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2016-03-28 22:30王丹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宜居环境

王丹丹,晓 兰

(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关于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王丹丹,晓兰

(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近年来宜居城市的建设已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热点,本文在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途径,以期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宜居城市;内涵;建设途径

1 建设宜居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由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构成的复合结构,也是多种人流、物流高度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在急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自然景观被破坏,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中,面临如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消耗加快、产业结构失调等压力.现代城市的发展由过去依靠单一工业增长转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人们更加关注居住的质量,十八大又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宜居城市的建设最早是针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其历程是伴随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而产生的,主要包括对社会文明、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几方面的关注.宜居城市的建设注重人文、自然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方面.可以说宜居城市是以在满足居民各项需求的基础上,创建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建设.

2 建设宜居城市的意义

2.1城市科学发展的需求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面临巨大挑战,城市病也越发凸显,交通拥挤、能源短缺等问题制约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为应对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只有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在降低相关成本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让城市变得更适宜居住,而宜居城市的建设恰能满足以上要求.

2.2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

一方面当今城市建设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困扰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雾霾”现象,加之区域性的暴雨、阶段性的干旱和大范围的雪灾,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同时,严重困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民众的节能观念淡薄,环保意识欠缺,又对城市的建设造成更大的困难.因此建设具有气候条件适宜、生态景观和谐等特点的宜居城市迫在眉睫.

2.3以人为本的需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除了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外,对于生理需要越发注重.科学发展观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以往的发展追求产量、销量和产值,在城市建设中追求规模、外观和速度,而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宜居城市的建设越发迫切,也即在城市发展的政策中提高文化和社会事业,强调公平,城市规划的各项事业要以方便居民为宗旨,让居民真正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尤其是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中.

3 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途径

当前国内外对于宜居城市的建设尚没有统一的方式可以遵循,因此从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强调和谐健康的人文特色等方面出发,以达到城市经济性、生态环境质量改变和宜居、宜业的良性城市发展态势为根本目标.

3.1塑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包括室内空间功能、室外环境绿化、群体建筑等结构,此外还包括自然气候,人工营造因素等.可以看出在满足居住住房的基础上,人们更注重于对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的追求.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提高室内、室外的居住环境.例可以通过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并对各项功能区合理优化配置,划分优先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等,还可以通过设立各种高层次人居环境奖项来鼓励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3.2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的功能又称作为城市机能,一座城市功能的定位是基于城市的区域位置的基础上发挥城市的集散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各项功能中,城市的服务功能的作用越发凸显,良好的城市服务功能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证.例可以按照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的配置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的公共交通,并注重各种公益设施建设,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3.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城建和环保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城市建设势必带来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顽固激增、噪声污染等在内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而以充分尊敬自然为任务的宜居城市建设能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例通过采取改善城市水质环境,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加强污染废弃物的转移和安置,严格确保居民生活区的噪声标准等措施.只有在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宜居城市的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3.4建设生态型社会体系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索,生态文明理念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其在寻求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途径过程中,旨维系各项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从世界范围看,生态恶化仍在蔓延,中共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宜居城市的建议初衷即为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例可以通过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形成有利用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还可以通过落实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特有的生态资源观光城市.

3.5打造智慧型城市模式

未来城市的发展应充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一座良性发展的城市应该让城市里的人更好的生活,这需要在大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中,对包括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需求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全面的感知后,做出智能的响应.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城市,例通过应用智慧医疗系统,实现通过手机或者各种终端模式自动实时看病,通过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实时了解各区域路况信息以合理安排出行,通过智能追踪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通过智慧教育提高学习效率.宜居城市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元素,以让居民更智慧的生活.

3.6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宜居城市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民众的需求,判别城市是否宜居的根本对象是民众,一座不以民众为导向的城市建设一定不是宜居城市内在的根本要求.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例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以认识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性,将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深入到居民的各项环节.可以说宜居城市的建设不是单纯的设施建设,而是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既使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的群体居住,因此只有充分调动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做到宜居.

4 结语

宜居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因其兴起时间较晚,加之各地的城市建设背景、发展前景不尽相同,对于其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存在多角度的理解,因此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建设途径.当前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面临如交通堵塞、就医难、缺乏合理的设计等问题,部分城市建设甚至照搬异地建筑模式,造成极大浪费的同时缺乏基本的创新思想和认同.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宜本地区发展的,实现人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和谐共生的宜居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

〔1〕李雄华.环境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46.

〔2〕边莉.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J].经济师,2014(1):11-12.

〔3〕赵勇.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76-79.

〔4〕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余建辉.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101-109.

〔5〕曾红.宜居城市建设初探[J].沈阳干部学刊,2014(1):56-57.

〔6〕甄峰,郑俊,罗绍荣.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以广东清远为例[J].城市问题,2009(10):29-34.

〔7〕王略咖,董晓峰.对中国宜居生态城市的再认识[J].城市观察,2015(4):160-171.

〔8〕陈万钦,陈静妹.提升特大城市宜居性的若干路径[J].城市,2015(4):35-41.

TU98

A

1673-260X(2016)10-0016-02

2016-06-09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宜居环境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宜春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宜居大化
环境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