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29 18:39张力
关键词:陶行知语文课程作文

张力

【摘 要】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深刻的意蕴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新的启示。作文在江苏高考中占总分的43.8%,可以说是半壁江山。但作文难教,作文难写,作文难提高,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作文,面对作文总是觉得无从下手。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 把生活写进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实健康”。这实际是强调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联系生活。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困难。写作内容往往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作文中尽是空话、假话、套话。大多数作文内容空洞,千人一面。缺少自己的生活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相悖的。

纵观许多著名的作家,他们的写作的源泉就来自生活。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他的获奖感言中阐述了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就强调了他的许多作品的素材就来自他在东北高密故乡的生活,来自自己、家人、乡人的生活经历。所以陶行知老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为我们指明了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向。

在平时教学中,谈到作文,学生都觉无话可说,但是与学生闲聊,谈谈儿时玩的游戏,记忆犹新的趣事,学生却能够兴致勃勃的娓娓道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其中有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材料库。

结合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要让学生写作文有情可诉,有事可写,素材丰富,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把生活体验、感悟写入作文。

一、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在作文中能用的素材,只是我们在平时不注意,到写作文用到的时候就想不起来我们该要的素材了。例如每个学生都写过的“我熟悉的一个人”,父母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密的人,但真要写父母却不知道写什么,写出的作文总是泛泛的,空洞的,一点也不生动。但如果我们平时注意生活中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住这些细节来描写,写出的文章就会形象生动,真实感人。作文是一项富有情感的心智活动,写作者应有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琐事,关注邻里同学,培养高尚情操。

二、“化用”生活

在许多优秀作文中,有许很多作文都有“化用”的色彩。但是“化用”不能简单理解为“把生活切碎了再重新组合在一起”。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莫言所说:不能将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画上等号。所以将生活写进作文,并不是如写日记一般把生活复述进作文,而要学会取舍,剪辑,拼装,升华。“化用”生活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要将“化用”生活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探索的一条途径,让学生尝试进入另一种写作状态,进入另一个自由想象的世界,那就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解放,一种写作个性自由张扬的开始。

三、生活中多阅读,会阅读

当前高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很少,所以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获得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渠道。这里我所说的阅读是在生活中的阅读,是不定时的,啥时候有时间就啥时候读,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不用做读书笔记,只需要通过阅读多思考一下,感悟其中人生道理,记下对自己启发较深的地方包括好句子好的写作手法,或者好的写作素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回到生活。

四、生活中注重积累、训练

在生活和学习中要留心积累素材,日积月累肚子里就有材料。习作的时候精挑细选,做到有感而发。及时将生活中的感触记下来,不断的积累素材。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高尔基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多了”,写作的时候自然左右逢源,水到渠成。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累。”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作文时,命题一定考虑学生的积累,这样可以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也便于表现个性和才能。正确运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是改变目前作文教育困境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陶行知语文课程作文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