作者想要间接表达的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在《猫城记》中作者对愚昧麻木、自轻自贱的奴性思想给予了无情的批判。猫国人的奴性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相残杀、自轻自贱。小说从最初“我”被猫人捕获到“我”帮助大蝎运迷叶再到最后矮人国入侵,猫国灭亡,都展现了猫国人互相残杀、“窝里斗”的本性。“他们的自由不能使五个兵一块住三天而不出人命,和外国人打仗是不可能的事。”自相残杀的结果是猫人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对内,猫人非常怕外国人,不但不反抗反而依赖于他们,不经外国人主持,猫人的正常生活秩序都无法保证,而这不正是当时落后的中国的真实写照吗?正因为猫国人甘愿不自强的状态,才使得当侵略者到来时猫国仅剩的两个人依然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咬死,猫国灭亡。这看似夸张的想象也正是某种程度的预言,如果我们的民族依旧停留在互相损害、自我消灭的阶段,怎么可能有未来和希望?并且在猫国“伸手就打,是上等猫人的尊荣,也是下等猫人认为正当的态度”。所以当“我”发觉送来的食物不干净没有直接打送饭的仆人而让大蝎来嘱咐仆人时,他们全都看不起“我”;当大蝎被外国人惩罚时,不仅“一点羞愧的神气也没有,倒好似他自己战胜了似的”;当“我”因号召四周的士兵起来反抗曾奴役他们的大蝎时,他们也都无动于衷。可见猫国的奴役者和被奴役者都很享受现在“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猫国人的奴性思想的另一体现是猫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盲目恪守。大蝎出门要由四个兵丁抬起,还用理论支撑——“皇帝有抬人二十一,诸王十五,贵人七,这是古代的遗风”。除了这种荒唐愚昧的等级观念外,还有千万妇女信守的“节烈观”。“我”的房东公使太太无视丈夫的淫乱生活,认为男人多娶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公使死了,她还费尽心思去看着这些妇人,而只是为了让皇上明白她的志向和品行,能得到皇上赐给她刻有“节烈可风”的牌匾,而她只是当时社会千万妇女的一个代表,自己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又毒害他人。她的身上饱含着当时中国女性的悲剧色彩。

《猫城记》中体现出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价值观念也是作者批判的内容。在猫国没有“朋友”的概念也没有帮忙的习惯。大蝎无法理解“我”来到猫国已经三个月却依然没有忘记去看望和“我”一起来火星而意外遇难的朋友。而且把“我”当作可以给他带来利益的人,“他——或任何猫人——设若有真心,那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人似乎是他所以交友的主因”。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迷叶”和“国魂”。“迷叶”代表着权利、地位、利益;“国魂”则可以买到“迷叶”。只有当一件事情能让自己获利时他们才会有所行动。“我”在和大蝎的百般交涉下才获得了每日独自洗澡的机会,大蝎却未经“我”的同意就让上等社会的人来参观我,给他们提供最肥美的两块迷叶,并向他们收取参观费。这样大蝎和参观者各得其利,而“我”顺理成章地成了“被陈列的私产”。不仅像大蝎这样的大政治家大军官是如此,平民老百姓也是一样只看重利益。当公使太太被坍塌的泥墙压在土堆里需要急救时,站在一旁的众人丝毫没有要动手救人的意思。当“我”喊出“过来帮我扒的,给一个国魂”并掏出“国魂”给他们看到时,他们才开始动手,他们的行动并不是为救人,而只是为了占便宜和拿“国魂”而已,他们不管同胞的死活,也没有“生命”的概念,这是何等的绝情和残忍。青年人本该是有抱负有血性的一代,但猫国的青年却“不见着一点小便宜还好;只要看到一个小钱的好处,他们的心便不跳了。平日他们看一切不合适;一看到便宜,个人利益,他们对什么也觉得顺眼了。”正因为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唯钱是命,才导致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包括政治家、教育家和知识分子都被异化到丧失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这个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猫城记》还批判了糊涂自私、冷漠残忍的“看客”心态。鲁迅先生曾在《〈呐喊〉自序》中讲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3]和鲁迅的笔下围观杀头盛举的麻木的人群相比,《猫城记》里的猫民们似乎“更胜一筹”。作者在大蝎运送迷叶去往猫城时,描述了猫人“看”的本领,看小石子,看猫头上抬着的人,看两个熟人谈心,看两位老者在街上摆棋,看运送迷叶的队伍。边看边挤,边挤边挨打也要看。在小说的第二十四章,作者写了这样一幕:“‘看头去’成为猫城中一时最流行的三个字……听说,已经挤死了三个老人两个女子……看的人们并不评论与讨论,除了拥挤与互骂似乎别无作用。没有人问:这是谁?为什么死?没有。”这是猫国“最清醒”的人大鹰为了挽救危亡的民族而献身后的场景。事实上大鹰的死没有对麻木无知的民众起到任何拯救的作用。他们已经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看热闹的心理看待拯救者的行为,个体精神的麻木使集体也毫无生气。国民失去了人格,国就慢慢失去了国格。老舍的改造国民性是以培养现代国家观念为前提的。猫国人从人的观念到国家的观念都没有了。在《猫城记》中老舍表达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应致力于“立人”而后“立国”。所以,“如果说,不深入了解鲁迅,就不能触目惊心地认识到国民性问题之严重与深刻的话,那么,不深入了解老舍,恐怕就不能感同身受地认识到国民精神无处不在的普遍性和它的复杂性”[4]。《猫城记》中老舍的国民性思考,显示了文化批判思想与反思视角的现代文化内涵,也让我们对本民族的思想心态有了重新认识。

二、对文化教育体制的批判

文化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内在支撑,关乎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与维护,同时也制约着个人的精神追求。在《猫城记》中,作者通过“我”对猫国学校、古物馆、图书馆的走访以及小蝎的介绍,了解到猫国文化教育的荒谬本质,通过“我”与老年学者、青年学者的交流,揭露出猫国知识分子的迂腐和堕落,实质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落后的文化教育体制的批判。

“我”跟随大蝎回到猫城后,开始了对猫国学校的走访,看到的是混乱无序吵闹的学生、毫无生气奄奄一息的老师和只能依仗外国人来吓唬学生的校领导。在第一所学校里,猫小孩们在学校只需完成“唱国歌”“向皇上行礼”“向大神默祷”这三项任务就可以顺利从最高学府毕业,而且是人人都以第一名的资格毕业。这是何等的荒唐。而在另一所学校则看到更为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群大概十五六岁的学生正拿着一些家伙割剖自己的校长和老师。他们一边动手一边骂道:“挖你的心,你个死东西。”这看似夸张的表达却绝不是耸人听闻。当时被认为荒诞不经的艺术幻想在“文革”中曾真正发生在中华大地上。大家才真正认识到:“这位讽刺作家凭幻想创造的黑暗景象,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变得有血有肉,鲜血染红了中国大地。‘荒诞’变成了预言。”[5]其实并非作者有预言家的本领,能穿越时空看到未来,只是作者对中国的国情和国民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当他对人性做出深刻的理解和剖析后,就已明白这种人性的劣根性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者对猫国教育的批判正是对落后的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

当培养人才的学校都变成了拍卖场,可想而知猫国图书馆和古物馆的命运。古物馆的管理员对着一间空屋子向“我”复述曾在每个位置上陈列过超过万年的古物换来的国魂数目,并告诉“我”猫国的陶业已经断绝了。他丝毫没有为遗失了无法用价值衡量的文化遗产而难过,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古老的猫国文明就将在这一群麻木灵魂饶有兴致的讲述中消逝。他唯一关心的是古物都卖完自己就没有回扣可以拿。其实稍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人便可以看出作者讽刺的正是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中国,从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中华民族的宝藏一直不断地流失。这无不和当时的统治者的政策有关。这位管理者象征着当时中国的某些伪善者,他们一面为博大精深的古国自豪地展示着古老中国的精粹,一面又露出唯利是图的本质,把国家文物的交易看成是政府收入必不可少的来源。作者有力地批判了这些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全民族利益的行径。而图书馆,不仅里面的图书在十五年前就已经卖完,而且他们正准备把图书馆改建成一座旅馆以便收取租费,足见猫国的文化事业都已经沦落为统治者敛财的工具。

为了深入地了解猫国的文化,“我”还在小蝎的引荐下分别与猫国的老年学者与青年学者会面。学者本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该是为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努力奋斗的代表。而猫国的学者呢?无论老年学者还是青年学者都一心只想着迷叶。老年学者一见面就为谁是猫国“第一学者”的问题而展开轰炸式的谩骂,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对“讨几个老婆”的探讨。他们研究的内容与科学毫无关联,都是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探究。所谓的“发现”也只是为了最高统治者的奖赏或者是为了从大商人那里得到迷叶。青年学者也是一副道貌岸然的形象。为了证明自己是新式学者,一个个讲着莫名其妙的词语:“咕噜吧唧,地东地东,花拉夫司基……”他们没有学到国外先进的制度和先进的文化,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如何使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上,他们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味地附庸风雅,以为讲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就是高贵。在一个社会中,知识分子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他们应当敢于否定并保持对社会应有的批判态度。而在猫国这群最应该有良知的学者都堕落到这步田地,可见国家是没有希望了。从猫国的学校、古物馆到图书馆,从教师、校长到学者,全都是死气沉沉的状态,没有一丁点儿希望。那么猫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为何如此堕落呢?作者在批判了教育文化的荒谬现象后,也剖析了猫国教育文化落后的真正原因。

在小说中作者感叹“这新教育崩溃的原因何在?我回答不出。我只觉得是因为没有人格”。因为整个社会太黑暗太混乱,正是整个社会的人格缺陷才“使教育失去良好人格和启发研究精神的主旨的一部分”。当教育这座精神大厦倒下了,国家也就没有了最后的希望。所以老舍悲愤地提出“为什么要教育?救国。怎样救国?知识和人格”。人格教育是老舍一生执着的文化探寻,是老舍对于落后中国出路的独特的思考体验。一般心理学家把人格看作“惯常行为”,而老舍人格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养成国民某些惯常的行为模式,以此实现国民教育启蒙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所以他相信“有十年的人格教育,猫国便会变个样子”。虽然老舍朴素的救国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从人格教育入手来改变社会落后的本质不够成熟和实际,但他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却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对社会组织管理的批判

制度文化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猫城记》中社会文化层面也进行了批判。社会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大的群体单位,小蝎一家和公使太太一家是个体的典型。作者借对小蝎一家和公使太太一家传统伦理秩序的批判,表达了对旧中国封建家庭牢笼的桎梏下那些麻木愚昧的人们的关注。对家庭组织的研究实质也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过人们的精神层面来反观社会的精神状态。

《猫城记》重点讲述了由小蝎家三代人构成的封建家庭的父子关系。小蝎的祖父代表着固执迂腐的一代,他一边大喊“我们不要外国人”,一边吃着从外国进口的迷叶,并且认为“吃迷叶是给外国人丢脸,不算他自己的错处”。小蝎的父亲二十年前是个新人物,也曾反对吃迷叶提倡女权,但是现在他继承了老一辈的做法,也以祖宗遗法为准则。虽然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效仿外国人,但现在他都把那些知识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在处事的宗旨上和迂腐的老一辈仍旧一样。小蝎代表了最年轻的一代,他本该以他的反叛和进取精神为猫国寻求出路。令人失望的是,小蝎依旧脱离不了对旧家庭的依附,像寄生虫一样地活着。他也吃迷叶,改父辈的娶妻纳妾为“随便和女子游戏”,他奉行“敷衍”和“游戏”的生活态度,认为人生应该“糊涂”地对待生活。他不去改变现状也无力去改变,早晚有一天他也会像他祖父所说的一样,“少年的脾气喜新好奇,一到中年便回头看祖宗的遗法了”。这个祖孙三代的家庭正是当时整个中国家庭的缩影,祖父没有长辈的智慧和尊严,父亲虚伪贪婪只讲求个人利益,小辈没有青年应有的精神面貌。作品除对父权制度的批判外,还有对夫权制度的剖析,猫国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妻妾制度盛行。在作品中小蝎的父亲有十二个妾,公使有八个小妾,当房屋被暴风雨摧毁,公使的八个妾都被压在下面之后,我们听到了公使太太的哭诉。作为妻子的她在“夫权”的压制下只能顺从自己的丈夫,屈辱地忍受着精神上的摧残和痛苦,在自己生命危在旦夕之时还急切地渴望着皇上给她立“节烈可风”的牌坊。作者在刻画公使太太的同时表达了对封建夫权制度的深刻批判。

除了家庭制度外,作者也细致刻画了猫人生活在一个社会阶级严重对立、法律失去效应、道德没有底线的环境里。从猫城的居住环境就可以看出猫国的社会组织状况。小蝎向“我”提供房子时透露了在猫国“有势力的人可以随便占据机关的房子”。城市建设体现阶级分明对立:“城的中间是贵族的住宅与政府机关,因为房子比左右的高很多。越往两边去越低越破,一定是贫民的住处和小铺子。”和居住条件相对应的是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贵族人群官官相护,每天奢侈享受挥霍无度,他们掌握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大权,每天只需吃迷叶寻欢作乐;贫民则又脏又瘦没有精神,在社会的最底层只能随意接受统治者的惩罚。作者描写的根本不是猫人,而是戴着猫面具的中国人。作者还痛心地指出猫国的法律只是供人欣赏的摆设,管不着有钱人,也管不着外国人的事实,这都足以说明猫国的法律已经不起作用,只要有迷叶,有“国魂”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如果外国人打死人“连一个迷叶也不用费”,在这样的现实下外国人可以在猫国的土地上侵吞掠夺,为非作歹,草菅人命。这一切都是由于国人自甘堕落卑颜屈膝所致,甚至在外国人攻打猫城时,人们不去英勇抗敌而是失魂落魄地都往回跑。更有像大蝎一类见敌人打过来,打开国门,抢着迎接,争相邀功,这种卖国求荣的行径真是让人汗颜。在猫国社会里没有帮忙的习惯也没有信任可言,他们对自由的定义是欺侮他人、不合作、捣乱。他们认为“让路是最可耻的”,背约毁誓也是自由的一部分,在士兵帮大蝎收迷叶的时候,大蝎打死了一个兵,“我”要求大蝎对死去的士兵进行赔偿,但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却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告知和他家属相关的信息。猫国的道德已然没有了底线,“横行”是上等猫人口中最高尚的一个字。作者对猫国社会无道德的批判对我们当下仍有极大的警示作用。

作者揭示出猫国众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出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种种缺憾性的社会存在,这种“缺憾”正是他深爱的中国所缺失的,“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自夸自傲,固执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6]。他对文化的激烈批判,对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否定其实都是作为一个批评者最痛心的地方,正是出于最强烈的爱国心,正是为了落后的中国能复兴和昌盛能有崛起的机会,他才会有极其悲壮而愤慨的批判。

四、对其他外来文明的批判

老舍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欧美度过的。正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强烈冲击,他更能清醒地看待外来文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随着外来强劲的军事、经济的入侵,文化上的渗透更为广泛。文化对人有着极为强大的控制力,有时人自觉地接受文化,有时是无意识且被动地接受文化。早在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启蒙者们就受“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以狂热并偏执的姿态青睐着西方文化。老舍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一方面意识到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也同他们一样对传统文化中的旧礼教旧道德予以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深切地感觉到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存在某种消极性。社会的转型期固然有很多种变革的可能,如果盲目地在经济政治体制都没有改变的状况下发展先进的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旧”的没有破除之前,“新”的很难真正立足并发展。

作者在指出猫国思想、教育、制度方面的缺陷的同时,也看到了猫国人对其他文明的批判。作者借讲述猫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间接地批判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猫国人对外来文明的态度是极其武断和幼稚的。这种武断首先表现在从外国引进的迷叶上,几百年前,猫人从外国引进迷叶,接着整个猫国都吃上了瘾。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不吃它的人已经是例外了。显而易见,作者是在暗指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灾难的鸦片。它使人身体变得虚弱懒惰并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使人的精神变得麻木,为获得迷叶,他们放弃了能引以为生的种植业,下令将迷叶定为“国食”,甚至将几千年传下来的奇珍异宝也都变卖到了国外。迷叶只是一种象征,它暗指那种对外来的东西不加区分辨别的态度。这种全盘“拿来”的做法只能是自食其恶果,走向灭亡,最终把国家一步步“治死”。

与全盘拿来相对应的另一种态度是盲目排外。他们认为在民族国家处于衰败的时期,更应该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且认为现如今的落后现状和外来文化的侵入是最根本的原因。小蝎的祖父便是这迂腐守旧的国粹派的代表,他顽固地坚守着旧道德的标准,将一切外来文化看作洪水猛兽。他在见到“我”时恐慌地大喊“我们不要外国人”,并且固执地“认为一切祸患都是外国人带来的”。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只能使国家更为贫弱。令人哭笑不得的还有他的荒谬理论:认为吃着从外国传来的迷叶是给外国人丢脸,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会毁了整个猫国。

纵观猫国社会,猫人对待西方文明的最惯常的另一态度是接受,但这种接受不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而是“取其形式,去其精神”的模仿。小蝎的父亲认为凡是能说几句外国话就算懂得一切,那些满口“拉夫斯基”的青年学者以为把几句外国名词联到一起就是学习了外国最新的东西。青年学者见到来自地球的“我”穿裤子也纷纷以介绍外国学问道德风俗为志向,开始穿起裤子来,殊不知这种毫无意义的变革只能使社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和作品中的猫国相比,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他们对西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层,这种文化接受或许对社会的外观有一点改变,但却无法改变社会的实质。

在《猫城记》中作者详细分析了猫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猫国是一个古国,在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猫国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学习新的制度,但学习的结果却一塌糊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原因还是落后的制度、混乱的社会秩序无法安放先进的知识,加上人们盲目把学习当作口号式的模仿,真正的思想内核被抽掉,不去探索这种教育制度是否适应本国的发展,更不去改进或加以完善,最终导致新教育的失败。当学识和制度一同从外国引进来,“到了我们这里便立刻长了白毛,像雨天的东西发霉”,学习来的知识不去研究,只管割下人家的肉往自己身上补,而不管肌肉所需的一切养分。在这种条件下新教育的实施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当发生“学校争校长,打教员,闹风潮”的事件后,大家又一致得出结论:“新知识不但不足以强国,而且是毁人的。”就这样新知识的遭遇从“诬蔑”到了“咒骂”。新知识彻底失败,大家又回到之前的旧的状态。除了教育方面,戏剧也是如此。外务部长曾提倡外国戏,可是却不能真正明白外国戏的妙处,所以很多事情变成了“新的一露头就完事,旧的因而更加发达”。

“批判本身带有很强的否定性色彩,但老舍的双向批判是客观中肯的,一方面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东方,看到了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情人性,也批判了多年积累下的懒散苟安的劣根性;另一方面站在东方的角度看西方,只是拿来西方的独立进步的一面,摒弃其殖民文化的狂妄自大。”[7]可见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既反对不加辨别的拿来主义,反对全盘西化的概念,又反对保守固执盲目的排外,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反思本民族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构成力量,它会渗透到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各个层面,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老舍持续地进行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自觉承担着对文化的批判和建设的重任,他所具有的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对文化的清醒认识值得肯定和学习。《猫城记》是老舍最为与众不同的一部小说。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祖国爱之深切。“所谓文化批判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方法策略,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关怀抑或反思的态度。”[8]作者正是对祖国和人民抱有极诚挚的热情和关怀才能写出如此恳切警醒之作。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中作者就曾提到,因为对国事感到失望才有了一部寓言体的讽刺小说。作品中暴露出许多方面的问题,也倾注了作者最真实的感情,正因为这样也才引发了长久的争议和讨论,但无论如何,它不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他的思想价值在当下依旧具有非凡的意义。小说中的“猫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作者的批判不仅仅面向当时落后黑暗的中国,而且面向当今和未来。在如今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安宁的环境下,这样的文化批判依旧大有必要。

[1]姚文放.关于文化批判[J].文学研究,1997(6):43-45.

[2]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3.

[3]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40.

[4]孔庆东.老舍与国民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62-70.

[5]野婴.老舍研究在苏联[J].新文学史料,1999(1):12-24.

[6]老舍.大地龙蛇·序[M]//老舍.老舍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358.

[7]窦雅珺.论老舍小说的东西方文化双向批判意识:以《二马》《四世同堂》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60-163.

[8]周宪.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5.009

2016-04-03

郝瑞娟(1990— ),女,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6)05-0040-06

I207.4

猜你喜欢
老舍文化
老舍的旧体诗
北平的秋
文化与人
印象·老舍纪念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谁远谁近?
老舍的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