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蝇王》中的作者之声

2016-03-28 14:26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蝇王

袁 丽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浅析《蝇王》中的作者之声

袁丽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摘要]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了“隐含作家”这一重要概念。他在本书中立足若干文学作品,深入分析了作品中“隐含作家”存在的形式及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威廉·戈尔丁在《蝇王》这部小说中运用不同修辞手法发出的作者之声,让读者从多种角度理解和体会真实作家和隐含作家的关系。

[关键词]《小说修辞学》;《蝇王》;“隐含作家”

一、《蝇王》介绍

《蝇王》是威廉·戈尔丁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部深度剖析“人之初,性本恶”的寓言式小说。戈尔丁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创伤以及人类自身的残忍行径。在他看来,“灾难的出现完全是由于人野蛮的天性”[1]450。该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一次核战争中。由于遭到炮火的袭击,满载着疏散儿童的飞机降落到一座荒岛上。初到岛上的时候,孩子们还保持着天真和善良,试图模仿成人建立一个文明社会。然而,文明渐渐地不起作用了,孩子们不愿受纪律的约束,他们更渴望随心所欲地玩耍,于是他们心中蛰伏的黑暗逐渐控制了他们,最终导致悲剧的酿成。

二、“隐含作家”提出的背景及含义

纵观浩如烟海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关于小说的系统研究著作屈指可数,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的艺术》可称得上是此领域的开山之作。《小说修辞学》是韦恩·布斯的文学批评代表作,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最富使用价值的批评著作。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以亚里士多德式的修辞和诗学理论为基础,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小说审美理论。这些新亚里士多德派的学者在剖析小说的叙事结构方面影响深远[2]。韦恩·布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学派的影响,开始重视作家的立场。与此同时,他也不否认新批评主义中所强调的内在式、纯文本的批评方式。故而,他在此书中指出:“我们阅读小说的原因之一,便是去倾听作家的声音”[3]65。在布斯看来,作家写作的时候,“不仅创造了理想的非个人性的‘总体的人’,而是隐含了‘他个人’”[3]78。

在《小说的修辞学》中,布斯并未精确地定义“隐含作家”,但是他详细地罗列出我们应有的认识——不仅包含可以抽出的意义,而且包括作品中每一行动的道德和感情的内容,包括所有人物的遭遇[2]。本文着眼于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主要运用的两类修辞手法来透析“隐含作家”的存在,以期有助于读者从深层次揭示小说的寓意所在。不可否认的是,《蝇王》里的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戈尔丁关于人性的论调。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保持中立性和客观性,把自己看作“总体的人”,忘掉“个人存在”以及他的“特殊境遇”。但是,布斯指出这是忽视作家个性的行为。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仅创造了理想的非个人性的“总体的人”,而且涵盖了“他个人”,这就是“隐含作家”存在的合理性,也是蒂洛森所说的作家的“第二自我”。

三、《蝇王》中的可靠评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发表评论最明显的目的就是告诉读者一些以其他方式难以得知的事实,其中甚至会带有作者本人的主观意识导向。布斯认为,当描写无法自然从一个人物叙述出来时,就可能出现在舞台布景、行动意义的解释、思想过程或事件的概述中。

1.提供事实、画面或概述

在《蝇王》中,作者毫不吝啬地对孤岛上的环境进行详细的描写,那原本充满着伊甸园般美好的海岛时常被笼罩了炼狱一般阴森恐怖的气息。在小说的开头,孩子们上岛后有一幕场景是这样的:“在这儿,成直角基调的地形猛地把海滩截断了,一大块粉红色的花岗岩平台不协调地直穿过森林、斜坡、沙滩和环礁湖,形成一个高达四英尺的突出部分。一层薄薄的泥土覆盖在平台上,粗壮的杂草和成荫的小棕榈树在上面长着。因为没有充足的泥土让小树茁壮成长,所以它们到二十英尺光景就倒下而干死”[4]8。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着重刻画的小树苗的命运象征着不断解放“人性之恶”的孩子们的遭遇和命运。刚到孤岛的孩子们天真善良、互相帮助,试图按照文明社会的标准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组织。结果,岛上无拘无束的生存环境彻底解放了孩子们的天性,也释放了他们内心的“恶”。

奠定小说基调的正是作者所提供的看似客观的事实、画面和概述。正如下文中作者所刻画的场景,“烈火已经哔哔啵啵地烧着,吞噬着海滩边的椰子树林。一团似乎是离开的火焰,像个杂技演员似地摇来晃去,窜上平台上的椰子林树梢。天空黑沉沉的”[4]156。客观的环境描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隐含作者”想要达到的神秘阴森的氛围。

2.把细节同确立的观念联系起来

现代作家经常设法制造一种可以接受的客观的气氛,同时允许自己自由地对外表的意义进行评论。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他(拉尔夫)这样在海边走着,突然大吃一惊。他发现自己领悟了:生活令人厌倦,每条道路在生活中都是一篇急救章,人们的清醒生活,有相当大部分是用来照看自己的脚下的”[4]。戈尔丁在小说中通过人物来传达“隐含作者”的评价,无形中体现出特定的个人色彩和倾向性。值得一提的是,促使孩子们变成“野蛮人”的转折点是杰克启示大家可以模仿战争时期的大人们的形象,那就是把脸涂上各种颜色,让人无法辨别出具体模样——“他向比尔蹦跳过去,一个独立的形象出现了,那就是带着假面具的他,杰克在面具后面躲着,摆脱了羞耻感和自卑感”[4]。自此,孩子们认为带上所谓的面具便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所以这些富含哲理的细节都在替“隐含作者”传达一开始就确立的“人性本恶”的主题思想。

3.控制情绪

作者除了参与上述明显戏剧化的评论之外,也在努力地揭示戏剧化事物的本质,并且始终在仔细地控制读者对故事情感介入的深浅或情感距离的远近。《蝇王》中对于孩子们无忧无虑享受欢乐时光时的场景描写似乎让读者也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丝毫未感到不幸和危险的悄然临近——“他们享受了早晨的各种乐趣。灿烂的阳光、滚滚的大海和清新的空气,既玩的尽兴,生活又如此充实,当‘希望’变得不是必要的时候,它也就被忘却了”[4]44。孩子们天性中的“恶”在这种氛围中慢慢滋长,一步一步打破了充满童真的静谧。“在这伙孩子当中有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的拉尔夫;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4]162。这是小说结尾处关于拉尔夫的描写,让读者为之悲泣不已,同时生动地传达了“隐含作者”的心声——为童心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感到悲哀。

四、《蝇王》中的内心透视

布斯指出,“当小说家决定将他对事实的概述通过一个人物的意识交待出来时,他就要丧失‘超越直接场面局限的自由’——尤其是他创造出来作为代言人的那个人物的局限”[3]183。作者避免直接刻画野兽本身,更多地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表现野兽的存在,让读者感受到各种不确定的神秘氛围。虚幻的蝇王对西蒙说:“你是个傻小子……一个无知的傻小子”。接下来一颗插在树枝上的猪头说道:“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过来,过来,过来点!事情没有进展是我的责任吗?为什么事情会搞成这幅样子呢?”[4]111作者并未给予其他人内心透视,反而给了西蒙内心透视,是为了增加对他的同情。持续地透视西蒙的内心活动并不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品性,而是引导读者参与其中。正如与蝇王和猪头对话的内容被看作西蒙内心活动的写照——他也在挣扎,到底是听从它们的劝告继续寻欢作乐还是寻求真相、回归本真,正是两种人性互相斗争的心理写照,让读者也深陷其中。

五、结论

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是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后推断出来的作者画像,它不以作者为依托,而是基于文本本身。《蝇王》这部富含哲理的寓言式小说通过运用可靠评论和内心透视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详尽的刻画,从看似客观的视角出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隐含作者”的主观意图。读者若仔细品读小说中的细节之处,不难发现“隐含作者”的存在,始终致力于影射“人性本恶”的基调,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威廉·戈尔丁.谈谈《蝇王》中的寓言[M]∥王宁.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5:23.

[3]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威廉·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Analysis on the Author’s Voice inLordoftheFlies

YUAN Li

(Hua Shang Colleg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China)

Abstract:“Implied author”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itially proposed by Wayne C. Booth in his work named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In his work, Booth has an insight into the author’s voice reflected in some literary works and what effect it achieves through occasional intrusion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is supposed to analyze different kinds of rhetoric the author employed to let out his own voice in Lord of the Flies, which facilitates the readers to have a multiply explici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 author and the implied author.

Key words:The Rhetoric of Fiction; Lord of the Flies; the implied author

[收稿日期]2015-12-12

[作者简介]袁丽(1989- ),女,讲师,硕士,从事文学与文学批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5-0129-03

猜你喜欢
蝇王
人性恶在《蝇王》中的体现
人性恶在《蝇王》中的体现
小说《蝇王》的特点及出版价值探析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从“牯岭街”到《蝇王》:儿童之恶的文化思考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英国文学中荒岛意象
《蝇王》中“火”的象征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