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筛选资源,奠定语言表达的基础

2016-03-29 18:51江俐
关键词:教头林冲周总理

江俐

语文课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更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语用”观。所谓语用就是学生学习语文后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以此为核心内容的阅读教学,我们称之为“语用”教学。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筛选资源是保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悉心研读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全部作为教学的内容,面面俱到不可能,要“取舍”,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保留其洁净之美、简约之美。那该选哪一瓢呢?

一、可以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

语文学习是范例学习。大量的心理语言学的实例证明,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储存在人脑记忆中以往体验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苏版三下)《槐乡五月》,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比如,课后第三题的六个叠词“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这种ABB式的词语就值得归类梳理,让学生读读、品品、背背,可以丰富其语言积累,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再如,文中对称句式的妙用,“‘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有声有色,有花有果,有滋有味,值得作为范例让学生背诵积累并仿写。

二、可以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

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地去思考。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不能一味抓情节,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式。比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槐乡五月》这一段文字直接写花香的词就有六个:“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香海”,足见其香。此外,文中的“省略号”和“浸”字同样让人感受槐花香味之浓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玩一番。其次为了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语句、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多品味语言。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版五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平淡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品评林冲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应该说“让”是林冲的最本质的品格。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是“礼让”;被洪教头奚落、羞辱了一顿,他不但不怒,反而连声说“不敢,不敢”是“忍让”;洪教头掂起棒来,“耍了一阵”,大喝一声:“来!来!”林冲说“请教了”,是“谦让”;一交手,洪教头举起棒“劈头打来”,三五回合后,林冲找了个破绽,却只是“一扫”,洪教头“扑”地倒地,而未受伤,是“宽让”。

三、可以精选需要诵读的内容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这样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须诵读(朗读、背诵)。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比如,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苏版6册),可以设计:夏日,公园里鲜嫩的荷花在水面上刚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欢悦地飞来立在上面。看着这情景,我不由吟诵道……仍以《槐乡五月》为例,这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用煽情的语言激发学生诵读:放眼望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仔细观赏——“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用心聆听——“‘嗡嗡嗡……‘啪啪啪……”;用力深吸——“……清香、醇香、浓香……”;赶快品尝吧——“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四、可以精选需要研读的关键词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字词有温度,文字知冷暖。以《谈礼貌》一课为例,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一不小心在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可是周总理只一句话就打消了朱师傅的顾虑。这句话非常神奇,里面肯定有大学问。细读不难发现,从提示语中的一个“安慰”可以读出周总理的宽容;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读出周总理不光宽容,还把责任全转移到自己身上了;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您”,可以读出周总理对朱师傅十分尊重。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句总关情。从简朴的一句话里读出了安慰,读出了尊重,读出了学识,文雅、和气、宽容的周总理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这就是研读文本的大学问,大智慧。

五、可以精选需要拓展的文本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教师当然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凡与文本有关的,教师都应通过看工具书或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查阅,解决心中的疑问,丰富教材的内容。比如,我们教材中有一种文体,叫科普小品文,像四年级的《雾凇》,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三年级的《石头书》等,这样的文章科学性较强,备课时你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让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突发的状况,面对“异样的声音”,才不会惊慌失措,解决问题的手段才能灵活多变。

语文课堂上,点燃学生的是富有启迪性的提示语,沉醉学生的是动情的诵读,感动学生的是美妙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是多姿多彩的语言。当前的语文课堂,只有把“语用”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奠定学生的表达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教头林冲周总理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智海急流
周总理“喝”饭
谁打翻了洪教头
在阳光下拍照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在阳光下拍照
对比之中见个性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