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

2016-03-29 18:36郑怡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

郑怡

【摘 要】

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提高国民意识,特别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认知、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王维穗.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初探【J】.科学咨询,2012(20)

【3】张玲.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J】.才智,2009(5)

猜你喜欢
汉字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