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
——基于供给侧管理的思考

2016-03-28 14:26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产业结构

徐 敏

(长春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促进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
——基于供给侧管理的思考

徐敏

(长春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我国消费需求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需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提供更加丰富的“吃”“穿”服务,推进“住”“行”两大主导需求的健康有序发展,适应“服务”的需要,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和其他服务业。

[关键词]消费需求;供给侧管理;产业结构;消费结构

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成为近年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管理包括供给总量管理和供给结构管理。基于供给侧管理的思路,本文从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角度来探讨扩大消费需求的举措。

一、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内在联系

按照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重要影响。这说明生产和消费必须协调发展,既要在总量上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也要在结构上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按照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和动力,因此生产结构即产业结构不仅决定消费结构的内容,还决定消费结构的质量。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会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还会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其次,消费结构反作用于产业结构。按照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因此消费结构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时会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洞悉到消费结构的变化后会主动调整生产结构,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升级还会催生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果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相匹配,则二者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果二者不匹配,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全部出清,居民需求的产品不能全部被满足,从而造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出清,必然依赖国际市场;居民需求的产品不能全部被满足,必然转向国际市场。

二、中国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于2014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偏低,工业依然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4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8%、47.1%、48.1%,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分别为0.3、3.4、3.5。

按照马克思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划分方法,我们将消费结构划分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改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6674.3元,其中用于食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最多,分别为6040.9元、2455.5元、2033.5元,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1063.7元,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5908元,其中用于食品和居住的支出最多,分别为2323.9元和1086.4元,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依然以生存型为主,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比重较小。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为明显,城镇居民内部的高收入组和农村居民内部的高收入组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的比重会更高。

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市场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产品趋同现象颇为严重,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以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为例,我国是奢侈品消费大国,但奢侈品生产相对不足。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由中国人购买,但中国人所购买的奢侈品中有60%是在国外购买的。[1]在农村,随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也开始追求个性化和高层次的消费品,但面向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结构仍然没有实现多样化和高层次化。这说明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必须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使其适应并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

三、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良性互动的对策

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按照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产业结构满足消费结构的需要,并以此推动自身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既是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变化的需要,也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乃至扩大消费需求的需要。

根据马克思消费理论,消费按照不同的层次可划分为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生存需要是主要需要;当经济逐渐走出贫穷之后,享受需要是主要需要;而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发展的需要便成为主要需要。按照“经济大循环”理论,在人类社会初期即农业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主要解决“吃”的问题,因此农产品需求是主导消费需求;工业化初期,吃饭问题基本解决,“穿”的需求即轻纺产品需求成为主导需求;工业化中后期,人们对轻纺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住行”的需求开始成为主导需求;人们的“住行”需求得到满足后,服务需求将会成为主导需求。[2]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早已经超越了“吃”和“穿”是主导需求的经济发展阶段,住行需求是我国当前主导需求。进入服务社会后,服务产品的需求将继而成为主导需求。必须依据我国主导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产业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

1.提供更加丰富的“吃”“穿”服务

除个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外,“吃”“穿”需求已经不是我国的主导需求,但这并不表示“吃”“穿”需求不再是人们的需求。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需求后,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吃”“穿”需求,这就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吃”的角度来看,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追求健康、生态、绿色。从“穿”的角度来看,人们不仅要有衣服穿,还要穿好,追求健康、卫生、生态。“吃”“穿”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引导人们的“吃”“穿”需要,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

2.推进“住”“行”两大主导需求的健康、有序发展

从“住”的角度来看,我国住房市场几乎完全市场化,但近年来不断走高的房价成为阻碍“住”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将是促进我国住房消费合理化的关键:第一,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在房地产供求两方面中,政府应主要干预供给市场,为市场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房产和地产两种市场中,政府应主要干预地产市场,特别是严格控制别墅用地和其他非正常用地,并严格控制开发商超长时间非法占地;在普通商品房市场和别墅市场中,政府应主要干预普通商品房市场价格,防止普通商品房市场价格过快增长。第二,防止城镇化过快发展引起房价快速上涨。城镇化是关系到我国未来房价走向的关键,因此必须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农民就近进入小城镇,可以降低大城市的房价压力,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推动我国住房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行”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交通、运输、汽车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行”的需求已经成为主导需求,特别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口已经形成了对轿车的需求。必须注重轿车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适当鼓励电动轿车的发明和购买,鼓励公共汽车、自行车等其他交通工具对轿车的替代。

3.要适应“服务”的需要,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和其他服务业

第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型服务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仍相对滞后。[4]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5%,而且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而现代物流、技术开发、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5]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主要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开发、金融保险、软件、信息、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法律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这也是我国供给侧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提升生活服务的质量。人们不仅有“吃”“喝”等基本生活需求,还有发展、社交等需求。因此在生活服务业方面,应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保健、培训、旅游、知识等服务业。随着我国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多种新兴服务需求将会出现,传统的服务业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考虑到这些服务需求的变化。

第三,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中央和地方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节能减排等事业的支持。在发展公共服务业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又要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吃”“穿”“住”“用”“行”各个领域都涉及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目前,我国国内的产业结构无法满足高收入阶层对奢侈品的正常需要,因此高收入阶层对奢侈品产品的需求主要通过进口或直接到国外购买实现。国内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应考虑这部分合理需求,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当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消费公平非常重要。应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高收入阶层对奢侈品的需要,但要反对讲排场,反对奢侈浪费。高收入阶层对奢侈品需要的满足不能建立在全民福利受损的基础上。比如,高收入阶层对别墅和高尔夫球场的需求,将加剧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紧张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的价格,进而影响全民福利。所以,政府应该限制别墅和高尔夫球场等建设用地的面积,同时对别墅的建筑和购买环节征收高税收。总之,既要满足高收入阶层对奢侈品的正常需要,又要避免奢侈品生产和消费对全民福利的挤占。

[参考文献]

[1]席卫群.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12(9):25-33.

[2]周学.经济大循环理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和内需不足的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3):48-57.

[3]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21.

[4]易醇,张爱民.“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4):18-21.

[收稿日期]2016-01-28

[作者简介]徐敏(1976- ),女,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1.3;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5-0063-03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产业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浅析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