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的心理透视及调适

2016-03-28 12:48王春霞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

王春霞

贫困女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的心理透视及调适

王春霞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就业的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主要表现为就业率偏低、就业空间狭小、就业满意度差、就业成本高。从心理因素分析,主要是由于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自卑与自负心理、等待与焦虑心理、自立与依赖心理等问题。贫困女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心理因素;调适

“年年说就业,岁岁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65万之多,在毕业生人数递增的同时,就业难问题也成为一种新常态。然而,在或显或隐的性别歧视下,相对于男性来说,女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就业率也远远低于男大学生。对于承受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双重压力的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俨然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当前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笔者试图从导致问题产生的诸多因素中重点分析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原因,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建议,引导贫困女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培养她们的积极心态,使她们能够顺利就业。

一、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面面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女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也逐年递增。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大学生人数已连续四年超过男大学生,并呈现出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1]与此同时,贫困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就业率偏低

在或显或隐的性别歧视下,相对于男性来说,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就业率远不如男大学生。2014年5月1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男性初次就业率(77.3%)高出女性(65.9%)11.4个百分点。[2]男生初次就业率显著高于女生,这意味着将近1/3多的女生找不到工作。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就业问题更是触及到了她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3]

(二)就业空间狭小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各种资格证书,参加各类培训,而高额的考证、培训费用对于经济上已经举步维艰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堪承受之重。这无形中使贫困女大学生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体力、精力不可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再加上女性享有孕产假的权利,无疑又增加了录用成本,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宁要武大郎,不选穆桂英”。与此同时,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部分单位有意无意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上的分流,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就业者比较明显地集中在服务型行业或教师行业等传统女性职业上,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岗位,女性人才所占比率却很低。而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对这些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却不以为然,认为一是工资待遇差、二是社会认可度低,满足不了她们高回报、高起点的心理预期。此外,还有部分贫困女大学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致使贫困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缩水”,就业领域狭窄。

(三)就业满意度差

在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许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或出国,以缓解就业压力。但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在靠借贷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她们不得不首要考虑生存问题,谋求自立。因此,考研也好,出国也罢,对她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她们无奈只能就低谋职上岗,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就业满意度低于男同学。签约时,贫困女大学生往往要勉强答应用人单位许多苛刻的条件,才能获得一份满意度较低的工作。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女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较低,44.7%的女大学生认为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37.9%的女大学生认为她们为能找到工作而降低了就业质量。[4]

(四)就业成本高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背负着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背负着昂贵学费、书费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5]然而,在择业过程中,简历的制作费用、参加各类招聘会的往返车旅费与门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高额的就业费用使贫困女大学生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加大了她们的就业难度。在择业时,为了迎合一些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的潜规则,部分女大学生的“求美情结”甚浓,她们非常关注自身形象的塑造,甚至不计代价和后果地实施整容或整形手术。而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就只能望而却步。

二、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分析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与其他群体的大学生相比,由于贫困女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家庭经济拮据所造成的经济负担,还要面对性别歧视所带来的诸多不公。在就业过程中,心理上始终承受着难以名状的负荷,心灵上总是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贫困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一)自负和自卑心理并存

由于自我认知不足和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导致了过分自尊和自卑的双重人格。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与自卑相反的自负心理,则是由于过分夸大自己的优势,而忽视了自身的短处和不足。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贫困女大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地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相比,难免产生一种莫名的心酸和落差感。况且,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感觉不足的地方就越容易敏感。贫困女大学生多来自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家庭。她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过度关注自己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总是因为这些条件的不足而看不起自己,致使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信心和勇气,遇到挫折后更是悲观失望、丧失信心。与之相反,还有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只是片面地看到自身学习成绩优异的强项,而对社会的需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等认识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自命不凡、好高骛远的心态,对用人单位百般挑剔,导致错失良机。

(二)等待和焦虑心理交织

焦虑是个体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或无法战胜困难,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而形成的一种焦躁不安和心神慌乱的情绪状态。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作为贫困女大学生,由于深知家庭负担的沉重和父母含辛茹苦的不易,知道上学机会的难能可贵,迫切希望通过就业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面对就业,她们经常会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自己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否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等问题,焦虑、彷徨如影随形,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烦躁等,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有心理缺陷、有强烈出人头地愿望的贫困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此同时,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在持续焦虑的状况下,又陷入消极等待的尴尬境地。多数贫困女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埋头苦读,学习成绩比较突出,颇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在班级里居于比较优胜的地位,造成争强好胜的性格,致使她们难以面对失败的挫折。所以,她们一方面迫切希望通过竞争寻找到心仪的职业,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又害怕竞争带来的风险,极力逃避竞争。

(三)自立和依赖心理相冲突

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她们成长的历程中得不到太多的帮助和关注,很容易表现得自强自立,凡事都尽心尽力,力求完美。她们渴望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奋斗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进而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让父母和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女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她们性格内向、见识浅薄、社会关系狭窄等不利于就业的劣势。以至于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时,她们往往显得不知所措,缺乏竞争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加上贫困女大学生偏于敏感多疑、自我封闭、不善言谈的性格特征,导致她们的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起伏波动剧烈。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她们就变得垂头丧气、驻足不前,更有甚者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放弃应聘机会,听天由命;或者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和学校身上,表现出“等、看、靠”的依赖倾向。

(四)高期望值与强挫败感相矛盾

由于家庭经济的巨大压力和父辈“望女成凤”的强烈期望,再加上贫困女大学生奋斗的目标是成为班级里学习上的佼佼者,她们大多对自我的期望值过高,择业的目标总是聚焦于地理位置优越的大都市,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至于乡镇一级就更是不屑一顾。相对于条件较差的基层单位,她们更愿意选择工作环境舒适、薪酬待遇丰厚的大型企业,或者钟情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然而,现实社会中诸如此类理想化的工作岗位毕竟相当有限。况且,贫困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心理因素等原因,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求职前她们过于理想化,总是表现得踌躇满志,信心满载;受挫时又不愿正视现实,容易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她们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和面对挫折时的脆弱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不能进行有效调适,则可能转化成对同学的嫉妒、对学校的不满、对招聘单位的怨恨甚至是对社会的失望等负面情绪。

三、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

贫困女大学生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认清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根本态度和基本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根本反映,是决定职业选择科学与否的关键性因素。[6]“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不同的求职、择业行为与成功方式。”科学的就业观建立在求职者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二者关系以及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形势的基础之上。因此,贫困女大学生一方面要理性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当前的总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性别歧视,更是“雪上加霜”,从而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意向从业单位,而不能固守“都市情结”、“白领情结”,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或“多次择业”的动态择业观。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基层或“老、少、边、穷”地区作为就业选择对象,这样既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又可以缓解落后地区人才稀缺的尴尬局面,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正如马克思青年时代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所说的,“我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主要指针,就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7]另一方面,贫困女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我。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女大学生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要保持清醒的认知,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廖泉文教授曾提出“红叶理论”,他把一个人的优点比作一棵树的红叶子,缺点比作绿叶子,一个人的成功在于拥有一片硕大的红叶子,而不在于绿叶子的多少。因此,贫困女大学生必须看到自己学习刻苦用功、做事认真踏实、感情细腻丰富、更加自尊自强等难能可贵的优势,并把它们发展成那片硕大的红叶子。同时,又不能忽视自身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缺陷和不善言辞、人际交往能力差、耐挫折能力弱等劣势。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坦然面对自我,扬长避短,就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就一定会迎来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未雨绸缪,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很多贫困女大学生提前不做任何职业生涯设计,导致对大学生活缺乏计划性,甚至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到毕业时,“临时抱佛脚”,显得十分恐慌,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就业招聘会,却不清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岗位适合自己,只能随大流,要么盲目从众,随意乱投简历;要么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往往导致错失良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古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贫困女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从入学开始就要有危机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眼前的各种机遇和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8](P41)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对社会竞争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如何渡过大学生活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由茫然变得明朗、由飘忽变得坚定。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知己+知彼+抉择”,这对贫困女大学生不无启示意义。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气质性格以及现有基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知彼”就是既了解社会的经济政治大环境、人力资源需求总体状况,又要了解意向从业单位的人才录用标准。与此同时,还必须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在同类院校中的排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即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胸无大志。在确定了总体的方向性目标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按阶段分解细化,这样的目标才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就等于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绘制了一幅蓝图,也为自己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就业能力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临近毕业时从容应对择业就业,而不至于陷自己于手足无措的被动境地。

(三)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树立现代女性新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综合素质差是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硬伤。贫困女大学生既没有“啃老”的条件,也没有“拼爹”的资本。因此,她们在校期间一般学习都比较用功,成绩也较为优异。但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往往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却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短板理论”,说明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个人同样如此,其身上的弱点是制约个人全面发展的“瓶颈”。因此,贫困女大学生只有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一方面,贫困女大学生要勤奋学习,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在此前提下还应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扩充知识面,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贫困女大学生在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以提升自己就业的短板。与此同时,要坚持内外兼修的原则,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的实验证明,在给人的整体印象中,视觉所占比重是55%,声音为38%,语言占7%。[9]由此可见,外在形象不经意间已成为就业竞争的一种“软实力”。贫困女大学生应通过学校的礼仪课程、礼仪讲座以及相关的礼仪书籍等,学习如何展现外在的形象美。此外,还应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应聘技巧,如应聘时如何着装、如何恰当地展示自身的优点、如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等。应聘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是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的硬实力,那么应聘技巧就是软实力。软实力准备不充分,硬实力的优势也就无从发挥。总之,机会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预留的。临近毕业时,如果贫困女大学生既提升了各方面能力,又锤炼了良好的女性气质和修养,做到胸有成竹,就一定能迎来就业的春天。

[1]武毅英,杨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分析——基于社会性别的视野[J].大学教育科学,2013,(1).

[2]靳晓燕,葛向阳.高校毕业生就业,其实没那么悲观[J].光明日报,2014-05-14.

[3]晓健.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更难[EB/OL].(2006-04-07)[2016-08-15].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4/07/content_1102599.htm

[4]吴艺,刘建政.性别心理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反思[J].职业时空,2009,(8).

[5]李颖.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中国扶贫基金会[EB/OL].(2004-07-01)[2016-08-15]. http://campus.eol.cn

[6]卢丽云.如何指导中职生正确认识就业[J].新课程学习,2011,(1下).

[7]徐艳萍.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4).

[8]李进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9]周雨,刘文静.女大学生形象塑造与就业研究[J].商情,2014,(13).

(责任编辑 朱和双)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Adaptation of Needy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Facing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WANG Chunxia

(SchoolofMarxism,SouthwestUniversity, 400715,Chongqing)

Today, employ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female ones with 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They become a group of low standing in terms of employment and are facing great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rate, employment choice,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and employment cost.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y are arguably self-contempt and self-conceited at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 to dilemma of waiting and anxiety as well as independence and dependence.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the needy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need to have a healthy employment philosophy, make early career planning, and improve their own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before they can succeed in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needy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difficulty; psychological factor; adaptation

2016 - 10 - 20

王春霞(1979―),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D669.2

A

1671 - 7406(2016)12 - 0055 - 05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
PHONEY WAR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