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2016-03-28 12:48阮东彪刘会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

阮东彪,刘会柏

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阮东彪,刘会柏

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要素、过程、结果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结果的大众化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理论工作者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结果等方面着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中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34)的重大任务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介工作才能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和最高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大民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接受、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会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精神动力,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介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精神动力转化为强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介工作来实现。“思想要展现自身的力量必须找到‘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并说服他、掌握他。没有这个环节,思想永远是思想,人们的实践永远停留在原始状态,不能引向对现实世界的改变。”[2](P34)也就是说,理论要掌握群众,掌握理论武器的群众,才能把理论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实效直接关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民族化和中国化,然后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这些大众化的环节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发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无论自上而下的“灌输”理论,还是自下而上的自觉吸纳与内化为信仰,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介工作,那么,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这个趋势是由历史唯物观的哲学基础、重民本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基础所决定的。

(一)历史唯物观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识人民群众和革命理论的关系后,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P104)。对唯心史观的深刻批判后,他们愈益明确和阐发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主人的思想,创立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群众史观。正是群众史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为群众所掌握,变成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在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党的根本宗旨的角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予以明确阐述,他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4](P435)江泽民的这一论断,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高度,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必须把握人性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

(二)重民本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儒家思想家从历代兴亡政治经验总结的过程中深刻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由此出发,儒家提出君主处理君民关系的根本准则就是以民为本。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民有恒产,是百姓接受道德教化的物质前提。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荀子也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虽是封建儒家思想,但是我们可以吸收尊重民众利益、依靠民众力量等精华性的积极因素,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农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发扬民主,创新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为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中国的民族特征,更容易被中国人自己所接受,从而实现对广大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从此,“中国梦”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如何实现中国梦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坚定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过程,就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鼓舞士气、鼓足干劲、按部就班、不断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历程。这就必然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基础

长期以来,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宣传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就跟进一步。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学习和教育。从出版物来说,早的不必讲了,至少十四大以来,先后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每年度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政治理论通俗读物,以及在近几次党的代表大会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组织宣讲团讲解大会报告精神的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才能真正拉近先进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宣传教育效果。在新时期,要深入研究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的鲜活经验,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他们的理想信念自觉行动。第三,一定程度上,我党九十多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九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通过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宣传、研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素、过程、结果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结果的大众化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大众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即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系统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活动的基本元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具体构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方面来确定其要素,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同的要素承担不同的功能,如果各要素按照大众化的要求,尽可能地实现各要素所担负的功能,那么,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得以实现提供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大众化,不仅要有传统的理论者队伍,比如专家、学者、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且要把一切具有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人,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阵营中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大众化有利于优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者角色的不足,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比如北京有一支由百姓组成的宣讲团,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比如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不但有史学专业人士,还有抗战老兵、抗战受害健在者,不但有中国人,还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在还原历史真相,告诫人类,珍惜和平,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众化就是把社会所有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群均纳入教育对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每年一届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教育对象大众化的典范,是具有全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众化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其真理性、先进性,还取决于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日常生活经验、认知理解方式、主观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契合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大众化就是目的的设定要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目的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5](P108)思想政治教育要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必然要求目的大众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双适应性、实践性等特点,所谓双适应性,即一方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发展状态,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规定。因此,要有双适应性,就要从社会需要和要求出发,从社会大众的身心出发。所谓实践性,就是给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提供明确的依据与指导。因此,目的的实践性,为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行为的实践活动明确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真正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媒介即信息”,创新和开发大众媒介是方法大众化的主要形式。除了报刊、书籍、收音机、电视机等传统硬件媒介外,电脑、手机的软件开发日新月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一步整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随着网民的大幅度增加,通过互联网,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众化,是一种明智的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大众化就是专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适应大众的需要而创设的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大众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高度涵容。“有些学校不准学生自由进入图书馆借书,学校没有无人看管的售货亭和茶点部,等等。正是在这样一些学校里,不具备让学生‘练习’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适当条件。”[6](P126)伊·斯·马里延科所描述的这种情境,没有涵容其所进行的教育目的和内容,没有创设有利于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客观世界的情境,从而不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这就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大众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大众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展开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这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大众化和结果大众化与之相匹配。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大众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这是集中代表了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研究的基本看法。可以看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必须要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来分析,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依据。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一个系统,那么这个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和教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的统一。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他们的意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就是编制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选择教育方法、向教育对象传递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就是对教育目的、内容的实践践履。尽管他们的意识与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人的活动,都要符合社会行为准则,都要顺应社会大众的诉求,都要反映社会大众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大众化

教育活动的根本职能是以社会为立足点促成个体与社会之间内在矛盾的解决。但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天然存在的辩证相关性,又内在地规定着教育对社会与个体之间内在矛盾的解决必须同时考虑并满足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的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解决个体与社会需要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同样体现个体与社会相应需要的满足。对个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果表现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社会适应需要、享受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对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果表现为其对社会认同需要、社会动员需要、社会精神体系构建需要的满足。当然,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并不总表现为一致性的关系,在有些情况下,它们之间会陷入一种相互否定、冲突的状态。我们必须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从社会大众的利益入手,从社会本质入手,努力消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否定与冲突,促成他们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正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着力点所在。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结果都贯穿了大众化的理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凸显了自身的本质,也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自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将大大增强。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沈湘平,王绿.简析“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苏)伊·斯·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M].牟正秋,王明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刘祖鑫)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RUAN Dongbiao & LIU Huibai

(SchoolofMarxism,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HunanProvince;Schoold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675000,YunnanProvi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tendency to popularize adapting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elements and process and results.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elements and process and resul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isits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Scientific Connotation

湖南省高校科研项目“雷锋精神时代化、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12C0597。

2016 - 10 - 20

阮东彪(1974―),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会柏(1973―),男,楚雄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理论。

D64

A

1671 - 7406(2016)12 - 0041 - 05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